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模拟卷
一、填空题
1.(2023五上·左云月考)萤火虫是 光源。(填“人造"或”自然")
【答案】自然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萤火虫是一种可以自身发光的昆虫,是一种自然光源。
2.(2023五上·左云月考)用 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填"三棱镜"或"放大镜")
【答案】三棱镜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光先是由空气进入玻璃,然后再由玻璃进入空气,经过了两次折射,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能力不同,从而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一现象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
二、单选题
3.(2022五上·开化期末)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安全,下列事物我们可以直视的是( )。
A.月亮 B.金属焊接
C.太阳 D.打开的激光笔
【答案】A
【知识点】光源;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眼睛直视强光或光源,会伤害到我们的眼,月亮不属于光源,可以直视,金属焊接、太阳,打开的激光笔等都很刺眼,不能直视。
4.(2022五上·黄岩期末)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明亮的镜子 B.皎洁的月光 C.柔和的灯光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柔和的灯光属于光源;明亮的镜子、皎洁的月光都不属于光源。
5.(2022五上·余姚期末)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落日透过云缝的光
B.队伍排直的时候,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
C.激光笔的光束
D.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的位置浅一点
【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常见的现象有日食、月食、影子和小孔成像等。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会在介质改变的界面发生折射现象,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的位置浅一点,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6.(2022五上·余姚期末)光遇到( )能通过。
①玻璃②镜子③科学书④橡皮⑤镜片⑥水
A.①②③⑤ B.①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能够透过较薄的、透明的物体,光遇到玻璃、镜片、水,能够穿过物体。选项B正确。
7.(2022五上·黄岩期末)当月球运行到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此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处于月球的阴影中,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8.(2021五上·瑞安期末)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人在阳光下会有影子
B.晴天,湖面上波光粼粼
C.日食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A、影子的产生与光的直线传播有直接关系,不透明、不通光的物体阻挡了光的直线传播,落到地上产生了影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晴天,湖面上波光粼粼是水面对光的反射作用形成的,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故B符合题意。
C、日食的形成是因为月球遮挡了射向地球的光,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9.(2021五上·瑞安期末)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光的传播路径为( )。
A.人眼→放大镜→报纸
B.报纸→放大镜→人眼
C.放大镜→报纸→人眼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 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光的传播路径为:光射到报纸上发生反射现象,光通过放大镜,经过光的折射,进入奶奶的眼睛,产生视觉。故B正确,AC选项错误。
10.(2022五上·余姚期末)下列现象和光的反射无关的是( )。
A.水中“折断”的筷子 B.太阳灶
C.哈哈镜 D.医生戴的额镜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11.(2022五上·开化期末)小科有一个圆形的小鱼缸,他将自己买的小金鱼放进去之后发现鱼变大了,这是因为( )。
A.小科的眼睛花了 B.水具有放大的作用
C.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 D.小金鱼被水泡大了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从鱼缸外侧看时,鱼缸相当于凸透镜,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当从鱼缸外侧看,缸中的鱼比放入前大了许多,说明鱼缸此时相当于是一个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这是因为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改变。
12.(2022五上·余姚期末)假如地球上没有光,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立竿见影 B.光合作用 C.太阳能发电 D.看不到物体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到人的眼睛,我们才能看见物体。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如果没有光,我们将看不见东西。可见D符合题意。
13.(2022五上·黄岩期末)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了潜望镜,关于潜望镜中光线的传播路线,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14.(2021五上·瑞安期末)我们在台灯下能看到书上的字,主要是因为(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我们在台灯下能看到书上的字,主要是因为光照到书上发生光的反射作用,进入人的眼睛,从而产生视觉。故B正确。
15.(2023五上·嘉祥月考)关于潜望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一个简单潜望镜需要用两个镜片
B.不能用潜望镜从高处看低处的物体
C.潜望镜只能用在潜水艇上
【答案】A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A.做一个简单潜望镜需要用两个镜片,正确;
B,不能用潜望镜从高处看低处的物体,错误;利用潜望镜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或者从高处看到低处的物体。
C.潜望镜只能用在潜水艇上,错误;潜望镜不仅仅用于潜水艇在水下使用,还可以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也可以用于人眼不能直接观察的坑道、管道等用途广泛。
16.(2023五上·陵城月考)下列物体与潜望镜利用的原理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医生用的额镜 C.近视眼镜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潜望镜和医生用的额镜都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放大镜是凸透镜的应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的应用。
17.(2022五上·余姚期末)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河流流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南向北 C.自西向东 D.自北向南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西向东。
18.(2022五上·开化期末)衢州市开化县城区附近有很多山,连绵不断,这些山的海拔大多为三四百米左右,且坡度缓和。据此推断,开化县城附近的地形属于(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丘陵是指地球岩石圈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衢州市开化县城区附近有很多山,连绵不断,这些山的海拔大多为三四百米左右,且坡度缓和。据此推断,开化县城附近的地形属于丘陵。
19.(2022五上·开化期末)上课时我们利用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根据模型剖面图判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模型的剖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于地球内部圈层,地壳最薄、地幔次之,地核最厚,所以选项B正确。
20.(2021五上·瑞安期末)在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B.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C.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各圈层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A.制作地球仪模型时,我们应该从里到外逐层制作更为方便,故该说法是错误的,故A符合题意;
