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10:3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有感》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鸦片战争打碎了中华帝国千年以来的天朝迷梦,迫使跌下神坛的中国人重新审视变化万端的世界。在资本主义洪流大潮的冲击之下,传统与现实碰撞,保守与开放并存。东方巨龙在近代的屈辱沉沦中,重新踏上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
导入新课
第六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材料四 洪秀全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一农民家庭……7岁进入私塾,天资聪慧……16岁因家庭贫困辍学。18岁受聘为本村私塾教书……从16岁第一次到广州参加秀才考试,直至1843年,四次科考,四次落第,成为一名高龄的落第童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三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原因
屡试不中,心怀不满,探寻新路
一、太平天国运动
开辟真神惟上帝, 无分贵贱拜宜虔。 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
——《原道救世歌》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是故孔丘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原道醒世训》
拜上帝教
基督教
思 想
儒家
思想
农民平均主义
特点:
混杂着基督教义、农民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组织 。能够快速吸引教众。
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广西连年自然灾害;
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1)外因:
(2)根本原因:
(3)直接原因:
(4)主观原因: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1851.1
1851.12
北伐
西征
东征
全盛时期
天京变乱
天京陷落
1853.3
1856
1856.9
1864.7
最终失败
重建核心
1853.3
2、过程
金田起义: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
定都天京:1853年,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巩固政权:1853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内讧,太平天国开始衰落;
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领导层,取得浦口、三河大捷,颁布《资政新篇》;
天京陷落: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的夹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一、太平天国运动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改革:
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
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歧路徘徊:太平天国运动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平均分配)的理想。
空想性
落后性
革命性
农民喜欢哪个纲领?为什么?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认为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
未实施
未实施
为什么两个纲领均未实施?
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进步性
空想性
革命性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资政新篇》(1856年)
内容
性质
评价
目的
结果
3、纲领性文件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纲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
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地上天国”
未能实施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积极:最早提出资本主义发展方案
一、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 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4、失败的原因
(1)重大战略决策失误
(4)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材料二 李秀成弟弟所用的“砚是玉制的,盛水的盂是用红石雕成的,笔是金制的…王弟之手上则是金镯银镯累累也。”
—谢世诚:《太平天国与吏治》
(2)内因:领导集团的内讧与腐败
材料三 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分散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得作为个体小生产者的农民自私;不思进取,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宗教等形式;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材料四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根本)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②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③未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一、太平天国运动
①性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③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促进洋务运动的兴起
5、历史意义
材料:咸丰三年,清廷为了尽快平息太平天国起义,让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创建湘军。清朝执政者对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督抚,由重用而变为依赖,授子的权力也越来越。
——摘自朱云天《督抚制与中央——地方权力之争》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靠的是地方官僚自己募集的武装,这使兵权和财权都逐渐归属地方,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中央权力下移”?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于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反映了当时 ( )
A.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 民族危机加重
C. 中外势力勾结 D. 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2.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保举名额和官职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政府不断放觉限制,使得各地督扫无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地方军事集团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清政府开始出现统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3.(2021·全国甲卷高考·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4.(2015·江苏高考·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1、背景
2、目的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直接目的:
(2)根本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3、代表人物
洋务派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口号:“自强”与“求富”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
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
二、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
内容 进步性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教育
外交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京师同文馆)
设立总理衙门
工业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外交近代化
4、指导思想: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
5、洋务运动的内容
建立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北洋、南洋、福建)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军事近代化
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6、结果
材料: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用武器打破了洋务运动补苴罅漏的惨淡经营,比之笔墨议论,它更严酷得多,于是,前后凡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因此成为民族反思的矢的。 ——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
②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③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7、历史意义
积极:
局限性:
性质:
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不变革封建制度,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以失败而告终;
二、洋务运动
5.1862年初,李鸿章统帅淮军到达上海,与西人接触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崎之于匈奴”,极力避免淮军与“外国人掺杂”。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叹服西方练兵制器“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的这一转变(  )
A.有利于近代化的转型 B.反映了崇洋媚外的士人心理
C.导致洋务运动的开展 D.说明清政府已放弃闭关锁国
6.(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7.“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D.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到:“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
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
1、边疆危机
新疆
塞防VS海防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大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
李鸿章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根据课本,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哪些地区遭遇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1864,内乱局面;
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示意图
(二)中法战争
时间:
事件:
结果:
影响:
1883年-1885年
①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②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军大败法军,
③法国内阁因此倒台。
中法签订《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1、边疆危机
根据课本,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哪些地区遭遇边疆危机?
