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集体练习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 )
A. 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 存在地域文化交流
C. 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 各地迈入国家阶段
2. 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
A. 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 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 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 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3. 《资治通鉴》载:文景时期“安养天下,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但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等,还不包括繁多的徭役,这说明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以上史料所述差异说明( )
A.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B. 简牍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文献记载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4. 西汉初年,汉惠帝曾诏令女子到十五岁不出嫁者就要缴纳六百钱的税额。对于妇女的再嫁法律也予以保护,“夫死无男,有改嫁之道”,“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这表明当时( )
A. 婚姻观念自由开放 B. 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
C. 农民田赋负担沉重 D. 政府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
5. 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144年, 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 )
A 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C. 推动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 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
6. 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加至百人;宣帝时,增加到二百人;元帝时,增加到一千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太学的发展反映了( )
A. 儒学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 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D. 文人学士备受社会尊崇
7. 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 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 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 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8. 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 简化税目,统一税制 B. 将役折钱,赋役合并
C. 制度缺陷,现实困境 D. 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9. 东晋时期,“二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A. 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 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 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 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10. 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
A. 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 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 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 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11. 《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
A. 齐国确立霸主地位 B. 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C. 传统礼制影响犹存 D. 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12.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13.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西汉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此事造成东汉时期
A. 田庄经济逐步形成
B. 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C. 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D 流民问题不断出现
14. 汉唐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甚至有“哀毁”的自残行为。唐末宋初以后,“哀毁”的现象减少,匿丧和利用各种手段不守丧者越来越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选官制度演变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域外文化的影响 D. 理学兴起引发伪善之风
15. 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 确保财政收入 B. 减轻地主负担 C. 消除地方割据 D. 强化人身控制
16. 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 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 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 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 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二、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4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不同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人口和物产上,农耕的“禾的世界”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草原的优势在于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事力量,这足以使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摘编自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注:作者波音所说的“草的世界”(草原文明)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禾的世界”(华夏文明)同样不止包含了狭义的平原农耕区,而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区域。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据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材料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共主”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目的和历史意义。
(2)材料二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是谁推行的?带来了什么影响?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集体练习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 )
A. 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 存在地域文化交流
C. 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 各地迈入国家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良渚在长江流域,而陕西在黄河流域,在陕西出土了长江流域的文明成果,说明不同区域间有交流,B项正确;本题的主要信息是北方地区出现众多南方文物,材料无法反映阶级分化(这个分化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出现有关),排除A项;玉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象征,但这一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
A. 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 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 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 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的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各有其姓氏,但却都以“鲁人”自称,反映了对于鲁地这一共同居住地的认同,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D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不断瓦解,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鲁国并未称霸,排除B项;鲁国附属国都属于同一民族,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3. 《资治通鉴》载:文景时期“安养天下,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但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等,还不包括繁多的徭役,这说明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以上史料所述差异说明( )
A.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B. 简牍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文献记载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可知,《资治通鉴》和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对文景时期的社会情况记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不能确定哪种是历史地真相,因此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C项正确;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给出,A的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简牍与文献记载并不是相互印证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简牍记载是真实的还是文献记载是真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 西汉初年,汉惠帝曾诏令女子到十五岁不出嫁者就要缴纳六百钱的税额。对于妇女的再嫁法律也予以保护,“夫死无男,有改嫁之道”,“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这表明当时( )
A. 婚姻观念自由开放 B. 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
C. 农民田赋负担沉重 D. 政府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年统治者积极推动女子出嫁和妇女再嫁,有利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积极推动女子出嫁和妇女再嫁,这与婚姻观念自由开放无关,排除A项;材料和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农民田赋的多或少,排除C项。故选D项。
5. 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144年, 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 )
A. 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C. 推动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 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144年, 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由汉初的“听民私铸钱币”,演变为“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铸币权的问题,未涉及“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主旨是铸币权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的根本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6. 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加至百人;宣帝时,增加到二百人;元帝时,增加到一千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太学的发展反映了( )
A. 儒学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 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D. 文人学士备受社会尊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加至百人;宣帝时,增加到二百人;元帝时,增加到一千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可知,学习儒学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这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俄影响,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A项正确;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只是太学发展的一个原因,排除B项;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在材料中体现信息不足,排除C项;文人备受社会尊崇,材料中体现的信息较少,排除D项。故选A项。
