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文物图片感知,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本课重点
1.感受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体现,初步理解其对北魏、对推动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意义,从而认识到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不同类型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在生产、生活、政治、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表现,认识到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入
展示习近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节选,
剖析中国早期各民族政权具有的天下观、向心性
讲解一
(地图+视频为主)
淝水之战——前秦
统一中国的尝试
讲解二
(地图+史料为主)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
讲解三
(图片+音频+史料为主)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
大交融前奏曲
大交融关键步骤
大交融与中华文明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认真寻找发现在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中民族
交融的例子,并思考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意义?
探究新知
铸牢教育结合点: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课堂导入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习近平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节选
图片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一、淝水之战——前秦统一中国的尝试
1.背景
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提倡儒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376年
前 秦
苻坚不顾反对,强行征兵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383年
南下
地图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也是大一统思想的传承
一、淝水之战——前秦统一中国的尝试
2.概况
结合教材,观看视频,填写淝水之战表格。
地 点
交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 果
特 点
时 间
相关成语
影 响
383年
淝水
前秦—东晋
87万—8万
前秦失败
以少胜多
前秦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混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注意:对影视作品要有辩证态度,学会善于查证影视作品中的不实之处。
视频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一、淝水之战——前秦统一中国的尝试
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统一全国,这究竟是为什么?
迁都洛阳
民 心
指 挥
前秦军队劳师远征,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东晋将领足智多谋,战术、指挥得当。
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其 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前秦军失败,民心不一。
东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前秦方面
东晋方面
因素
【本页建议使用拍照上传功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
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拓跋部迁徙路线示意图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重建被前秦灭掉的代国,定都盛乐。
398年六月,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七月,迁都平城。
439年,北魏在第三任帝王拓跋焘的带领下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地图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
1.背景——(2)差异冲突
北魏前期,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仍困难重重。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社会形态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图片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以游牧为主
落后奴隶社会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以农耕为主
先进封建社会
定居
比较完备
地图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
2.内容—(1)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材料一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王肃《悲平城》
材料二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平城地处偏远,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统治和经济发展;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移风易俗;
平城易受到北方柔然的侵扰,威胁安全;
洛阳地处中原,有利于吸收汉文化,推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
2.内容——(2)具体措施
①官员在朝廷中必须
使用汉语,禁鲜卑语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②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即鲜卑语),一从正音(指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魏书》卷二十一
通汉婚
习汉礼
用汉制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联姻
⑤学习汉族礼仪
⑥使用汉族制度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材料二 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一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夷狄”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
3.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
议一议:
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评价改革成功与否主要标准: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2.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钱穆《国史大纲》
【本页建议使用讨论弹幕功能】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
北方少数民族
《狩猎图》
1.交融表现——(1)生产方式交融
边境汉人《放牧图》
边境汉人
《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图片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1.交融表现——(2)生活习俗交融
图片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
1.交融表现——(3)政治制度交融
北魏经典拓碑
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图片来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资源库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1.交融表现——(4)文化艺术交融
高车语→鲜卑语→汉语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
全部北朝史中凡关於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交融表现——(5)民族心理交融
胡汉观念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请思考:该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
2.交融影响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②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思考: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随堂练习
1.当你回到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列现象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
2.下列朝代或历史阶段排列中,其关系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
A.西周、东周 B.西汉、东汉
C.西晋、东晋 D.南朝、北朝
B
D
【本页建议使用当堂测试功能】
随堂练习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B
A
【本页建议使用当堂测试功能】
课堂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
改革
概况:383年,以少胜多,东晋获胜
背景:前秦与东晋对峙;
苻坚企图统一中国
内容: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背景:北魏统一北方;
保持旧俗,治理北方困难
意义: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表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和心理
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
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布置作业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认真寻找发现在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中民族交融的例子,并思考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意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