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8 20:1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朝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由此总结了儒家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及其目的。总体来说,儒家就是以教化百姓之仁义道德为伦理核心、以辅助君王之统治秩序为政治目的的学派。谈到儒家仁义道德,就必然离不开道德修养,儒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应该主动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以成为“贤者”“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这是促进社会和谐、使“天下为仁”的保证。与此同时,儒家也强调君王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为政者以德治国,群臣百姓都会自觉地靠拢;相反,“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国家混乱、政治腐败、社会不安、百姓浮薄,都可归于上行下效,君不正且民效仿,因此为政者应该反省自身,以德正己,使百姓向善。
庄子道德观是对孔子儒家道德观的批判和超越。从《庄子》中频繁出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可以看出庄子对儒家道德观的确存在不少的质疑和批判言论,但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对儒家道德观的仁德品质并没有绝对地否定,实际上,他强调的是更高层次的仁德。正如庄子在《齐物论》篇所说的“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收”,“仁”“廉”“勇”都是儒家所认同的具体德性和品格,而庄子所提倡的是不夸耀于外的“大仁”“大廉”“大勇”,由此可见,庄子和儒家在具体的道德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庄子对儒家道德观的批判和超越主要集中在道德形式。
(摘编自闫晖洋《浅析庄子道德观的生成逻辑》)
材料二:
“义”的最一般含义是适宜、合理、正当,“义者宜也”。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指出:“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他也把义视为“天理之所宜”,与“人情之所欲”的“利”相对而言。在将仁德视为“心之德,爱之理”的基础上,朱熹把义界说为“心之制,事之宜”,义既是人们心理的一种价值宰制与自我规约,又是行为适宜与合理的一种标准或尺度。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动机和行为上区别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的合理限度,追求自己应当追求的,舍弃自己应该舍弃的,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就是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做到“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提出了“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命题,并对之进行了深刻的论证,坚持认为从来没有崇尚仁德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从来没有倾慕义德的人会背叛自己的国君。孟子认为,无论何种人,只要乘持仁义之道待人接物,就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事业关系,就会形成理想性或“王天下”的道德生活佳境或效果。孟子还将义视为人世间的最高价值,高于人的生命。当人的生命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真正有道德追求的人总是“舍生而取义者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区分了“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和“古今之通义”,并引入“公”“私”概念来进行分析,强调“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自定也”,认为就“一人之正义”与“一时之大义”的关系而言,“一人之正义”为私,“一时之大义”为公;而就“一时之大义”与“古今之通义”而言,“一时之大义”为私,“古今之通义”为公。因此,坚守义道、崇尚义德要求我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始终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将“天下为公”视为中华美德的最高价值目标之一。中华义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率天载义”的浩然正气,培育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
《管子·枢言》指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结”即纽结或者说核心价值观念。《管子·幼官》将“结之以信”与“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等相提并论,坚持认为“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孔子不仅提出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敬事而信”的伦理命题,而且将“民信之矣”视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的德性和价值观念,认为“民信之矣”远高于“足食“足兵”,凸显出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至上价值。《中庸》不仅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做出了深刻论述,而且提出了“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的“诚明合一论”,认为天下至诚不仅能够“参赞天地”,而且能够感化天下,达到成己成物、“合外内之道”的目的。《贞观政要·论诚信》载魏征上疏言:“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又说:“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章太炎在《革命道德说》中将“必信”与“知耻”“重厚""耿介”相提并论,并认为“信者,向之所谓重然诺也”,一个团体或一个人“所以得人死力者,亦唯有信而已”。革命要成功就必须弘扬“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死生”的伦理美德,故信之为德至大且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王泽应《中华文明之道德观的价值内核与德性基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汉书·艺文志》看来,尧舜、文武、仲尼这些人物都是道德修养方面最高的典范。