B.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复杂,地表高低不同,因此制作地球仪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准备,故该说法是正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所以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制作不同的圈层,故该说法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
21.(2022五上·修水期末)地球的最内部圈层是(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基本圈层。从地表至地心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属于最内部的圈层,故A正确,BC选项错误。
22.(2022五上·新沂期末)地球内部大略分为三个圈层,最外一层是(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3.(2022五上·定州期中)发生地震时,错误的做法是( )。
A.保持不动
B.在户外,尽快远离建筑物,双手抱头下蹲
C.在室内可双手抱头下蹲,躲避在墙角或结实坚固的家具旁边
D.立即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保持不动,错误;如果在楼上有时间逃生,那么需要走楼梯,不可以乘坐电梯;如果来不及逃生,应迅速就近躲到室内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到外面的空地上,避开高大建筑物。
B:在户外,尽快远离建筑物,双手抱头下蹲,正确;
C:在室内可双手抱头下蹲,躲避在墙角或结实坚固的家具旁边,正确;
D:立即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正确。
24.(2022五上·余姚期末)关于火山喷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和地壳、地幔的运动有关
B.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是缓慢的
C.火山喷发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D.火山喷发会带来严重的灾害,没有一点好处
【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火山喷发和地震一样,都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所以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火山的外部形态与火山活动的特点并不完全相似,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没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
25.(2022五上·新沂期末)火山喷发时,会有一些物质喷向高空。这表明( )
A.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B.地球是固体实芯球 C.地球内部温度低
【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会有一些物质喷向高空,这表明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26.(2021五上·瑞安期末)沙漠地区经常出现“石蘑菇”,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的作用。
A.风力 B.雨水 C.石头的热胀冷缩
【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沙漠中的石蘑菇称为“风蚀蘑菇”,是指岩性不同的岩石长期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形似蘑菇的柱状岩体。
三、连线题
27.(2023五上·三河月考)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浅一点
射击瞄准 光的反射
手影游戏 光的折射
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光沿直线传播
倾斜插入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弯折了
【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手影游戏、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浅一点、倾斜插入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弯折了、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四、简答题
28.(2023五上·三河月考)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认为三棱镜对光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折射,产生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三棱镜的作用是使光发生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三棱镜对光有折射作用。
五、实验探究题
29.(2021五上·瑞安期末)光学小实验
轩轩在进行光单元学习时,做了以下四个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
(1)图一:快速旋转彩色轮,我们发现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变成了 光。
(2)图二: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到白屏上,会被分解成 种不同颜色的光。
(3)图三:当光线垂直照射水底的小球时,小球 被照亮(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因为此时光的传播路线 改变(填“会”或“不会”)。
(4)图四:当光线斜射水底的小球时,小球 被照亮(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因为此时光的传播路线改变(填“会”或“不会”)。
【答案】(1)白
(2)7
(3)可以;不会
(4)不可以;会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1)图一:快速旋转彩色轮,我们发现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变成了白光。
(2)图二:阳光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到白屏上,会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3)图三: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当光线垂直照射水底的小球时,小球可以被照亮,因为:此时光的传播路线不会改变。
(4)图四: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当光线斜射水底的小球时,小球不可以被照亮,因为此时光的传播路线会改变。
30.(2022五上·余姚期末)小小地质迷。
惯惯是个地质迷,由他带大家一起认识地球及其表面的变化。
(1)我们身处的地球是什么结构,请你在右图的地球结构模型中填上各部分结构名称。
(2)惯惯将一个塑料盒分成两半再排接起来,放上泥土,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模拟的是( )的形成。
A.地震 B.火山 C.风的侵蚀 D.流水的侵蚀
(3)惯惯在一个罐子中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一个小“ 山丘”,再在中间挖了一个小洞,挤人番茄酱。该装置各部分分别模拟什么,请一一连线。
土豆泥 火山
番茄酱 地核的高温
酒精灯加热 岩浆
(4)火山喷发时岩浆大量喷出,冷却后会形成- 一些岩石,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
A.大理石 B.板岩 C.浮石 D.石灰岩
【答案】(1)地幔地核地壳
(2)A
(3)土豆泥——火山 番茄酱——岩浆 酒精灯加热——地核的高温
(4)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地球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 ,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
(2) 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在模拟“地震成因”的实验中,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
(3)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或黏土),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土豆泥出现裂缝、冒烟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4)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浮石属于岩浆岩,C选项符合题意。
(2022五上·黄岩期末)小明想要探究“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制作了4个土壤模型,并用喷壶分别对4个模型从顶部喷水。回答问题。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土地坡地| 坡度小 坡度大 坡度小 坡度大
植被情况 无植被 无植被 有植被 有植被
31.“植被对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有影响吗”,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
A.作出假设 B.搜集证据 C.提出问题
32.在实验中,需要观察的现象是( )。
A.土壤模型上发生的变化
B.喷水壶水量的大小
C.水会流向哪里
33.喷壶从顶部喷水模拟的是 。
34.如果选择模型2和模型4进行实验,研究的是 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35.根据模型1和模型4的测试结果,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吗?为什么?
