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了解什么是环境安全问题。
2.理解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认识环境安全问题。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树立环境安全观。
1.环境问题类型、概念。
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2)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3.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
(1)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功能,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环境安全问题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环境安全
(1)含义:环境安全又称_________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生态
2.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问题的产生
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____________,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临界值
a _________ 小球在临界值的范围内摆动
b _________ 小球处于临界点上,向左运动重新回到安全范围,向右运动面临失衡风险
c ____________ 越过临界值的球失去平衡,向下滚动
安全
临界
不安全
(2)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类型
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______________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
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由__________不断累积或______________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危险化学品
污染物
生态退化
特别提醒: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关系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铬、镍、铁、锰、锌等。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出现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下图示意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过程。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过程。
(2)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3)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说明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
提示:(1)环境问题不断加重,导致环境安全风险程度不断提高,一旦环境安全风险程度超过环境安全临界点,就会形成环境安全问题。
(2)形成过程缓慢,长期累积形成;形成后影响严重且长期存在;形成后难以治理。
(3)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分解,易于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长期的;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最终导致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人们食用这些农产品导致污染物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可见,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环境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隐蔽性,难以治理。
归纳拓展
1.环境安全概述
概念 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内 涵 从自然 角度看 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从人类社 会角度看 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
(1)成因: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如下表所示)
图示
表现 小球在临界值的范围内摆动 小球处于临界点上,向左运动重新回到安全范围,向右运动面临失衡风险 越过临界值的球失去平衡,向下滚动
环境 安全 状况 临界值左边,或在临界值上,虽然也存在环境问题,但通过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或人类采取一定措施,环境仍是安全的 临界值右边,出现环境安全问题
说明 临界值是一个警戒值,并非人类活动不超临界值就行,应该达到合理值才是最佳状态。
(2)环境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受害主体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原因 举例
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 生活饮用水及水产养殖的最低水质标准高于其他行业。如果水质劣于相应等级,就会产生与各受害主体相关的环境安全问题
(3)类型
类型 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图示
成因 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 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
特征 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影响 大多数事件的影响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失,环境重新回到安全状态。但是,有些事件的影响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无法彻底消除,导致环境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 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
举例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带来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农田土壤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长期累积,使土壤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粮食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
典例剖析
(2023·河北定州高二期末)读下面某区域环境安全临界值示意图,图中小球正处于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临界点上。据此完成(1)~(3)题。
例题 1
(1)图中小球的含义最可能符合该区域的( )
A.自然环境 B.人类环境
C.社会环境 D.经济环境
(2)下列关于环境安全临界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安全临界值与人类活动无关
B.小球在环境安全临界值时环境最稳定
C.环境安全临界值是固定不变的
D.小球在环境安全临界值时环境问题较严重
B
D
(3)该区域出现严重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会导致图中小球( )
A.向左滚动 B.向右滚动
C.位置不变 D.左右滚动
解析: 第(1)题,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都是针对人类环境而言的,B正确。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环境,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A、C、D错误。第(2)题,环境安全临界值与人类活动有关,小球在环境安全临界值时,如果人类的发展不注意环境保护,该区域很可能出现环境安全问题,所以小球在环境安全临界值时环境问题较严重,环境不稳定,A、B错误,D正确;环境安全临界值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例如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等因素会影响环境安全临界值,C错误。第(3)题,该区域出现严重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小球会向右滚动。
B
下图为北京市某监测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该监测点附近的主要污染源可能是( )
A.工业生产 B.居民生活
C.建筑工地 D.交通运输
(2)图中污染物引起的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光化学烟雾 B.全球气候变暖
C.紫外线增多 D.臭氧层破坏
D
A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人们上、下班时间时环境恶劣,夜间优良,由此可判定监测点的污染源应是交通运输。第(2)题,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会显著降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喉、鼻等产生不良反应。
知识点二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环境安全的地位
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_________影响国家安全。
(2)可能成为_________、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3.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
