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认识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3《认识米》(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1-08 12: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米》教学设计
备教材内容
1.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并且已经认识了厘米,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了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生活中会遇到测量更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起来太麻烦,于是就产生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2.例4认识米尺和米。教材从用厘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引入,其目的在于体现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之后,通过观察米尺、比画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例5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找出长度计量的基本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米=100厘米。
3.教学《认识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丰富感知,以形成表象,并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备教法学法
《认识米》的教学属于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如用多种方式比画1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米的实物,测量多种实物的长度(限整米)等活动,变换方式和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米的认识。在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倾听者,是课堂上的“配角”,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用眼睛看,用口数中发现1米=100厘米。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能利用米尺直观地数出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就可以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积累了测量经验,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知道
1 米=100 厘米。
2.通过做米尺、借助米尺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 米的物体等活动,深化对“米”的
认识,逐步形成1 米的实际表象。感受“米”和“厘米”的关系。
3.进一步体会1 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发展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米”和米尺,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认识“米”和“厘米”的关
系,知道1 米=100 厘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米”和米尺,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知道1
米=100 厘米。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发展空间感。
备已学知识
厘米:图钉长约1厘米,大拇指宽约1厘米,尺子上有20个大格,就是20厘米……
测量方法:一般用尺子左端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摆正尺子进行测量,读出物体另一端所对的刻度。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 认识米及米与厘米的关系(掌握)
问题(1)导入 你知道1米有多长吗?(教材4页例4)
过程讲解
1.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感知1米有多长
(1)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
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多一些。
[思想方法提示:米直观表象的建立,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2)导入 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教材4页例5)
方法讲解
拿出米尺数一数,米尺上有10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一共有100个1厘米。如图所示:
所以1米=100厘米。
归纳总结
1.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知识巧记
长度单位很简单,米和厘米最常见,之间进率是100,灵活应用是关键。
备易错易混
误区 96厘米1米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正确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只比较数的大小,而忽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不同。
错解改正 <
温馨提示
在比较长度时,一定要结合数和长度单位两方面考虑。长度单位不相同时,先统一单位再比较。
备综合能力
能力点 运用图示法解决求重叠在一起的物体的长度问题
例 把两根5米长的竹竿接起来,捆在一起的部分长1米,接好后的竹竿长多少米?
分析 已知一根竹竿长5米,那么这两根竹竿的总长度应是5+5=10(米),但有1米长的部分是重叠在一起的,如图所示:
因此应该在总长度中减去重叠的1米,即10-1=9(米)。
解答 5+5-1=9(米)
总结
求两个物体接在一起的长度,就是用两个物体的长度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
备教学资源
长度单位的米与码
18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球的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入了,为了方便,科学家们假想出了经线和纬线,到了1791年,法国科学家认为,要测量地球的经线,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度量单位,再测量。于是他们规定地球经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为1米,在法国科学界的大力推动下,“米”作为一种长度度量单位而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现在,“米”是一种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在公制中,科学家把通过巴黎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1米。
另外,计算长度的单位还有一个“码”,它是英制中比较常用的长度单位。它的使用比米要早九百多年。相传,它是由英国国王亨利一世设置的。它的设置,体现出了君王“一言九鼎”的权威。据说有一天,亨利一世上朝时,坐在宝座上无事可做,就召集几个大臣一起闲聊。在闲聊之中,他伸直手臂,竖起大拇指,对大臣们说:“你们听着,从我的鼻尖到大拇指的距离,作为一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就把它命名为‘码’吧。”从此,“码”作为一个长度单位沿用到今天。
1码=3英尺,1英里=1760码。码与公制的换算关系是1码=0.9144米,码与市制的换算关系是1码=2.7432市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