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 第七章 力
揭开运动现象背后的奥秘第1节 力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锯条,锯条弯曲。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请看下列现象运动员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用头顶球,使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思考 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呢?一、力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理解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存在力,必定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理解3、力的矢量性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一样。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如果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将加快物体的运动;如果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将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见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力的大小外,还要指明力的方向。思考如何把一个力表达出来呢?二、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发现的问题。 练习:巩固第1节 力 导学案
一、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1.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2.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力的概念
⑴力的描述:
⑵力的作用效果:
⑶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⑷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 ,箭头或箭尾表示 。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例1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
解析 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选B。
练习:
1.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只要物体的 变化了,不管是 还是 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 称做力.
3.力的三要素:力产生的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决定的.
1.如图1中的甲、乙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甲表示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__;图乙表示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像这样人们把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或产生________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图1
2.力的图示就是把一个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要素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准确、形象地表示出来,线段的方向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__,用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B.力可以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
C.力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D.力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答案:
1.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形状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 形变
2.大小 方向 作用点 方向 大小 作用点
3.吸引 竖直向下 mg
4.集中 几何中心
5.万有引力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6.B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故一个力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B错误,其余都是正确的.]
7.D
8.AC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把物体所受的重力看做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并不是只有物体的重心处才受到重力的作用,A对,B错.质量分布均匀、形状对称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对称中心,球体的质量分布不一定是均匀的,故球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球心,C对,D错.]
第1节 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力、弹力、重力。本章内容与高中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弹力、重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会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力的示意图。
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多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会做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重点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四、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1.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力的概念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单位:牛顿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
⑷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例1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
解析 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选B。
练习:
1.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只要物体的 变化了,不管是 还是 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 称做力.
3.力的三要素:力产生的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