7. 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 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 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 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入主中原的五胡秉承传统的“华夷同祖”观念,为自己“选择”了华夏祖先,自称“中国”、“中国正统”,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中华历史文化和大一统的认同,表明当时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B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入主中原的五胡秉承了中原文化,继承发展农耕经济,比如北魏实行均田制,就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材料说的是思想文化的角度,不是经济方面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五胡对中华历史文化和大一统的认同,未涉及对中原王朝的影响,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 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 简化税目,统一税制 B. 将役折钱,赋役合并
C. 制度缺陷,现实困境 D. 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三位诗人都描述了两税法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反映出两税法制度缺陷,现实困境,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两税法的影响,而其他三个选项描述的是两税法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9. 东晋时期,“二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A. 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 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 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 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山林气”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隐居山林之间的生活气息,拥有山林之气的人,他们不争名利,往往热衷于生活在大自然当中。根据材料“玄远天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玄学影响,魏晋时期产生玄学,主张无为、自然和清谈;“庙堂气”是“端正严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拥有庙堂之气的人,是治国理政的官员,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庙堂气”是中国儒家思想塑造的士人气质,所以,“庙堂气”受儒学的影响,C项正确;“二王”的楷书和唐代楷书的特点受思想的影响,材料没有列举书法家的道德观念,排除A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使得仕途和书法有机融合,催生了要入仕就得写好字的这一现象,但不是影响书法风格演变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庙堂气是中国儒家思想塑造的士人气质,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就是讲庙堂气的,唐代楷书带有“庙堂气”与佛教无关,所以材料不能体现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
A. 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 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 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 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从科举制创立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儒家经典一直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在选官中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儒家经典所体现的儒家强调的伦理纲常,有利于巩固统治,A项正确;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化,排除C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使得不具备贵族身份的人进入到官僚体系之中,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
A. 齐国确立霸主地位 B. 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C. 传统礼制影响犹存 D. 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齐桓公被胁迫订立盟约,但依然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信任和归附,这反映了当时传统礼制影响犹存,C项正确;葵丘会盟成为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齐鲁两国的盟约,但不能说明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排除B项;会盟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之一,“主要手段”未体现,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西汉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此事造成东汉时期
A. 田庄经济逐步形成
B. 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C. 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D. 流民问题不断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汉时期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东汉时期田庄经济的逐渐形成,故A正确;地方割据早已形成,故B错误;田庄经济和小农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D中流民不符合材料主旨。
14. 汉唐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甚至有“哀毁”的自残行为。唐末宋初以后,“哀毁”的现象减少,匿丧和利用各种手段不守丧者越来越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选官制度的演变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域外文化的影响 D. 理学兴起引发伪善之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唐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停职守孝,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不利于政事正常开展;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官员“哀毁”的现象减少,匿丧和利用各种手段不守丧者越来越多,是因为担心停职守孝期间其官位被他人取代,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域外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理学兴起应该出现更多“哀毁”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 确保财政收入 B. 减轻地主负担 C. 消除地方割据 D. 强化人身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所学可知,“量出为入”是以国家开支为依据收税,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平衡,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保证国家财政的目的,而不是减轻地主负担,两税法使地主要交更多的税,排除B项;两税法并不涉及地方割据,排除C项;两税法削弱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6. 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 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 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 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 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九品中正制是以出身、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而“拔寒素”是以德、才为标准,因此“拔寒素”是对九品中正制只看重出身、门第所存在问题的弥补,D项正确;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与本题时空信息不一致,排除A项;“拔寒素”本身就是对士庶差异的认可,不可能消除士族与寒门的差异,排除B项;西晋时,士族把持中正官职位,由题干中“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可知,士族垄断选官权的情况并未改变,科举制的推行才打破了士族对官权的垄断,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4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不同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人口和物产上,农耕的“禾的世界”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草原的优势在于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事力量,这足以使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摘编自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注:作者波音所说的“草的世界”(草原文明)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禾的世界”(华夏文明)同样不止包含了狭义的平原农耕区,而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区域。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华文明在起源与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明。其中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斗争、交流、融合扮演了重要角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杂居,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内迁游牧民族学习畜牧经验,将他们的饮食、服装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游牧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相关知识,围绕“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论题”,依据材料说明与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阐述”,可结合中国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汉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论证。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据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材料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答案】(1)积极作用:有利于向京城运输物资,保证政权稳固;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为统治者服务,加重劳动人民的劳役负担。
(2)隋炀帝开凿运河,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有利于国家的南北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终致身败国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及所学可知大运河的贯通有利于向京城运输物资,保证政权稳固;同时巩固了统一局面;根据材料一“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可得出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得出一定程度上为统治者服务,加重劳动人民的劳役负担。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及所学可得出隋炀帝开凿运河,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有利于国家的南北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根据材料二“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及所学可得出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终致身败国亡。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共主”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影响。
【答案】19. 周王。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20. 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积极影响: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制度也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秦(中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共主”指的是周王;秦朝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秦(中国)。据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可知,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据材料二“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和所学可得出,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这一制度也强化了皇权;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提高了工作效率;据所学可得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历史意义。
(2)材料二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是谁推行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1)联合月氏共击匈奴。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目:依据材料“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可知,联络月氏共计匈奴。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依据材料“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可知,墓主人喜好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