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8 15:3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选择题
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和服务业等工作
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农业等工作
2.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雨林地区
3.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农村——放牧 B.牧村——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4.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和服务业等工作
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工作
5、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 )
A、规模小 B、建筑物大 C、道路稀小 D、建筑物密集
6.下列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是( )
A.热带雨林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7.下列地区,不利于形成城市的是(  )
A.沙漠广布的地区 B.地形平坦的地区
C.有大河的地区 D.濒临大海的地区
8.在下列地区,一般来说,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
A.高山地区 B.丘陵地区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地区
9.下列建筑物,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不明显的是( )
A.新疆吐鲁番的晾房 B.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
C.北京的奥运会场馆──鸟巢 D.山区的吊脚楼
下图为窑洞图,读图并回答10~11题。

10.这种房屋是我国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内蒙古高原
11.该地区的居民住这种房屋的原因是(  )
①贫困 ②富裕 ③窑洞内冬暖夏凉 ④防地震 ⑤美观、耐用
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
下图是“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图”,根据下图完成第12~13题。
12.下列关于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B.城市聚落的规模一般比乡村聚落大
C.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最根本区别是人口的多少
D.现在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聚落中
13.图中所示的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亚洲和非洲 B.欧洲和北美洲
C.大洋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南极洲
1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 ②资源 ③土壤 ④水源 ⑤气候 ⑥植被 ⑦地质 ⑧交通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④⑤ D.全部都是
15.下列有关聚落的保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B.应该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保护的必要
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该拆除,以美化环境
6.作为古都之一的北京,保留着众多的古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这些古建筑、园林和街区应当( )
A.全部拆除 B.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C.根据建设需要拆除 D.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
7.下列几种搭配不能正确体现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是( )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中国南方——平顶房屋
D.东南亚地区——高脚屋
8.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冰缘地区
9.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在平原地区聚落的分布一般是呈团块状或带状的
B.聚落的形成一般土地平坦、肥沃、水源充足
C.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D.北京城最初的建设是顺着水源布局发展的
10.人不能随心所欲,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在新疆开展水上运动 B.在海南举行冬奥会
C.在三亚冲浪 D.去撒哈拉沙漠地区伐树
21.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 )
A.山谷里和河流两岸 B.土壤肥沃,适于耕作的地形平坦的地区
C.十分炎热的森林里 D.交通闭塞的地方
22.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23.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木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24.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25.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26.下列聚落,还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
A.意大利的威尼斯城 B.中国湖南的岳阳楼
C.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 D.中国北京的故宫
27.婷婷今年暑假参观了中国的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位于中国的(  )
A.山西省 B.山东省 C.云南省 D.河北省
28.下列有关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聚落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乡村可以变为城市,城市也可能变为乡村
B.城市一般出现在地形、气候、交通、水源等环境优越的地区
C.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传统聚落不适于人类生活,不必保护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9~30题。

29.导致图中公路线向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多连接居民点 D.避开居民点
30.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公路分布 ③沿山脊分布 ④沿铁路分布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综合题
31.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聚落可分为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聚落,三处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 __,原因是________。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理由是___
(4)A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在此地建一处造纸厂是否合理 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32.材料: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维亚两国交界处的的喀喀湖上有很多漂浮岛,岛上居民把湖内盛产的芦苇草晒干,扎捆成堆,搭盖一座座浮于水上的人工岛,每一个小岛住一个家族,大的漂浮岛还设有学校、邮局和商店。居民用芦苇盖房子、造船、设陷阱捕鱼,用芦苇草制成各种手工艺品,手艺代代相传。
分析:那里的居民为什么要在漂浮岛上生活?
3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A、B、C三处属于乡村聚落,其选址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两村在几年前的人口数和人均收入基本相同,两村的各种条件相似。图2是A、C两村近年来人口数与人均收入示意图,该图反映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这类问题应该怎样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聚落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为 聚落,图乙所示为 聚落。
(2)根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4)家住A地的丽丽说:“从我家出发向东北到B村,再向北就到C村了。”请你根据丽丽的描述,在丙图右上角方框中画出指向标。
(5)A、B、C三地的海拔都在 米以下,①、②、③、④中为山脊的是 。
答案
1-5BAC BD D 6-10BACCB 11-15ACADD 16-20DCAAC 21-25BABC BD 26-30BADCA
(1)乡村 城市 (2)乡村 沿河分布 古代交通方式以河运为主,聚落沿河分布交通便利 (3)B B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 (4)不合理 为A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建造纸厂会造成水源的污染
那里芦苇、鱼等自然资源丰富;居民会利用芦苇造房、造船,会捕鱼,习惯于在漂浮岛上生活;来漂浮岛的游客多,可以发展旅游业。
33、(1)靠近河流
(2)A村人口增加太快,影响了人均收入的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
(3)B B处靠近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
34、(1)城市 乡村
(2)地势较低,比较平坦
(3)B 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合理即可)
(4)标注略
(5)100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