(1)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_______________,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_________,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人类要尽量避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服务功能
经济
调节功能
概率
高环境安全风险区
4.合理有效地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意义
(1)能够化解危机。
(2)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甚至消除此类环境安全风险。
社会响应能力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我国南方地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M地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2)说明N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建设的主要作用。
提示:(1)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形成原因:位于我国南方山区,降水多,地势起伏大;人们过度开荒,破坏植被。
(2)N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主要实施于东南丘陵地区,为防护林工程,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可减缓湖泊的泥沙淤积速度,有利于湖泊湿地的恢复。
归纳拓展
1.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环境安全的地位 环境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国家安全需要具有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以及应对重大环境问题的能力
环境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影响的空间特征 环境安全问题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能够威胁一国的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那些能够影响国家安全的环境安全问题虽然发生概率很小,却能造成重大损害或威胁,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全国
2.环境安全问题的应对
环境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 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
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途径
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意义 合理有效地应对环境安全问题,不但能够化解危机,还可增强社会响应能力,降低甚至消除此类环境安全风险
拓展提升:结合临界值理解环境安全问题
(1)对环境安全问题临界值的两点认识
①临界值是一个警戒值,是最低质量标准,并非人类活动不超临界值就行,应该达到合理值才是最佳状态。
②不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不同,所需要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如水质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
(2)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特征
①突发性:如传染病、石油泄漏、化学物品的泄漏、核泄漏等短时间内突然发生,造成重大危害。
②累积性:即污染物的不断累积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如土壤中重金属长期累积导致土壤污染,植被破坏、过度放牧等长期累积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综合性:环境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环境安全问题显得尤为复杂。
④整体性: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可能引发全局生态问题,甚至会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3)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
角度 具体途径
降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尽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环境安全问题的发生
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问题,避免其演变为环境安全问题
积极应对已发生的环境安全问题,降低其危害程度
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 避免在环境高危地区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
提高人类社会环境风险的承受能力
增强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
典例剖析
(2023·北京丰台区高二期末)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以东太平洋海底发生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2023年6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废水排入大海。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核泄漏事件( )
A.属于突发性环境事件
B.具有发生的可控性
C.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小
D.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例题 2
A
(2)核废水排入大海会( )
①污染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渔业 ②加快水循环速度,污染陆地河流 ③消除核废水对日本环境安全的影响 ④威胁周边国家安全,造成外交争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3)为降低核废水造成的环境安全风险,周边国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①加强沿海海水和大气等环境监测与预警 ②禁止任何出海行为,避免在高危区活动 ③外交抗议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水 ④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协商谈判,合作应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说明此次核泄漏事件是由地震引发的,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是自然因素导致,A正确,B、D错误;核泄漏通过海水运动可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大,C错误。第(2)题,核废水排入大海,会污染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渔业,①正确;水循环的过程是陆地河流入海,核废水排入大海污染陆地河流的可能性较小,②错误;核废水具有放射性,放射性污染具有长期性,故不会消除核废水对日本环境安全的影响,③错误;通过海水运动威胁周边国家安全,造成外交争端,④正确。第(3)题,为降低核废水造成的环境安全风险,周边国家应加强沿海海水和大气等环境监测与预警;应减少出海行为,避免在高危区活动;应通过外交抗议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水;应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协商谈判,合作应对风险。故选C。
一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而太平洋南部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上升而即将被淹没,计划举国搬迁。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瓦卢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海洋灾害
C.环境污染 D.生态退化
(2)环境安全问题影响图瓦卢国家安全的途径是( )
A.造成财产损失 B.损害环境服务功能
C.触发军事冲突 D.导致疾病传播
对点训练
A
B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威胁图瓦卢国家安全的是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故选A。第(2)题,海平面上升,图瓦卢将被淹没,陆地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将丧失,威胁图瓦卢的国家安全。故选B。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影响的应对措施
考题展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下面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答案:(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2)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监管;分类收集,企业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
