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假口罩”
“假84消毒液”
“无法无德者”
选必一 第三单元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
精神文明建设
五讲四美海报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壹
目录
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贰
教学重难点
本课
重点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教学难点
当代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的法治
建设进程
壹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20世纪50年代:法制初创时期
(1)成就: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广州农村再婚妇女婚礼
◎《婚姻法》
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四条 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成就: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等。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与宪法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法治新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思考:刘少奇以什么为武器进行抗争?为什么在当时没有起到作用?
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成就:
①1978.12,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②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82年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4.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现行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3)作用:
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八二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五四宪法
思考1
结合材料找到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不同?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凸显公民的地位.
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
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措施: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5.20世纪90年代: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
材料1: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
思考2:请谈一谈你对宪法修正案中改“制”为“治”的一字之差的认识?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材料2:【学思之窗】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
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治国的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强调依法办事、法律至上,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成就: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4)意义:
5.20世纪90年代: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②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届数 时间 制定、修订
的法律
第五届 1978-1982 18部
第六届 1983-1987 7部
第七届 1988-1992 13部
第八届 1993-1997 10部
第九届 1998-2002 73部
第十届 2003-2008 115部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
(2)成就:
6.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全面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法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
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司法: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意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7.中共十九大以来:
①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1)成就:
②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附则
思考3:利用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中《民法典》所体现的特点。
①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何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②体现对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
③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民法典》意义:
①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②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
③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
④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
⑤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⑥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7.中共十九大以来:
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
贰
思考:你们是否认识下面这些时代模范?他们身上折射出怎样的精神和风尚?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雷锋: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掏粪工人时传祥: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孟泰: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李四光: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华罗庚: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艰苦奋斗的精神
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杰出代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意义:①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②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
③形成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④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⑤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
◎红旗渠竣工
◎成昆铁路勘探
◎新中国电影
(1)背景:
①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1994爱国主义教育
80年代
90年代
思想道德建设
2001
2.改革开放后(1978年后)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形成:
①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
②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2012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思考:从“时代楷模”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哪些精神?
(3)意义
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
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本课思维导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
依法治国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1.1982年宪法呈现的闪光点非常多,如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形式都不可缺少等。这表明1982 年宪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B.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首次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 D.全面超越了1954年宪法的水平
A
2,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面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体现到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公共政策制定修订、社会治理改进完善中”。这体现了我国力主 ( )
A.用法治保障道德建设 B.用法治推动道德建设
C.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D.全面推行依法治国
C
3.(2022 天津高中检测)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可以追溯到五四宪法的制定。2008 年规定全国人大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2019 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