【答案】31.C
32.A
33.降雨
34.有无植被
35.不能,模型1和模型4的坡度大小和有无植被这两个因素都不同,不能进行比较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点评】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水对土地侵蚀是从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3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植被对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有影响吗”,这属于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环节。
32.由于研究的是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所以在实验中,需要观察的现象是土壤模型上发生的变化;
33.在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的模拟实验中,喷壶从顶部喷水模拟的是降雨;
34.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型2和模型4唯一的变量是有无植被,所以研究的是有无植被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35.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而模型1和模型4有两个变量,所以模型1和模型4的测试结果,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1 / 1教科版(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模拟卷
一、填空题
1.(2023五上·左云月考)萤火虫是 光源。(填“人造"或”自然")
2.(2023五上·左云月考)用 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填"三棱镜"或"放大镜")
二、单选题
3.(2022五上·开化期末)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安全,下列事物我们可以直视的是( )。
A.月亮 B.金属焊接
C.太阳 D.打开的激光笔
4.(2022五上·黄岩期末)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明亮的镜子 B.皎洁的月光 C.柔和的灯光
5.(2022五上·余姚期末)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落日透过云缝的光
B.队伍排直的时候,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
C.激光笔的光束
D.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的位置浅一点
6.(2022五上·余姚期末)光遇到( )能通过。
①玻璃②镜子③科学书④橡皮⑤镜片⑥水
A.①②③⑤ B.①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
7.(2022五上·黄岩期末)当月球运行到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此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8.(2021五上·瑞安期末)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人在阳光下会有影子
B.晴天,湖面上波光粼粼
C.日食的形成
9.(2021五上·瑞安期末)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光的传播路径为( )。
A.人眼→放大镜→报纸
B.报纸→放大镜→人眼
C.放大镜→报纸→人眼
10.(2022五上·余姚期末)下列现象和光的反射无关的是( )。
A.水中“折断”的筷子 B.太阳灶
C.哈哈镜 D.医生戴的额镜
11.(2022五上·开化期末)小科有一个圆形的小鱼缸,他将自己买的小金鱼放进去之后发现鱼变大了,这是因为( )。
A.小科的眼睛花了 B.水具有放大的作用
C.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 D.小金鱼被水泡大了
12.(2022五上·余姚期末)假如地球上没有光,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立竿见影 B.光合作用 C.太阳能发电 D.看不到物体
13.(2022五上·黄岩期末)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了潜望镜,关于潜望镜中光线的传播路线,正确的是( )。