解析:第(1)题,电子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溶液会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第(2)题,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包括分类收集、企业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卫生填埋等。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地理环境中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读地理事项联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理要素最有可能是( )
A.修建水库 B.使用化石燃料
C.围湖造田 D.滥伐森林
2.图示联系,警示人们在改造地理环境时需要( )
A.各个击破 B.全面征服
C.综合考量 D.关注差异
D
C
解析:第1题,修建水库水旱灾害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酸雨,不会导致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增多。围湖造田会导致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增多,但不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滥伐森林都可能导致材料中各要素的变化。故选D。第2题,图示联系可知,地理环境中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故人们在改造地理环境时需要综合考量。故选C。
有关部门对我国1 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下图为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大部分城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由于( )
A.下渗量增加 B.地表水污染严重
C.降水污染严重 D.过度开采地下水
4.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有( )
①污染源多 ②地下水更新快 ③难以监测监管 ④地下水水位变化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A
解析: 第3题,图中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地下水污染主要是河湖、池塘或沼泽中的废水下渗、工业废水下渗、下水道废水下渗等原因导致,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导致,B符合题意;由于城市多硬化地表,地表水下渗量减少,而不是增加,A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雨水下渗不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降水污染严重不是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过度开采地下水与地下水污染没有直接关联,D不符合题意。
第4题,治理污染首先是要控制源头,图中显示,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源头很多,控制难度较大,这是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之一,①符合题意;地下水在空隙中流动,流动速度慢,更新速度慢,自净能力差,②不符合题意;要治理水体污染,必须通过监测监管摸清污染的时空变化、污染物质、污染来源等,而城市地下水污染在地表以下,难以监测监管,导致难以治理,③符合题意;由于地下水流动性差,一般相对于地表水来说,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小,④不符合题意。
(2023·全国高二单元测试)环境安全有双重属性: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关于环境安全问题及环境安全风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影响国家安全的环境安全问题发生概率小
B.一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只可能产生于本国
C.环境安全风险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关
D.环境安全风险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抵抗能力有关
B
6.下列不属于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是( )
A.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国家安全
B.成为能源安全问题的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C.通过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D.成为军事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影响国家安全
7.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不包括( )
A.降低人类社会对环境风险的承受水平
B.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环境问题的发生
C.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
D.增强人类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
B
A
解析:第5题,影响国家安全的环境安全问题发生概率很小,A项说法正确。能够威胁一国的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B项说法错误。环境安全风险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关,也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有关,C、D项说法正确。故选B。第6题,环境安全问题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A、C项说法正确;环境安全问题可能是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D项说法正确。
能源安全属于资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关系不大,B项说法错误。故选B。第7题,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途径主要有提升人类社会对环境风险的承受水平,A项符合题意。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环境问题的发生,B项不合题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C项不合题意。增强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问题,避免其恶化为环境安全问题;积极应对已发生的环境安全问题,降低其伤害程度等,D项不合题意。故选A。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⑤五个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9.对图中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自然环境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①——草原广布、地表崎岖
B.②——温差大、降水少
C.③——光照充足、风沙大
D.④——气候湿润、林地多
D
D
解析:第8题,①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所在区域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和裸土,规划的主要目的是防治荒漠化;②④两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位于我国的两大林区,森林资源丰富,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森林;③生态安全战略工程跨长江和黄河两流域,对减轻两流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有重要意义;⑤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位于三江源地区,其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第9题,①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广布,A错误;②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主要位于大小兴安岭,降水较多,B错误;③生态安全战略工程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风沙小,C错误;④生态安全战略工程位于南岭,气候湿润、林地多,D正确。
二、综合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突然迅猛,瞬间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不易控制,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生命与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下图为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转移轨迹。
(1)指出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的原因。
(2)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哪两个时期转移较快,请说明原因。
答案:(1)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工业发达;经济相互联系紧密,物流运输多;加之河湖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2)1998—2001年和2004—2007年。我国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导致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