B.庄子道德观所提倡的“大仁”“大廉”“大勇”,在道德内容上更进一步,超越了儒家。
C.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义德,先秦、宋、明清都有名家对义德做过专门的论述与解读。
D.儒家看重民之诚信这一重要德性和价值观念,认为其在修身、治国等方面价值至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强调君王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君王有德,百姓就会拥护,否则,国家就会混乱,社会也不会安定。
B.庄子对儒家道德观的德性品质存在不少质疑和批判,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
C.儒家学说不是绝对地摒弃利益和生命,但当利益、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
D.魏征认为诚信是治国的重要根基,章太炎受到魏征观点的影响,也提出革命者要有诚信,革命要成功要重视诚信。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谨贤修伍,则众。(《管子·幼官》)
B.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
C.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贞观政要》)
D.今革命者则异是,大抵年少,不为禄仕,又流宕无室家。(《革命道德说》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中华文明之道德观的。(4分)
5.材料二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义”在中华文明道德观中的重要价值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黄色的麦秸
肖复兴
1848年,意大利歌剧界不可一世的人物唐尼采蒂去世之后,他原来霸占的显赫的维也纳皇家剧院音乐总监职务空缺下来,不少人眼巴巴地窥伺着这个位置。官方请威尔第来担任这个职务,并有希望让其将来荣升为许多人艳美不已的宫廷音乐大师。没有想到,威尔第回信,断然拒绝。
他说我不希望当什么宫廷音乐大师,我只希望住在我的庄稼地里,写我的歌剧。那时候,他正在写《游吟诗人》,他正着迷于十五世纪西班牙的风情,爱着剧中那位吉卜赛女郎阿苏塞娜,那种融合在她身上的既有女儿对母亲的爱也有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燃烧在她心里那种强烈的复仇火焰,都让威尔第情不自禁。遥远的吉卜赛热辣辣的阳光,融合着家乡田野上的清风,正鼓荡着威尔第的胸膛,他怎么能退下来去和那些曾经拒绝过他的达官贵人苟合
他回到家乡圣阿加塔的乡下。
四十年后,1888年,在威尔第七十五岁高龄的时候,他已经熬到德高望重的岁数,那波里音乐学院再一次聘请他来担任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冷笑地摇摇头,再一次断然拒绝。
他当然想起了当年米兰音乐学院是如何把自己拒之门外的情景。那时候,他十八岁,第一次从农村来到米兰报考音乐学院,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他当然要报复在青春时期曾经无情折磨过他的大都市和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们。他宁可住在乡村,也不愿意见到他们的嘴脸。
他曾经这样说过:“到哪儿都行,只要不在米兰或者别的哪座大城市。最好是去农村耕耘土地。土地不会让人失望。”他还是回到了家乡圣阿加塔的乡下。
威尔第向往乡村,向往土地。对于他,土地不仅是一方手帕,可以渗透失败的泪水;同时也是一只酒杯,可以盛满成功的酒浆。越是功成名就如日中天时,威尔第越是向往乡村,甚至对乡村的感情浓得化不开。他会忽然之间为自己小时候觉得故乡布塞托的天地狭小而不喜欢它感到羞愧,便迫切地渴望在故乡的田野里散步。故乡的田野,让他拥有重逢故人的感情,会给予他不期而至的灵感,他会如观察五线谱一样仔细观察土地,看土质好坏,攥起一把被阳光晒得暖暖的泥土,心里盘算着购置哪一片土地。早在《纳布科》刚刚成功之后他回到家乡的那时候,他就想购置大片土地,经营农场、猪圈、葡萄园。他觉得:土地是可以信赖的,是将来的依靠,是对一个饱受贫困煎熬人的补偿。而对于都市,他怀有的是痛苦的回忆、报复的心理。
威尔第实在是一个怪人。他的音乐是那样豁达、细致、温情,但生活中却是那样的刻板,甚至粗暴。在他的农庄里,他经常训斥、大骂雇用的农民,音乐和生活反差是如此之大。在这一点上,他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脱离不了农民的本性。他对文化界尤其厌恶,除了承认诗人曼佐尼,几乎和其他人没有任何来往。他把自己关在圣阿加塔,庄园之外发生的任何事情,他都不感兴趣。他只关心他的马、牧场、田地、播种、收割,天气不好的时候去观察天空,担心未来庄稼的收成;葡萄熟的季节,他会兴致勃勃地摘葡萄……
一生创作《茶花女》《阿依达》等二十六部歌剧的威尔第逝世的那天清早(1901年1月27日凌展2点50分),所有车辆路过他的逝世地——米兰旅馆附近的街道,都放慢了速度,以便不发出响声。在这样的路上,铺满了麦秸。这些麦秸是米兰市政府下令铺的:“为的是不使城市的噪音惊扰这位伟大的老人。”
只有充满浪漫色彩和艺术气质的意大利,才会想起这样金黄的麦秸。这金黄的麦秸,来自农村。这符合威尔第的心愿,让老人安息在乡村麦秸的气息里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威尔第回到了圣阿加塔的乡下,官方又一次请他出任要职,他因自己年事已高,断然拒绝了官方的请求。
B.威尔第不希望成为宫廷音乐大师,而是向往土地,他认为土地不会让他失望,宁可住在乡村也不愿去大城市。
C.威尔第年轻时来到城市,梦想被击碎,遭遇心灵的煎熬,他对城市有痛苦的回忆,甚至产生报复心理。
D.威尔第是一个怪人,虽然他的音乐充满了温柔细腻,但由于他农民的本性,他经常粗暴地斥骂他雇用的农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第三视角,围绕威尔第展开文章内容,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位丰富饱满的音乐家形象,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土地比喻成手帕和酒杯,生动地写出了威尔第对士地的向往和依赖,
C.文章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同时也侧面描写了其他人物的举动,使得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D.文章第五段插叙了威尔第在城市里求学被拒之门外的情景,生动地写出了他在城市生活无助的状态。
8.文章第二段写威尔第对自己写的歌剧《游吟诗人》中主人公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4分)
