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新课导入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们怎样的价值取向?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来寻找答案吧。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02
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述结构,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03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文体知识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著作被统称为“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语录体(如《论语》)、对话体(如《孟子》)、专题论文(如《荀子》)三个阶段的发展。诸子散文思想上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和思想观点,各抒己见,文风上各具风采。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背景链接
出处
背景
意图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字词清单
苟得( ) 一箪食( )
所恶( ) 一豆羹( )
蹴( ) 不屑( )
弗( )
ɡǒu
wù
ɡēnɡ
dān
cù
xiè
fú
https://www.21cnjy.com/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思想,思考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基调朗读。
1.画出难懂的字词和你认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朗读指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层次美,要读得抑扬顿挫。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读前面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后面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译 文
得到。
舍弃,放下。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风雨兼程、统筹兼顾)。
连词,表顺承。
疏通文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译 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假如,假使。
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
什么(手段)不用呢?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译 文
连词,假设、假如。
连词,表转折。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是。
这种心。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译 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踩踏。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译 文
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而,连词,表修饰。与,动词,给予。
介词,对于。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侍奉。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译 文
介词,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停止。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译 文
段落大意
用设喻和假设推理的方法,提出并阐释中心论点:在“生”与“义”之间,要“舍生而取义”。
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第1段
第2段
课后练习
(1)《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面对生死,做出的无悔选择。
(2)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说明有可以得生、避患的方法却不用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句理解填空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句子翻译(中考高频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