课题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描述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别。 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说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的形态、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 与自然环境关系。 3.运用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人地 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说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的形态、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 自然环境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协 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分钟 导入 教师:介绍“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了解 聚落的概念。 学生:根据问题,理解水资源概念及重要性
6 分钟 区分乡村 聚落和城 市聚落景 观差别 教师: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景观图,从建筑物的高度与密度、人口 和交通网的密度以及对自然景观改变程度、划分类型、生产方式 和产生时间等角度对比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学生: 阅读相关景观图,区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差别,完 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一】
1 分钟 过渡 教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从景观、产业、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 一定差异,你更愿意生活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为什么?
学生:讨论思考
7 分钟 聚落的分 布与 自然 环境的关 系 教师: 1.阅读下列几组景观图片,选择你认为适宜聚落形成和发展的那 一幅景观图,并说出理由。 2.下图为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统计图,说出三地气候特点, 并比较哪一种气候更适合聚落形成和发展,请说明理由。 3.尝试归纳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二】。
6 分钟 应用规律 分析 教师: 1.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示意图,寻找其自然环境的共性, 并说明这些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阅读“世界主要特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带分布 ”图,回答下列问 题: (1)找出城市聚落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说明它们分布地区地理 位置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些城市聚落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2 分钟 知识结构 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结构。 学生:跟随教师总结,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三】。课题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描述乡村聚落景观和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别。 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说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的形态、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 与自然环境关系。 3.运用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人地 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说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的形态、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 自然环境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协 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分 钟 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水资源?水资源有哪些利用价值? 学生:根据问题,理解水资源概念及重要性
6 分 钟 水资源的 空间分布 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读“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 ”、“中国主 要河流的分布 ”、“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图,认识我国水资源空间 分布不均特征。 学生:读图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
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原因。 学生:从气候、人口、工农业角度分别思考我国西北、华北地 区缺水原因
6 分 钟 水资源的 时间分布 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读“长江和西江流量年变化曲线 ”图;哈尔滨、 北京、武汉、广州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 (1951~2010)”图,认识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特征。 学生:读图说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特点
4 分 钟 例题解析 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说出资料体现了我国水资源哪种分 布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4 分 钟 水资源时 空分布不 均对生 产、生活 的影响 教师:结合所学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 布不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分 钟 知识梳理 教师:梳理本节知识结构。 学生:跟随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