1864,内乱局面;
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1883,法国控制越南,
侵略中国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
①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②1884年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多次击退入侵法军
③1885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④法国内阁因此倒台
①《越南条款》,
越南独立;
②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1879日本吞并琉球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强化管辖。
宗藩关系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历史纵横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图谋侵略中国
材料三:19世纪末年,正在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侵略目光越来越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邻近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日本方面
世界方面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四: 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了东学教(一种半宗教性的会党组织),以对抗传入朝鲜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帮助贫困农民争取权益,口号为“惩治贪官污吏”和“斥倭斥洋”。1894年1月11日。全琫准率领农民军队在全罗道古阜郡举行起义,后被镇压。
2、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清政府应朝鲜政府求援派兵入朝,日本也借机派兵入朝。
面对日本不断增强的军事威胁,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又矛盾重重,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战备和自卫。
帝后两党的斗争
朝鲜方面
中国方面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过程
丰岛
1894.7.25
平壤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2、甲午中日战争
左宝贵
邓世昌
丁汝昌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经远舰管带
林永升
与舰同沉
①丰岛海战:
②平壤战役:
③黄海海战:
④威海卫战役:
1894年7月,中日首战
(1894.9)清中日军大败
1894年9月,邓世昌、林永升率部英勇奋战,最后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
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
(18945.2)北洋舰队覆灭。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 容 危 害
(3)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
①承认朝鲜独立
宗藩体系的进一步解体
②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
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③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激化阶级矛盾,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开放重庆、沙市、苏州、
杭州四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⑤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外国资本的挤压
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割地
赔款
开口
设厂
增加
深入
新增
增多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什么)
(4)影响:
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误区警示】
《南京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4)影响:
2、甲午中日战争
对中国:
客观上刺激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
——梁启超《水调歌头》(1894年)
清政府:
资产阶级:
人民群众: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实业救国
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898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的方式逐渐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蕞尔小邦“战胜”天朝上国”
以甲午战争走向帝国主义早熟的步伐加速了。凭战争得到的巨额赔款(收到的是英镑),成为1897年3月确立金本位制的准备金…以赔款的杠杆和天皇制军国主义紧密结合的日本资本主义确立起来了。资产阶级也积极地热衷于对外侵略政策,叫嚷所谓“国旗飘扬的地方,贸易随之。”
——[日]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
③刺激了军国主义思想的膨胀。
②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高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国,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我们当时悲痛之深,实非言语所能表述。
——《吴玉章文集》下卷
对日本:
《马关纪事》(节选)
黄遵宪
地引相牙犬 ,邻还巳夺牛。瓜分倘乘敝 ,更益后来忧。
对列强: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刘永福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义勇军
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原因:
概况:
意义:
《马关条约》后,日本侵占台湾
台湾义勇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一起抗日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9.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左宗棠的部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淮军名将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清政府此举(  )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B.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
C.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10.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遇到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在侵略中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以下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 邓世昌----中法战争
C.刘铭传----保卫台湾 D.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1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2.(2020·江苏高考)《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开端: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日本
策划
干涉
法国
德国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三国干涉还辽漫画
俄德法,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趁机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
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三国干涉还辽
四、瓜分中国狂潮
《时局图》
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界地
英国租新界
俄国强租旅大
(旅顺、 大连)
英国租威海卫
德国租胶州湾
法国租广州湾
2、表现:政治:
经济:
四、瓜分中国狂潮
争做中国的债主
抢夺修筑铁路
开矿设厂
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2、表现:
政治:
经济:
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界地
四、瓜分中国狂潮
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3、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
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
四、瓜分中国狂潮
13.1898年春,晚清重臣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竭力主张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同年夏,杨深秀、康有为等亦陆续奏请派学生游学日本,总理衙门遂上“遵议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片”。这些举动反映出当时(  )
A.洋务运动加速推进 B.维新运动进入高潮
C.革命运动逐渐兴起 D.瓜分危机日趋严重
14.1895年4月23日,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以下通知:“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这体现了( )
A.是瓜分中国的开始,中国民族危机更严重了
B.《马关条约》对中国危害太大,引起三国不满
C.三国反对日本侵华,维护国际正义的行为
D.中国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深渊
国变
两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应变
封建地主阶级的应变
(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的应变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呼唤新的变革方式
课堂小结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