解析:第(1)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读图可知几何中心位于甘肃兰州,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都在其东南部,究其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因素分析。我国东南部地区人口,城市较多,工农业发达,经济相互联系紧密等等,这些活动中人类不合理资源开发和乱排,危险物品运输过程中保护措施差以及安全意识薄弱,还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突发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事件发生。
第(2)题,读图中1995年至2012年的变化中,转移速度较快的两个时段为线段最长的,2004—2007年,还有较长的1998—2001年。原因主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有关,这几年我国中西部大开发,引进了大量污染企业,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只追求片面的经济发展而污染环境,增加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第三章 第一节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大连新港一艘30万吨级的外籍油轮在卸油过程中,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陆地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此次事故至少污染了附近50平方千米的海域。据此回答1~2题。
1.大连新港原油泄漏事件属于环境安全问题中的( )
A.资源短缺问题
B.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C.大气污染环境安全问题
D.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2.该事故的主要特点是( )
①短时间内危害大 ②污染程度小 ③需采取紧急措施应对 ④处理难度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3·昆明检测)滇池是云贵高原湖群中面积最大的湖泊,北端湖堤将滇池分为外海(290平方千米)和草海(10平方千米)两部分,平均水深4.1米。20世纪70年代以后,滇池水质逐年变差。2011—2015年,当地开展了“生态清淤”“引水入滇”“环湖截污”“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对降低滇池总磷污染、改善富营养化和防止蓝藻暴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外海2012年曾出现总磷含量较高的现象。下图示意滇池外海。据此完成3~4题。
3.滇池污染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B.入口多、出口少,污染物滞留时间长
C.盛行东北风,流速减慢
D.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4.2012年滇池外海总磷含量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生态清淤——扰动湖底沉积物
B.引水入滇——增加水量
C.环湖截污——导致磷元素富集
D.生态修复——加快水体交换
(2023·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某乡镇后面的大塘,污染非常严重,以致鱼虾绝迹,塘水变臭变黑,由原来清可见底可用之水,变成现在连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据此完成5~7题。
5.造成该乡镇后面的大塘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主要污染源是( )
①工业废水 ②生活污水 ③农业废水 ④酸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该乡镇后面的大塘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后果是( )
①破坏水生生态环境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抽水灌溉使农作物品质下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从水污染的类型看,该乡镇的水污染最可能是( )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自发性污染
二、综合题
8.(2023·江苏泰州高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划分。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材料二 泰州市某年2月10日至3月11日空气质量指数曲线图。
材料三 泰州市该年2月份部分日期天气状况统计表。
日期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天气 晴 多云 多云转阴 小雨 阴 阴 阴 多云转小雨 阴 阴转小雨 小雨转中雨 小雨转阴
(1)材料二图示时段内,泰州市_ __月空气质量较好。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为应对大气污染环境安全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河北保定高二联考)随着矿山开采与精炼等产业的发展,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矿害污染现象。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土壤、河流和海域遭到严重污染,农作物与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后来,日本实施《土壤污染对策法》。下图示意日本不同年份土壤调查总件数及土壤污染件数与非污染件数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剧增 B.经济高速发展
C.交通条件改善 D.基础设施建设
2.推测日本开始积极治理土壤污染的年份为( )
A.1995年 B.2002年
C.2011年 D.2018年
(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1952年12月5—9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大量废气在伦敦上空形成浓雾,总悬浮颗粒物与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有4 000多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 000多人陆续死亡。据此完成3~5题。
3.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低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不大
B.低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很小
C.高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很大
D.高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不大
4.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重要污染源是( )
A.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
B.化工厂泄漏出的有毒气体
C.核电站泄漏出的有毒气体
D.工厂、家庭燃煤排放的废气
5.伦敦烟雾事件( )
A.属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规模较大
B.属于污染物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其影响长期存在
C.在短期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威胁国家安全
D.在短期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转移,威胁别国安全
(2023·福建三明高二期末)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三明市委、市政府作出战略决策,决定把三明和沙县中间最中心的区域规划建设成生态新城。下图中有三条曲线表示生态城市建设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据图完成6~7题。
6.三明生态新城建设中最不可能采取的道路是( )
A.ab曲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K1线
7.将三明生态新城打造成一流的园林式城市,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③构建三纵三横的道路绿地网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局城市用地 ⑥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休闲度假区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深水型水库易产生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这种情况有利于有机质沉积,有机质在水库深水区的沉积和降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在水库深层形成缺氧环境,引起库底沉积物中锰的释放,导致深水区水体锰浓度升高,危害城市供水安全。下图表示某水库一年内坝前水温剖面变化状况。据此完成8~9题。
8.水库供水水质较差的时期为( )
A.甲时期 B.乙时期
C.丙时期 D.丁时期
9.为减轻水库中锰浓度升高,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层取水 B.机械扰动
C.人工增氧 D.减少供水
二、综合题
10.(202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9年2月11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开幕,来自全球的4 700余名政要、商界人士和民间机构代表参会,在5天内讨论了与环境和可持续经济有关的创新解决方案等问题。下图为“环境问题结构图”。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_ _、_ __、_ __。
(2)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表现为_ __、_ __。
(3)结合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途径有哪些?
(4)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什么?
