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把握情感。
2、品读意象,赏析手法。
教学重点:
品读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愁”的原因。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请大家跟我一起回顾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一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写的是李清照闺中少女时期闲适的生活和快乐的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清照晚年时期的另一首名作——《声声慢》,看看这首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展示目标
1、理解词意,把握情感。
2、品读意象,赏析手法。
三、诵读诗词,读准字音、停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大家认真听,并标画出跟这位同学读音、停顿不同的地方。
3、听完这位同学的泛读,同学们在字音、停顿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再读诗词,疏通词意
请大家再读全词,结合注释,疏通词意。
老师提问: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养息、休息。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黄花:菊花。憔悴:凋零、枯萎。损:极。表示程度很深。与“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哪个字意思相同?——“苦”。
3.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样,怎么。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状况。
五、明确词眼,感受愁情
问题1:本词抒发了哪种情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用哪一个?
明确:愁。
问题2:这首词是怎么写愁的?用了哪些抒情方式?
明确: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问题3:请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题4: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体会叠词的作用。
著名作家梁衡称赞这14个字“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这里我们通过三个问题来品味这14个字的独特之处。
(1)“寻觅”与“寻寻觅觅”有什么区别?
寻觅就是找寻,音节短促,而寻寻觅觅运用叠字拉长了音节,读起来更加低徊,把作者的动作拉慢了,写出了作者不停地找寻,而且总也找寻不到的特点,诗人的形象更具有画面感。
(2) 这七组叠词能够调换顺序、重新组合语序吗?
不能。“寻寻觅觅”写诗人不停的寻找,希望找到点什么,强调的是动作。 “冷冷清清”则是寻觅后的结果,“冷冷”本是一种外界环境特点,但加上“清”后就从外界冷到了心里,“冷”不仅是一种生理感受,还是心里情感,变成了孤寂清冷,当这种孤寂清冷凝结于心时,便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了,无尽的凄凉,无尽的凄惨,无尽的忧伤,七组叠字由浅入深,细腻入微,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之中,所以不能重新组合语序。前人评价此14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3)在声音上有何特点?
同学们发现这七组叠字朗读起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迂回低迷,宛转凄迷,在反复吟诵中就好像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问题5(合作探究):词人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愁绪 如何理解这些意象?
明确:“淡酒、晚风(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1)淡酒 —— 愁的象征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②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行路难》
问题6:为何说是“淡酒”?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浓愁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2)晚风(秋风)——清冷凄凉,渲染愁情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②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3)大雁——象征思乡念亲、羁旅之愁、离愁别恨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鸿雁指代书信)
问题7:“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雁”是词人与丈夫传递信息的使者,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②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怀乡之思”。作者借“雁”来表达自己的故(乡)国之思和丧夫之痛。
(4)黄花——菊花 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写出晚境的凄凉孤苦。
菊花憔悴不堪——比喻自己容颜衰老
(5)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6)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问题8:作者在最后写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到底愁什么?因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的生平,知人论世,思考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点拨: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我们来看她的生平:
1084年出生,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苏轼的高徒。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李清照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
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儿子,金石学家,夫妻二人都喜爱诗词书画和金石文物,可谓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1103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成出仕,到外地做官,两地相思。
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避兵江南,大部分的金石文物丢失了。
1129年,赵明诚病死,此后李清照在江南辗转漂泊。
1132年,李清照在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婚后发现丈夫中并不是真的关心自己,而是觊觎她的珍贵收藏,便状告丈夫,坚决要求离婚,虽然最后被获准,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要判处三年徒刑,因此李清照也身陷囹圄之中,后来经过亲友的大力营救,李清照在被关押9天之后获释。
1151—1156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生,最后悲苦地离开了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亡的具体时间。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才华卓绝古今,可是在“才藻非女子事也”的当时却很难找到知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李清照也是倍感孤独的。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再加上再嫁、离异到入狱,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词人之愁包括: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孀居之悲。
六、深情诵读,致敬词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声声慢》。
2、选择本词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500字)
3、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