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19:4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黑暗
光明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专制独裁
军阀混战
捍卫共和
经济凋弊
工业发展
封建落后
新文化运动
新旧杂处
习俗观念逐步近代化
新旧碰撞,缓慢前行的北洋大时代
北洋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黑中有亮 暗中有光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北大钟声》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式婚姻
袁世凯
课标要求: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点关注: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新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16.6
1920.7
1924.10
1928.12
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1916年)
1912.3
皖系统治时期
(1916.6--1920.7)
皖系军阀
段祺瑞
直系军阀
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孙传芳
直系统治时期
(1920.7-1924.10)
奉系军阀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0--1928.10)
袁世凯
军阀混战割据时期
时空定位
张作霖
【概念解析】
北洋军阀
北洋:清末指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
军阀: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北洋军阀:以清末组建的北洋新军为基础的军人势力集团。
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
北洋军阀演变历程
形成:清末编练新军
清末新政时期,继承李鸿章淮军衣钵的袁世凯开始主持编练新军,袁世凯以小站练兵时所形成的班底为骨干,乘机扩充北洋军事力量,北洋军事集团形成。
酝酿:小站练兵
甲午之后,清朝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仿照淮军模式,袁世凯开始培植一支私家军队。
起源:李鸿章 淮军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允许发展地方团练,近代地方军阀的兴起。
起源 酝酿 形成 没落
没落:内部混战、北伐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混战,实力损耗;北伐(1926-1928)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一、新旧交替的变动——专制与混乱并存
学习聚焦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之路,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内政: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6)
袁世凯复辟路(1912——1916) 孙中山革命路
专权 1912年3月10日
1913年11月
1914年5月
1914年底
卖国 1915年5月
复辟 1915年10月
1916-1928年 1917年
在北示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临时约法》限权
宋教仁案、解散国民党
1913年“二次革命”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 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5年护国战争
黎、段“府院之争”
张勋拥溥仪复辟
段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护法运动
袁氏窃国,
专制回笼
张氏复辟失败,
段氏再造共和
孙氏抗争,举步维艰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内政:2、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
(1)原因
①【现实】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的小农经济使军阀割 据具备经济上的可能
③【外部】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④【根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滇系军阀
桂系军阀
晋系军阀
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内政:2、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
(2)表现
1917年5月:府院之争
段祺瑞(亲日)出任国务总理,在是否参加一战对德宣战问题上,与黎元洪总统(亲美英)斗争激烈。
实质:英美和日本在中国的利益之争
1917年6月:张勋复辟
张勋借调和府院之争入京,拥清溥仪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武力镇压张勋“辫子军”,复辟闹剧仅12天以失败结束。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17年8月:护法运动
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让孙中山彻底看到了西南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
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名词解释
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实质是北洋军阀利益集团内部的夺权之争。
张勋复辟: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的契机,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复辟仅仅上演了12天,以失败告终。
护法运动: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 。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事实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1918年5月护法运动失败。
二、新旧交替的涌动——社会经济的新气象
学习聚焦
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日常生活中也出现种种新气象。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的新气象(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1912年——1919年)
①原因:
材料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材料2: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停止出口
材料3: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材料4:抵制日货
(1)内部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束缚和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2)外部原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
荣宗敬
荣德生
①原因
①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轻工业为主;
②出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荣宗敬、荣德生、张謇
1.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1912年——1919年)
③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为新文化运动奠定基础
②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④结局: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②表现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4、地区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主要发生在沿海、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内地及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政治:中国政府改革和民主革命 运动的推动;
经济: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3)除旧布新——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
②政府推动(共和政体建立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③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④民族工业的发展;
⑤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
2.措施:
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变革婚丧仪式。
3、特点:新旧交替、中西结合
4.影响:
①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②促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③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④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
三、新旧交替的运动——救亡图存的新探索
学习聚焦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救亡图存的新探索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的北洋政府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
大要求民主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
政治:专制独裁
复辟帝制
思想:尊孔复古
冲突
1.背景
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民主制度+民主意识=民主
兴起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旗帜: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一所包容的大学
一份全新的杂志
一群激进的青年
2.概况
科学
Science
民主
Democracy
(德先生) (赛先生)
(1)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①民主:不仅指民主制度,更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精神。
②科学:不仅指科学知识,更强调科学精神。
(2)道德革命(前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阿毛:“爸爸呀,你当真看着我饿死吗?”┄┈
王举人:“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死后第二天,县太爷派人送来“贞烈可风”四个字的一方匾额。
礼教吃人
(3)文学革命(手段):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破旧立新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油画《北大钟声》
陈独秀
胡 适
蔡元培
辜鸿铭
鲁 迅
李大钊
梁漱溟
钱玄同
蔡元培
北大办学方针: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意义:
(1)冲击了封建统治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
(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局限性:①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看待存在绝对主义的倾向。
②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知识拓展】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新”?
(1)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
(2)新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新内容:
前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4)新成果: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主要“新”在:比较彻底的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然而新的革命力量也在孕育发展。
1.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经济: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外交:参加一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争取山东问题的解决。
4.思想文化:“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小结】
2、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A
1、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D
4、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A. 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 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A
3、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 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 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 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