第三章 第一节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大连新港一艘30万吨级的外籍油轮在卸油过程中,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陆地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此次事故至少污染了附近50平方千米的海域。据此回答1~2题。
1.大连新港原油泄漏事件属于环境安全问题中的( B )
A.资源短缺问题
B.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C.大气污染环境安全问题
D.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2.该事故的主要特点是( A )
①短时间内危害大 ②污染程度小 ③需采取紧急措施应对 ④处理难度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事件是人为失误导致的,具有突发性,因此属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第2题,该事故影响范围大,短时间内对海洋生物及沿海地区危害大,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处理难度大。
(2023·昆明检测)滇池是云贵高原湖群中面积最大的湖泊,北端湖堤将滇池分为外海(290平方千米)和草海(10平方千米)两部分,平均水深4.1米。20世纪70年代以后,滇池水质逐年变差。2011—2015年,当地开展了“生态清淤”“引水入滇”“环湖截污”“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对降低滇池总磷污染、改善富营养化和防止蓝藻暴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外海2012年曾出现总磷含量较高的现象。下图示意滇池外海。据此完成3~4题。
3.滇池污染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B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B.入口多、出口少,污染物滞留时间长
C.盛行东北风,流速减慢
D.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4.2012年滇池外海总磷含量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A )
A.生态清淤——扰动湖底沉积物
B.引水入滇——增加水量
C.环湖截污——导致磷元素富集
D.生态修复——加快水体交换
解析: 第3题,该地纬度低,温度高,蒸发量大,A错误。由图可知该湖入口多,出口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及时,自净能力弱,B正确。该区域主要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C错误。D为人为原因,可直接排除。故选B。第4题,2011—2015年,当地开展了“生态清淤”,使得湖底的沉积物被搅动,湖水的磷含量增高。故选A。
(2023·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某乡镇后面的大塘,污染非常严重,以致鱼虾绝迹,塘水变臭变黑,由原来清可见底可用之水,变成现在连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据此完成5~7题。
5.造成该乡镇后面的大塘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主要污染源是( C )
①工业废水 ②生活污水 ③农业废水 ④酸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该乡镇后面的大塘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后果是( A )
①破坏水生生态环境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抽水灌溉使农作物品质下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从水污染的类型看,该乡镇的水污染最可能是( B )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自发性污染
解析:第5题,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①②③正确;酸雨的危害主要是腐蚀建筑物、工农业设备、土壤酸化等,与局部地区如该乡镇的大塘的水污染关系较小,④错误。故选C。第6题,酸雨是人们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所致,大塘对酸雨形成影响极小,③错误;大塘鱼虾绝迹,表明水生生态环境被破坏,①正确;塘水变臭,会危害人体健康,用变臭的塘水灌溉农作物,农作物品质下降,②④正确。故选A。第7题,物理性污染主要是热污染及固体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寄生虫及虫卵、病菌和细菌微生物造成的污染,该乡镇自然环境变化较小,大塘原来清可见底,应该不是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A、C错误;该乡镇的水塘原来清可见底,应该不是自发性污染,D错误;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说明大塘的水可能腐蚀性强,可能是化学性污染,B正确。故选B。
二、综合题
8.(2023·江苏泰州高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划分。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材料二 泰州市某年2月10日至3月11日空气质量指数曲线图。
材料三 泰州市该年2月份部分日期天气状况统计表。
日期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天气 晴 多云 多云转阴 小雨 阴 阴 阴 多云转小雨 阴 阴转小雨 小雨转中雨 小雨转阴
(1)材料二图示时段内,泰州市_3__月空气质量较好。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为应对大气污染环境安全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2)关系:降水越多,空气质量越好;风力越大,空气质量越好。原因:雨雪能吸附或沉降尘埃,净化空气;风力越大,越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
(3)避免在空气质量差的时间外出;调整产业结构及布局,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控制机动车污染;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绿化。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看出,空气质量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结合材料二可读出泰州市3月空气质量指数较低,空气质量较好。第(2)题,当空气质量指数为0-50时,空气质量为优,结合材料二可看出,20日、27日、28日三天空气质量为优,结合材料三可看出,这三天都有降水,说明降水越多空气质量越好,因为雨雪能吸附或沉降尘埃,净化空气。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力越大,越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则空气质量越好。第(3)题,应对环境安全问题主要从环境角度和人类社会受损害角度进行分析。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河北保定高二联考)随着矿山开采与精炼等产业的发展,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矿害污染现象。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土壤、河流和海域遭到严重污染,农作物与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后来,日本实施《土壤污染对策法》。下图示意日本不同年份土壤调查总件数及土壤污染件数与非污染件数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B )
A.人口数量剧增 B.经济高速发展
C.交通条件改善 D.基础设施建设
2.推测日本开始积极治理土壤污染的年份为( B )
A.1995年 B.2002年
C.2011年 D.2018年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B正确;人口数量增多会导致土壤污染,但严重的土壤污染更多来源于工业产生的废弃物,A错误;交通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壤污染关系不大,C、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1995年,土壤调查事件基本为土壤污染事件,A错误;2002年、2011年、2018年土壤非污染事件数占土壤调查总件数的比重较大,说明土壤污染治理较好,且2002年时间更早,推测为开始积极治理土壤污染的年份,B正确,C、D错误。
