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一份《马说》教学设计,请您查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虚词,初步认识文中虚词用法。
2.探索文中虚词,理解食马者与千里马的象征意义。
3.体悟文中虚词,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共设计三个环节“触碰虚词,感知魅力”“感知虚词,初探文本”“体悟虚词,理解情感”。首先,通过对联末处添加虚词,变换文意,进行导入,初步感受虚词在现代语言表达中的作用,进一步引申至文言虚词中。其次,学生自主讨论文中虚词,甄别表情达意上有较强辅助功能的虚词。再者,重点分析五处虚词,细品语言,明确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体会作者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最后进行课堂小结。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学生通过探索文中虚词,从而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触碰虚词,感受魅力
师: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
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欲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上下联末尾处各添上一个虚词,请你试着从下列虚词中挑选两个虚词,变换其意思,并说说理由。
参考: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师:加了这两个虚词之后,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完全发生变化,未加之前意为,皇帝对他的恩情像海一样深,自己的节操像山一样重,加了虚词之后,就变成反问句了“皇帝对我的恩情像海一样深,我的节操像山一样重吗?”意在讽刺洪承畴投降大清。
2感知虚词,初探文本
大家自由朗读《马说》,圈画出文章中的虚词,并思索哪些虚词是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品味。
生自主阅读并完成相应任务5分钟;交流分享思考结果,在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去甄别出那些对作者表情达意上有较强辅助功能的虚词;
比如:何、乎、乃、其、也、若、焉、者、矣……
3体悟虚词,理解情感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老师挑选了以下五处虚词,供大家探索。
任务:自主品读虚词
屏幕上这几个虚词,哪一个是最值得品味的呢?为什么?
(1)小组讨论2分钟;
(2)分享交流讨论成果。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时做如下相应的引导。
小组汇报(向上滑动阅览)
【虽】故虽有名马
师:“虽”翻译成“即使”还是“虽然”?
参考:
“即使”表示假设,“虽然”表示真实存在,根据前文“千里马常有”,得知千里马已经存在,所以翻译成“虽然”更恰当。
师:翻译成“虽然”,隐含了作者怎样情感?
参考:作者肯定了千里马的存在,虽然有千里马,却辱没在奴仆的手中,隐含了作者对千里马的惋惜之情。
【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师:我们能否将“且”删除,为什么?
对比阅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参考:
“且”意为“尚且”,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拥有同等待遇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与“安”前后呼应,突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形象,透露出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不满和惋惜之情。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这句本应和前面两句形成排比,却多了一个“而”,为什么?
参考:
“策之”与“食之”是食马者的动作,而“鸣之”则是千里马的动作,食马者不按照正确的方法来鞭策它,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千里马主动发出悲鸣,食马者却还不知道它的控诉,“而”强调千里马被埋没,以及食马者目光短浅的形象,强化作者的不满情绪。
共同探讨:
【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师:第一个“其”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
加强诘问语气,难道世界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吗,一个“其”字加强作者对无人赏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
师:第二个“其”是何意?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其”的意思,试着判断“其”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答案猜测:
认同①,翻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作者通过“其”较为明确地判断出世界上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有人不认识千里马,透露出作者对无人赏识千里马的愤懑。
认同②,翻译为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作者通过“其”怀疑千里马有无的原因,一个“其”字透露出作者更倾向于后者无人赏识千里马,隐含作者对无人赏识千里马的哀叹。
认同③,翻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
师:“他们”指的是谁?(食马者)
师:仅仅指的是食马者吗?同样,千里马仅仅指的是千里马吗?
统整审视
师:你觉得老师选择这几个虚词(前面重点品读过的五处虚词)来品读,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请从文章行文思路的角度来思考。
参考:这五处虚词串联了文章内容,虽然世界上有千里马,但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千里马尚且还不能和普通的马得到相同的待遇,怎么还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千里马也曾悲鸣,但是食马者并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难道世界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恐怕是他们真的有眼不识千里马吧!作者对像千里马这样怀才不遇的人才的惋惜,以及对像食马者这样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的讽刺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课堂的核心环节,抓住文本的虚词,通过比较朗读、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等方式,细品语言,明确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体会作者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4课堂小结
通过对虚词的分析,作者描绘了一个愚妄无知的食马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以及对千里马怀才不遇的痛惜,更是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的现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教学评析
在古文构文中,虚词作为没有完整、确定含义的词,常被作为次于文言实词的地位存在于语文教学当中,老师们在课堂上对于虚词教学也往往采用“满堂灌”模式,学生们则是死记硬背,对虚词学习更是敬而远之。
其实,文言虚词不仅能够帮助表达文章的字面释义,更起着传递作者情感态度的重要功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因此,本堂课选取了八年级下册的经典篇目《马说》,并且以虚词为线索,教学环节设计贯穿课堂教学的始末,力图让学生重新认识虚词的魅力。
这堂课是从学生出发的一堂课。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所以对学生来说,发觉文章情感并不是什么难题。再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所以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因此,本课的设计将重点落在学生对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的把握上。
在如何让学生关注“最熟悉的陌生人”——虚词这个教学步骤上,导入这个环节可谓构思精妙。用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虚词在现代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将,进而引发广泛思考,文中的虚词是否也另有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