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曹刿论战《左传》按照什么顺序讲这个故事?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
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故事里出现了几个人物?曹刿:
鲁庄公:
乡人:
肉食者:
齐师:他们的性格乡人
肉食者
齐师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应当由掌权者处理,与己无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鄙代表人物鲁庄公骄傲轻敌
不讲战略战术齐人鼓之
齐人三鼓一、曹刿的优点﹕?勇于承担,忠贞爱国﹕
?担心鲁国官员识见浅陋,不能担当重任,于是自动请求谒见鲁庄公,提出自己的意见。
?不怕危险,请求鲁庄公允许他跟随鲁师作战。
?谙熟国事,识见卓越﹕
?对鲁国政治有深入认识,知道官员没有远大识见,不足以抵抗齐师。
?指出鲁庄公的小惠,只惠及亲信﹔而小信又未能感动上天﹔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是取胜关键。
?观察入微,机智谨慎﹕
?曹刿在战争中知道大国虚实难测,可能诈败而布下伏兵﹔及至下车看到辙乱、旗靡,才下令追击。
?善于掌握心理,晓畅军事﹕
?能掌握齐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心理,待彼竭我盈时才出击。二、鲁庄公鲁庄公的优点﹕
?平日善待臣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对神灵诚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对百姓尽心﹕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纳贤听谏﹕接受曹刿的意见并向他请教,信任而不干涉。
鲁庄公的缺点﹕
?急躁﹕未能沉着应战.
?谋略不足﹕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没有做好作战的准备,分析敌我形势,便决定迎战。
?政治上没有长远的计谋,未能明确指出爱民的重要。
?在战略运用上,没有全盘周详的计划。全文主旨本文通过记叙齐、鲁于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曹刿与鲁庄公对战术的议论,
刻划曹刿的忠君爱国,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冷静沉着的性格;
同时说明致胜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归向和适当的作战策略而非军队的多寡。 脉络梳理 阅读训练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29.本文说明,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0. 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根据上文内容推测,齐军之败,在哪一方面证明了孟子“人和”最重要的观点?(2分)( )
A、城非不高也 B、池非不深也
C、兵革非不坚利也 D、米粟非不多也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有利战机。 C31.《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1)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战例: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淝水之战,官渡之战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2分)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 (4) 望其旗靡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共同)乘车;追击;战胜;倒下。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2分,意思对即可。)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牺牲玉帛( ) ④虽不能察( )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 之 聚室而谋 曰
B.又何间 焉 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 也 万钟于我何加 焉
D.忠之属 也 属 予作文以记之鄙陋。
目光短浅. 同“遍”, 普遍。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明察,
弄清楚。 A 益处;好处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C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小恩小惠未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 惧有伏焉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第(2)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省略成分补充正确记1分,“属”“请”译对记1分,不记0.5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0.5分;1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1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其他阅读题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A.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 选文写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 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2. 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分)[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攻无不克、克敌制胜、以柔克刚
(2)夫大国,难测也——
变幻莫测、高深莫测、居心叵测
(3)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望风披靡、风靡一时用原文回答问题1.
A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 。
B《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
A《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B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是???? ,??????,??????。
C曹刿认为“可以之一战”的句子是???????? ,???????????? ,??????????。
D《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是???????????,??????????? ,?????????????。
E曹刿认为这此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以上各题答案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成语“一鼓作气”的源出句是??????????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点明战争地点的句子是???????? ,???????? 。
表明曹刿善于详察敌情的句子是??????????,??????????。
鲁国转入反攻的战略时机是?????????? 之时。?彼竭我盈或齐人三鼓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A简述胜负迹象的句子是???????????? ,?????????????? 。B呼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句子是????????????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7.曹刿认为士兵作战凭借的精神力量的句子是???????????? ,??????????????。
(夫战,勇气也)
8.曹刿认为获胜原因的句子是????????????,?????????? 。
(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左传简介 解 题讽 :
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婉言相劝
谏 :
直言规劝,指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纳 :
接受,接纳
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2)齐王纳谏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秦汉年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 ,也是一部重要的 ,作者以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 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有三十三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是我国著名的 。历史著作散文集刘向国别体断代史三、精读课文、梳理知识1.下边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吗?请区别 早上朝廷比到公共场合朝见在对2.区别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朝服衣冠。( ) 4)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3)闻寡人之耳者( )当面,名词作状语穿戴,名词作动词使……听到,使动用法以……为美,意动用法3.区别下列特殊的句式 判断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忌)与(之)坐谈思考: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3.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4.邹忌是怎样向齐威王分析“王之蔽”的? 邹忌:???????????????????????????齐威王: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明智果断、大胆改革?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谏:①胆量 ②智慧 学习了这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那些体会? a、?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b、? 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或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 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d、? 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万仞( )汝( )魁父( )荷担( ) 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穷匮( )曾不若( ) 亡以应( )一厝( )陇断( ) rènrǔkuíhèjī běn shuāngchènsǒukuìzēngwúcuòlǒng思 考 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什么?
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
愚公移山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愚公移山之举有人支持吗?这说明了什么?
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通豫南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指:直反:返 (往返)厝:措 (放置)陇:垄惠:慧 (聪明)古今词义 阳
阴
指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古今词义 曾
诸
荷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古今词义 毛 息
虽 已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止 今义:已经愚公与智叟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对比《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现在的解释
小结: 《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和反复、叠韵等结构。
《关雎》表现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念、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愿望。
《蒹葭》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怀恋、爱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