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中期交流教学设计
《西游记》作为一部半文半白的通俗长篇小说,在整书阅读中给学生的压力还是有的。无论是文章的篇幅、语言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会给学生挖坑。今天,小编就分享一个教学设计,对人物进行专题阅读。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名著之一。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
有位读者阅读《西游记》后,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段对话。请两位同学代入角色读一读。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灵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①从理解孙悟空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位读者写此对话的意图是什么?
②有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孙悟空的电影,想借用这段对话,为此向你征求意见。本着尊重原著内容的原则,你会建议他把这段对话安排在( )
A.孙悟空去龙宫借宝,冥府销名之后
B.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职的真相之后
C.孙悟空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之后
D.孙悟空逃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之后
从“便一去不回”这句话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悟空的坚定和无所畏惧。是的,这里的两道题目涉及到了悟空的形象和成长。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二、关注人物,梳理情节
展示同学们课前对悟空的成长节点梳理后绘制的思维导图。
根据统计,同学们的思维导图都关注到了这几个成长节点:石猴出世,拜师学艺,龙宫寻宝,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西行取经,修得正果。
既然大家选择了它们作为成长节点,就一定有选择的理由,指名谈。
预设:
石猴出世,因为如果没有这个节点,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
拜师学艺,悟空在这里学会了很多本领,如果不习得七十二般变化,那它就是只普通的妖猴。
西行取经,在这条路上,悟空它们遇到了各路妖怪,经历了各种磨难,才能取得正经,成佛成仙。
龙宫寻宝,悟空在这里寻到了金箍棒,战斗力又提升了。
三、研讨人物,关注成长
同学们好,没想到我成了你们这节课的主角,荣幸之至!大家列出这么多的成长节点,看来你们对我的了解不少呀!那就具体探究下拜师学艺,被压五行山和西行取经这3个阶段。
阶段一:拜师学艺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
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
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
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思考:用一个词或短语来评价,好一只( )的石猴。
预设:
好一只深谋远虑、好不知足的猴子。
小结:
文中的猴王说,我有一点儿远虑;众猴说,大王好不知足!我们在这只石猴身上看到了一颗不满足的心,不满足就是它成长的动力。
它不远千山万水,漂洋过海,风餐露宿,只为寻个名师,拜师学艺;它不满足于地上称王,带着有朝一日能带它的猴子猴孙们上天享福的梦想去天庭受封弼马温;它不满足弼马温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又回到花果山当起了齐天大圣。所以不满足的心理促使悟空这只没有父母没有靠山的妖猴,不断成长,不断向上攀登。这就是悟空成长的先决条件。
这里的“不满”是积极向上的,因为不满足,悟空学得了一身的本领,同时也生出了狂妄之心,它去和玉帝叫板: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这是什么节奏呀?造反、逆天。结果我们知道,悟空被压在了五行山下。
阶段二:被压五行山
五行山下五百年,沧海桑田,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你觉得悟空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心狂生祸!后来悟空在菩萨的点化下,愿意用余生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这样,叛逆少年孙悟空在师傅唐僧的带领下,走上了西行取经、一心向佛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一走,就是五千多个日夜。这一路上,因为悟空和唐僧两人在性格、观念上的不同,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最明显的就是孙悟空被误会后的三次离开取经队伍。
阶段三:西行取经
活动一:精读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节选
一个唤作眼看喜,一个唤作耳听怒,一个唤作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他(悟空)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唠叨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跃,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
划出悟空打死六个贼人后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思考:我看到了一个( )的悟空。
预设:
急躁、任性、缺乏责任心。
活动二:分组快速阅读第27回、第58回,根据表格要求,完成填空。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行者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行者苦苦哀告……行者却才伏侍唐僧上马,又将摘来桃子奉上。
行者苦求师父,后道:“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去罢。”又伏侍师父上马……
行者叫到:“师父,莫念!你且来看看他(尸魔)的模样。……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另拔毫毛三根,变了三个行者,四面围住师父下拜……又吩咐沙僧道:“……途中更要仔细。”他忍气别了师父,回花果山了。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真假美猴王)中,孙悟空又被误解,于是他先后请观音、玉帝、唐僧、地藏王、如来佛祖等为自己辨明真身,并请观音澄清真相,终于重回取经队伍。
预设:
办事更老练、人情更通达、目标更坚定。
四、总结升华、悟文本之意
如果说之前的石猴拜师学艺是为了长生不老,为了众猴的利益,那么师徒四人求取真经又是为了谁呢?
石猴为了众猴能长生不死而寻仙人学艺,考虑的是猴群的利益,我们称之为个体的我,即小我;取经为了天下苍生,把你,把他,都看成了自己,是融合的心态,我们称之为“无我”。小我用的是个性,无我用的是格局,“小我”会越来越小,直至消亡;“无我”会忘掉自己,把所有的人当成自己,终究成佛,普渡众生。
这就是悟空的成长之旅;对我们读者来讲,阅读之旅也是成长之旅。在这条路上,我们永远是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