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信息窗1--分食品1
本学期总第1课时 本单元第2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孙霞 复备人:孙霞 授课日期:3.9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的含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4、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培养学生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1cnjy.com
教学重难点: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欢野营活动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愿意吗?(引出课题:野营)
1、看看我们带了些什么?(出示信息窗一)
2、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二.新授
1、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个人来分,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几碗 ……)
2、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请同学们先自己想想,用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巡视)
3、谁来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汇报交流)
(1个1个地分,最后发现每人分2个,还剩下1个。
2个2个地分,结果也是每人分2个,还剩1个。)
不管怎样平均分,都是每人分得2个,还剩1个。
4、谁能把我们刚才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5、板书并小结:
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每人分得的2个是商,剩下的1个,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余数"。读作:9除以4商2余1。)
三、巩固新知
1、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其它食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先自己列算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看谁解决得好。(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所列算式。)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 肠:12÷4=3(根)]
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引出“余数要比除数小”)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呢?大家想想:要求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先要知道什么?(每人分几块)
4、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
18÷2=9(人)
18÷3=6(人)
5、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
18÷4=4(人)……2(块)
18÷5=3(人)……3(块)
四、板书并小结:
9÷4=2(个)……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每人分得的2个是商,剩下的1个,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余数"。读作:9除以4商2余1。)板书设计: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 肠:12÷4=3(根) 复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谈话由学生喜欢的野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观察信息图,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全班交流。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你能帮他们解决吗?学生提出问题。帮他们解决问题用小棒分一分试试,说一说你的分法和结果。你能有算式表示出你的分法和结果吗?练习读法。帮他们解决遇到的其他问题。列出算式。进行比较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解决18块巧克力可以分给几个人,发展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