9.为什么米兰市政府在音乐大师去世的清早在街道上铺满了金黄的麦秸 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铢,字方庆。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非,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查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讷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愈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兼侍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太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更‘贤’为‘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业,随皆散亡。
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 ’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 ’以比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部中首领沓A墨B民C诣府D诉E府曹F素相G饷谢H未尝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受得住,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的词义是相同的。
B.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如成语“明察秋毫”。
C.旧典,旧时的制度、法则。文中具体指东宫的门、殿名称要符合旧时制度。
D.业,继承祖业,与“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中的“业”的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方庆的前任路元睿担任广州都督时,侵夺船主所卖的外域珠宝等货物,船主很生气就把路元睿杀了。
B.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王及善以忌月为由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引经据典加以劝说,皇帝同意了演奏。
C.王方庆认为,群臣都不遵守礼法,不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皇帝下诏申斥责备不遵守礼教的人。
D.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保护好,导致收藏的书画散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4分)
(2)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4分)
14.作者称赞了王方庆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早 春 陈师道
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冰开还旧渌,鱼喜跃修鳞。
柳及年年发,愁随日日新。老怀吾自异,不是故违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中的“早春”二字点明了本诗写作的季节和内容。
B.首联写度过腊月还没有苦寒的霜雪降落,顿生遗憾之感。
C.颔联用“还”“跃”形象写出春天到来时的欢快景象。
D.颈联用“年年”“日日”表现了平常人的情绪,为抒情蓄势。
16.纪昀认为此诗“自然闲雅,良由气韵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在陈述家族人丁单薄之后,用“ , ”表现了自己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处境。
(2)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表现诗人的乐观好强、高度自信,不为金钱所驱使。
(3)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秋天总是伴随着瑟瑟秋风、绵绵雨丝,唐宋诗词中,常写到“秋雨”这个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临近傍晚,去镇上卖鱼回来。只见几个女孩身披彩霞沿着河岸在水里摸虾,霞光洒在河面泛起一道道金光。
虾很有灵性,平常在水里 A ,但一觉到危险马上就一扫尾巴,搅起一股浑水逃之夭夭了。①摸虾时,要相对选择平坦的河床,②最好还长有少量的水草。③人站在水里,弯下身子,④双手浸入水中,⑤慢慢地向前移动,虾感觉不到危险;⑥双手离虾大约还有二十厘米左右时,⑦朝虾猛然一合,⑧连同河泥、水草和虾一起捏在手里。⑨掐住虾在水中荡一荡,洗净后装入虾篓,⑩然后继续向前摸去。回家路上在菜地里割些韭菜,晚餐就做一道韭菜炒河虾。
记忆中,到了晚上,老家水乡,家家户户把长条桌子搬到室外,先做餐桌,后当凉床。桌上放一碟花生米、一只咸鸭蛋、一盆凉拌黄瓜、一碗油炸鱼干、一盘韭菜炒虾,色香味俱全。人用筷子顶住啤酒瓶盖,用力一拨,只听得“噗”的一声, B。一家子围着长条桌子吃晚饭。男人们边喝边聊,且聊且笑,有说夏季收成的,有聊稻秧长势的。女人们一边吃饭,一边摇着芭蕉扇给孩子们驱赶蚊子。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夏天是生意淡季,我们一群孩子就开始比赛逮苍蝇。卖服装的人家里多的是透明塑料袋,长方形,硬硬的,不会变形。塑料袋一边前端突出一截,贴有胶带,把这一截剪了,待两边一样长,用手把袋子拦“腰”聚拢起来握紧,前面聚成张开的喇叭状,后面成了一个鼓鼓的“储蝇室”,“捕蝇器”便做好了。远远看到有苍蝇贪婪地趴在西瓜皮上,慢慢举起“捕蝇器”,脱掉鞋,悄无声息地挪移过去,(1)靠近了,要轻,要快,伸手,猛地罩住。轻轻松开手,苍蝇便“喻嗡”地,一头撞进“储蝇袋”里了,
冬天是生意旺季,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备货。爸爸着手改动门面的布局,(2)一面用网格架起来的墙被拆了,从进门一直延伸到厨房边的狭长门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冬季衣服。厨房的过道、客厅、我的房间、二楼的楼梯上整齐地码着未拆封的衣服,生意再慌张,爸爸都能准确找到需要的衣服款式和型号。
20.请写出以下句子中引号的作用。(3分)
①用手把袋子拦“腰”聚拢起来握紧。
②后面成了一个鼓鼓的“储蝇室”。
③苍蝇便“嗡嗡”地。
21.对文学作品来说,句式运用往往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句式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分别写了孩子们捕虾和做“捕蝇器”捕苍蝇的事情,请分析这样选材的特点。(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57年1月9日,陈云在中共商业部党组会议上说:“重要的是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
以上材料出自陈云在会议上的讲话,也透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