(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1952年12月5—9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大量废气在伦敦上空形成浓雾,总悬浮颗粒物与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有4 000多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 000多人陆续死亡。据此完成3~5题。
3.伦敦烟雾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B )
A.低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不大
B.低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很小
C.高温、湿度小的晴天,且风速很大
D.高温、湿度大的阴天,且风速不大
4.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重要污染源是( D )
A.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
B.化工厂泄漏出的有毒气体
C.核电站泄漏出的有毒气体
D.工厂、家庭燃煤排放的废气
5.伦敦烟雾事件( C )
A.属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规模较大
B.属于污染物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其影响长期存在
C.在短期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威胁国家安全
D.在短期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转移,威胁别国安全
解析: 第3题,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12月气温较低,阴天、湿度大、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导致烟雾事件发生。故选B。第4题,阅读材料可知,伦敦烟雾事件是大量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气导致的,据此分析伦敦烟雾事件的重要污染源是燃煤排放的废气。故选D。第5题,伦敦烟雾事件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并且自然因素是重要的诱发因素,A、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事件短期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使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威胁国家安全,C正确;伦敦烟雾事件不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D错误。
(2023·福建三明高二期末)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三明市委、市政府作出战略决策,决定把三明和沙县中间最中心的区域规划建设成生态新城。下图中有三条曲线表示生态城市建设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据图完成6~7题。
6.三明生态新城建设中最不可能采取的道路是( A )
A.ab曲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K1线
7.将三明生态新城打造成一流的园林式城市,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D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③构建三纵三横的道路绿地网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局城市用地 ⑥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休闲度假区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解析: 第6题,ab曲线显示随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趋势,且部分还在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以下,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最不可取的发展道路,故A符合题意。第7题,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控制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切合实际,②错;集中布局城市用地,易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和用地紧张,加剧环境污染,⑤错。故选D。
深水型水库易产生水温分层现象,导致上下层水体交换受阻。这种情况有利于有机质沉积,有机质在水库深水区的沉积和降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在水库深层形成缺氧环境,引起库底沉积物中锰的释放,导致深水区水体锰浓度升高,危害城市供水安全。下图表示某水库一年内坝前水温剖面变化状况。据此完成8~9题。
8.水库供水水质较差的时期为( B )
A.甲时期 B.乙时期
C.丙时期 D.丁时期
9.为减轻水库中锰浓度升高,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可采取的措施是( A )
A.分层取水 B.机械扰动
C.人工增氧 D.减少供水
解析: 第8题,由材料可知,水温分层现象导致深水区水体锰浓度升高,水库水质变差。图中乙时期水库水温上热下冷,水温分层现象最明显,故该时期水库水质较差,B正确。第9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锰浓度高的区域主要在深水区,对浅水区影响不大,因此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可分层取水,故A正确;机械扰动虽可以降低深水区锰浓度,但会提高浅水区的锰浓度,使整个库区水体均超出安全标准,故B错误;用人工增氧的方式来降低水库中的锰浓度投入太高,得不偿失,故C错误;减少供水会造成城市供水紧张,不切合实际,故D错误。
二、综合题
10.(202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9年2月11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开幕,来自全球的4 700余名政要、商界人士和民间机构代表参会,在5天内讨论了与环境和可持续经济有关的创新解决方案等问题。下图为“环境问题结构图”。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_臭氧层空洞_、_全球变暖__、_酸雨__。
(2)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表现为_环境污染__、_生态破坏__。
(3)结合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途径有哪些?
(4)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什么?
答案:(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发展中国家要尽其所能地推进向绿色发展转型;加强国际合作对话;签署共同协议。
(4)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约用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力开展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等。
解析:第(1)题,图中①由氟利昂引起,为臭氧层空洞;②由二氧化碳引起,为全球气候变暖;③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引起,为酸雨。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发达国家经济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多,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多,表现为生态破坏。第(3)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但应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发展中国家要尽其所能地推进向绿色发展转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互相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对话;签署共同协议,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第(4)题,绿色消费,一方面减少消耗,另一方面注意减少浪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既可减少污染,也可提高垃圾的利用率;自备篮子购物,减少白色污染;拒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加强环保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环保是全人类的行为,应大力开展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