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材料,引领学生探寻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之间的 关系。 2.初步理解民族交融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初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指 导下的历史解释方法 3.认同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 共,民族交融的结果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阅读教材复习旧知回顾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以及少数民族内迁的大背景。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通过阅读材料和教材,归纳概括淝水之战的概况。 1. 阅读材料,填写表格 材料一:强大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 年, 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 征各族人民当兵(约 80 多万),企图统一中国……晋军以 8 万精兵应战,打败前秦 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 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 80 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到达前线的只有 30 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 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 前秦士兵, 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 以上均摘自《七年级历史》上册
【学习任务二】通过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认识孝文帝自幼深受汉文化影响以及汉文 化对孝文帝的影响。 1. 阅读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说: “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 慈严兼至, 臣子之情, 君父之道, 无不 谆谆教诲。 ” —— 《魏书》 ①这里的“朕 ”指的是谁? ②孝文帝是在谁的养育下成长起来的? ③你怎么理解太后对他“慈严兼至? ” ④孝文帝从太后那里学到了什么? 2.阅读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下身穿着有什么特点? 他们裤子的膝盖处,有什么特点?
说明什么?
②图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根据图中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注意图中右边的
女子的发型)
③图中有几个人?还有什么? 图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根据图中信息,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 (注意扬场的人的发型)
【学习任务三】通过对文字材料和文物的阅读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 阅读材料,请你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①(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魏书》 ②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 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 族的女儿为正妃。 ③北魏初年的官制是汉、鲜卑杂用, 孝文帝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 新,清除官制中的鲜卑成分。
④
⑤
2. 阅读材料,请你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 15 年间,只发生 6 次暴动事件。 —— 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 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推荐的学习资源
《中国通史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参考答案: 【学习任务一】
1.
【学习任务二】 1. ①孝文帝。②太后,即奶奶。③既慈爱又严格要求。④亲情和怎么当 皇帝。 2. ①四人边走边演奏;穿着裤子,当时叫裤褶服;被带子系上了;民族 交融②抬手采摘桑叶;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学会了种桑,掌握了丝织技术。③3 个。 有牛、犁等;耕地、耙地和扬场。 那时少数民族向汉族人学习种庄稼, 过上了农耕生活。 【学习任务三】
1.
2. 缓和了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