A. B. C.
14.(2021五上·瑞安期末)我们在台灯下能看到书上的字,主要是因为(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15.(2023五上·嘉祥月考)关于潜望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一个简单潜望镜需要用两个镜片
B.不能用潜望镜从高处看低处的物体
C.潜望镜只能用在潜水艇上
16.(2023五上·陵城月考)下列物体与潜望镜利用的原理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医生用的额镜 C.近视眼镜
17.(2022五上·余姚期末)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河流流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南向北 C.自西向东 D.自北向南
18.(2022五上·开化期末)衢州市开化县城区附近有很多山,连绵不断,这些山的海拔大多为三四百米左右,且坡度缓和。据此推断,开化县城附近的地形属于(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19.(2022五上·开化期末)上课时我们利用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根据模型剖面图判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20.(2021五上·瑞安期末)在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应该从外到里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B.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C.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各圈层
21.(2022五上·修水期末)地球的最内部圈层是(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22.(2022五上·新沂期末)地球内部大略分为三个圈层,最外一层是(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23.(2022五上·定州期中)发生地震时,错误的做法是( )。
A.保持不动
B.在户外,尽快远离建筑物,双手抱头下蹲
C.在室内可双手抱头下蹲,躲避在墙角或结实坚固的家具旁边
D.立即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
24.(2022五上·余姚期末)关于火山喷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和地壳、地幔的运动有关
B.火山喷发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是缓慢的
C.火山喷发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D.火山喷发会带来严重的灾害,没有一点好处
25.(2022五上·新沂期末)火山喷发时,会有一些物质喷向高空。这表明( )
A.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B.地球是固体实芯球 C.地球内部温度低
26.(2021五上·瑞安期末)沙漠地区经常出现“石蘑菇”,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的作用。
A.风力 B.雨水 C.石头的热胀冷缩
三、连线题
27.(2023五上·三河月考)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浅一点
射击瞄准 光的反射
手影游戏 光的折射
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光沿直线传播
倾斜插入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弯折了
四、简答题
28.(2023五上·三河月考)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认为三棱镜对光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实验探究题
29.(2021五上·瑞安期末)光学小实验
轩轩在进行光单元学习时,做了以下四个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
(1)图一:快速旋转彩色轮,我们发现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变成了 光。
(2)图二: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到白屏上,会被分解成 种不同颜色的光。
(3)图三:当光线垂直照射水底的小球时,小球 被照亮(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因为此时光的传播路线 改变(填“会”或“不会”)。
(4)图四:当光线斜射水底的小球时,小球 被照亮(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因为此时光的传播路线改变(填“会”或“不会”)。
30.(2022五上·余姚期末)小小地质迷。
惯惯是个地质迷,由他带大家一起认识地球及其表面的变化。
(1)我们身处的地球是什么结构,请你在右图的地球结构模型中填上各部分结构名称。
(2)惯惯将一个塑料盒分成两半再排接起来,放上泥土,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模拟的是( )的形成。
A.地震 B.火山 C.风的侵蚀 D.流水的侵蚀
(3)惯惯在一个罐子中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一个小“ 山丘”,再在中间挖了一个小洞,挤人番茄酱。该装置各部分分别模拟什么,请一一连线。
土豆泥 火山
番茄酱 地核的高温
酒精灯加热 岩浆
(4)火山喷发时岩浆大量喷出,冷却后会形成- 一些岩石,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
A.大理石 B.板岩 C.浮石 D.石灰岩
(2022五上·黄岩期末)小明想要探究“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制作了4个土壤模型,并用喷壶分别对4个模型从顶部喷水。回答问题。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土地坡地| 坡度小 坡度大 坡度小 坡度大
植被情况 无植被 无植被 有植被 有植被
31.“植被对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有影响吗”,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
A.作出假设 B.搜集证据 C.提出问题
32.在实验中,需要观察的现象是( )。
A.土壤模型上发生的变化
B.喷水壶水量的大小
C.水会流向哪里
33.喷壶从顶部喷水模拟的是 。
34.如果选择模型2和模型4进行实验,研究的是 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35.根据模型1和模型4的测试结果,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吗?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自然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萤火虫是一种可以自身发光的昆虫,是一种自然光源。
2.【答案】三棱镜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光先是由空气进入玻璃,然后再由玻璃进入空气,经过了两次折射,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能力不同,从而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一现象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
3.【答案】A
【知识点】光源;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眼睛直视强光或光源,会伤害到我们的眼,月亮不属于光源,可以直视,金属焊接、太阳,打开的激光笔等都很刺眼,不能直视。
4.【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柔和的灯光属于光源;明亮的镜子、皎洁的月光都不属于光源。
5.【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常见的现象有日食、月食、影子和小孔成像等。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会在介质改变的界面发生折射现象,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的位置浅一点,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6.【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能够透过较薄的、透明的物体,光遇到玻璃、镜片、水,能够穿过物体。选项B正确。
7.【答案】C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处于月球的阴影中,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8.【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A、影子的产生与光的直线传播有直接关系,不透明、不通光的物体阻挡了光的直线传播,落到地上产生了影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晴天,湖面上波光粼粼是水面对光的反射作用形成的,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故B符合题意。
C、日食的形成是因为月球遮挡了射向地球的光,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9.【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 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光的传播路径为:光射到报纸上发生反射现象,光通过放大镜,经过光的折射,进入奶奶的眼睛,产生视觉。故B正确,AC选项错误。
10.【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11.【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从鱼缸外侧看时,鱼缸相当于凸透镜,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当从鱼缸外侧看,缸中的鱼比放入前大了许多,说明鱼缸此时相当于是一个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这是因为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改变。
