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文体,读思结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明辨文体,读思结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8 12: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辨文体,读思结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设计
# 单元复习目标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体会文中美好境界。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关注文言现象
3.读思结合,读书有感悟,并能清晰个性地表达。
知识框架:
重读“三记"
明文体
“杂记”作为一种文体,得名较晚,明人吴讷、徐师只讲“纪事之文”的“记”,直到林纡才明确提出“综名为记,而体例实非一”:然勘灾、浚渠、筑塘、修祠宇、纪亭台,当为一类;记书画、记古器物,又别为一类;记山水又别为一类;记琐细奇骇之事,不能入正传者,其名为“书某事”,又别为一类;学记则为说理之文,不当归入厅壁;至游宴觞咏之事,又别为一类。
在第三单元中,《桃花源记》其实是《桃花源诗序》,虚构故事表达理想,梁启超先生称其为“唐以前第一篇小说”。
《小石潭记》当属记山水的“杂记”。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称:“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用工笔细描眼中所见的充满性灵的山水,并在其中寄寓抑郁与孤愤是柳宗元“永州八记”极为后人称道之处。
《核舟记》是记器物,类似于现在的说明文,借“物”的说明,赞传统工艺,赞工匠精神。
善积累
在本单元中,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同时,注意结合语境辨析古今异义,掌握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亦是重点。
入文境
思考探究一
有人说,陶渊明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志存《礼运》,辞取道德”,请你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桃花源记》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八十章》
01
“道德”社会体现出人人自由、人人快乐、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特征,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而且,“道德”社会有其界限和范围,所谓“邻国相望”,但是,由于个体在社会里自足、自乐,无所相求,故“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大同社会”一切社会资源都是公开的,民众人人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大家都是自由、自足、自乐的,阴谋和盗窃活动便无从兴起,社会高度和睦。陶渊明对“桃花源”社会的描述,有着对《道德经》和《礼运·大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在对“桃花源”的大同社会的描述中,增加了更为切实的社会内容和自然场景,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桃花源诗》中“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桃源”中具有快乐、美满、崇高、光明、纯粹、幸福等特征。
02
从材料可知,柳宗元“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以游鱼来写水清应是从《水经注》中继承而来,但相比郦道元的的远观,柳宗元的山水可谓穷微尽妙。作者于岸上观鱼,很难看清潭心;而近岸之处,石坻、石屿、石嵁、石岩上的青树翠蔓,又摇缀、披拂,鱼游于树荫蔓条之下,也未必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必须借助日光。“日光下澈”的“澈”,照澈潭底也。红艳艳的日光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色彩,用来烘托游鱼以见潭水之“清”的。潭水透明,当日光下澈之时,鱼自然“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是水里的鱼,又是潭底的鱼影;加上“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人、鱼并写,情味无穷。这几笔,真是绘形,绘神,绘影,绘色,即便是最高明的画师,也很难达到这样超妙的艺术境界。
任务一
认真诵读《关雎》、《蒹葭》、《式微》、《子衿》。
任务二
请你制作一张关于《诗经》的知识卡片。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至 (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 、 三个部分。 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汉武帝以《诗》、 、 、 、 为五经。《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 , , ",与" , , "合称"六义"。
任务三
我们常说《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阅读以下三首诗歌,说说你的体会。
诗经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绝句二首·其二
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桃夭》是一首多么富有创造力的诗歌呀。它是中国第一首用桃花比喻美女的诗。这种比喻被崔护完美地继承了。而杜甫写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你很难说没有借鉴“灼灼其华”哦。
关于这个话题,你还可以想一想曾经在《作业本》上遇到过的这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不营造一个菊花源或是柳源?请从“桃”的独特寓意入手,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研讨。或者当你念起不稼不穑、兢兢业业、不分皂白、风雨飘摇、进退维谷、梦寐以求……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时,就会觉得,《诗经》之于中国人,真的是那个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存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