12.【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到人的眼睛,我们才能看见物体。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如果没有光,我们将看不见东西。可见D符合题意。
13.【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用两块平面镜和三节纸筒可以做潜望镜。潜望镜之所以可以从下边看到上面,而且十分清楚,是因为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且都与水平方向成45度夹角。光由潜望镜镜筒的上端沿直线传播到第一块平面镜上,再由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最后,光由第二块平面镜反射到人的眼睛里。
14.【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我们在台灯下能看到书上的字,主要是因为光照到书上发生光的反射作用,进入人的眼睛,从而产生视觉。故B正确。
15.【答案】A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A.做一个简单潜望镜需要用两个镜片,正确;
B,不能用潜望镜从高处看低处的物体,错误;利用潜望镜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或者从高处看到低处的物体。
C.潜望镜只能用在潜水艇上,错误;潜望镜不仅仅用于潜水艇在水下使用,还可以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也可以用于人眼不能直接观察的坑道、管道等用途广泛。
16.【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潜望镜和医生用的额镜都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放大镜是凸透镜的应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的应用。
17.【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西向东。
18.【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丘陵是指地球岩石圈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衢州市开化县城区附近有很多山,连绵不断,这些山的海拔大多为三四百米左右,且坡度缓和。据此推断,开化县城附近的地形属于丘陵。
19.【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模型的剖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于地球内部圈层,地壳最薄、地幔次之,地核最厚,所以选项B正确。
20.【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A.制作地球仪模型时,我们应该从里到外逐层制作更为方便,故该说法是错误的,故A符合题意;
B.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复杂,地表高低不同,因此制作地球仪模型时,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准备,故该说法是正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所以我们可以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制作不同的圈层,故该说法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
21.【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基本圈层。从地表至地心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属于最内部的圈层,故A正确,BC选项错误。
22.【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3.【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保持不动,错误;如果在楼上有时间逃生,那么需要走楼梯,不可以乘坐电梯;如果来不及逃生,应迅速就近躲到室内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到外面的空地上,避开高大建筑物。
B:在户外,尽快远离建筑物,双手抱头下蹲,正确;
C:在室内可双手抱头下蹲,躲避在墙角或结实坚固的家具旁边,正确;
D:立即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正确。
24.【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火山喷发和地震一样,都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所以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火山的外部形态与火山活动的特点并不完全相似,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没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
25.【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会有一些物质喷向高空,这表明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26.【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沙漠中的石蘑菇称为“风蚀蘑菇”,是指岩性不同的岩石长期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形似蘑菇的柱状岩体。
27.【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手影游戏、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浅一点、倾斜插入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弯折了、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8.【答案】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折射,产生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三棱镜的作用是使光发生折射,发生光的色散现象。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三棱镜对光有折射作用。
29.【答案】(1)白
(2)7
(3)可以;不会
(4)不可以;会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1)图一:快速旋转彩色轮,我们发现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变成了白光。
(2)图二:阳光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到白屏上,会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3)图三: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当光线垂直照射水底的小球时,小球可以被照亮,因为:此时光的传播路线不会改变。
(4)图四: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当光线斜射水底的小球时,小球不可以被照亮,因为此时光的传播路线会改变。
30.【答案】(1)地幔地核地壳
(2)A
(3)土豆泥——火山 番茄酱——岩浆 酒精灯加热——地核的高温
(4)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地球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 ,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
(2) 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在模拟“地震成因”的实验中,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
(3)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或黏土),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土豆泥出现裂缝、冒烟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4)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浮石属于岩浆岩,C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31.C
32.A
33.降雨
34.有无植被
35.不能,模型1和模型4的坡度大小和有无植被这两个因素都不同,不能进行比较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点评】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水对土地侵蚀是从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3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植被对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有影响吗”,这属于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环节。
32.由于研究的是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所以在实验中,需要观察的现象是土壤模型上发生的变化;
33.在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的模拟实验中,喷壶从顶部喷水模拟的是降雨;
34.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型2和模型4唯一的变量是有无植被,所以研究的是有无植被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35.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而模型1和模型4有两个变量,所以模型1和模型4的测试结果,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