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须知:试卷分Ⅰ、Ⅱ卷,共20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上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学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地理环境的改变 B.社会形态不断变化
C.贫富分化的出现 D.生产工具制作水平
2.春秋时楚人以蛮族自居,楚国贵族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战国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先帝高阳的后裔,”高阳氏又称颛,相传是中原华夏族公认先祖黄帝的孙子。上述材料说明
A.分封制已不具效用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C.楚文化已自成体系 D.楚人民族起源缺乏考证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在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该变化
A.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B.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顺应了人民普遍要求 D.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4.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假如你是某博物馆的讲解员,当你为前来参观秦朝展厅的同学讲解右图展品时,你会从哪个角度来阐述
A.促进了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B.体现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可用于研究秦朝的军事管理制度
C.反映了秦朝的丞相制度,可用于研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D.体现了秦朝时的冶铸业水平,表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右丞相印封泥
5.有学者指出: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以致二世而亡。所以刘邦建立汉代家业,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他采取的政策是
A.宗法制 B.郡国并行 C.封国制 D.汉承秦制
6.有学者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这说明东汉的庄园经济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一定程度上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D.使农民生活十分稳定
7.东晋时期,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主持朝政,与皇帝共同治理江东,这反映了
A.政治民主 B.宦官专权 C.外戚干政 D.士族擅权
8.三省制度是唐朝非常重要的中央官制,右侧图片呈现了唐朝三省与皇宫的相对位置,由此图可推知三省制
A.有助于皇权的加强
B.便于皇帝全面地控制朝政
C.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为选官制度变革奠定基础
唐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由此可知,两税法
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改变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D.有效地缓解土地兼并
10.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病态的。形成这种审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社会长期动荡 B.政治上和谐统一 C.文化思想多元 D.经济上国力强盛1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是中国人物邮票的重要选题。昭君、文成公主都成为某一时期邮票中的主人公,两者做出的杰出贡献是
A.进一步增强君主专制 B.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C.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D.推动了民族的进一步交融
12.宋代平民的生活正如《宋史·食货志》里面记载的“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所食者糠粒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旧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面对此情况,王安石变法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青苗法,遏制民间的高利贷
B.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C.推行市易法,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D.实行募役法,将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
13.“中央大权的旁落,总是由于兵权和财权的旁落,宋太祖有鉴于此,设转运使于各路,以收财赋之权。诸州的兵,强者都升为禁军,直隶三衙。……如此一来,前此兵骄和外重之患,就都除掉了。”然而天下事有利必有弊,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弊端是
A.有效预防内部发生叛乱,巩固国家统一 B.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
C.冗兵冗费加重朝廷负担,财政状况恶化 D.制度僵化因循守旧,缺乏变通
14.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提到元代制度最特别的乃“系于路、府、州、县之上更设行省。在历代,行省总是有事时设置,事定则废的。独至元朝而成为常设之官。”元朝推行行省制的目的是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维护统治 B.加强地方交流
C.监督地方官员,防止地方割据 D.维护民族团结
15.大运河是古代南北的大动脉,请仔细观察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走向,大运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①政治中心转移到大都②经济重心南移③北京城的崛起④东西方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宋学家所谓的天,就是理,故其学说称为理学,尊信其说的人,以为其说直接孔、孟;而孔孟之道,则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传下来的,所以又称为道学。由此可知宋学家推崇理学想要实现的目标是
A.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B.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希望得到宋代官方的推崇 D.社会影响超过佛道二教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新发展。(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以来,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其后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目。而中书门下之事,实亦合议于政事堂,并非真截然分立的。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以总诸曹。自唐以后,都沿其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在制约机制中采取的官制改革并分析其作用。(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马王堆汉墓墓葬
图2素纱禅衣
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软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马王堆土冢,确认是大型的汉代墓葬群。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同意对马王堆汉墓进行正式的发掘。其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筒、印章、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文物3000余件,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被称为世界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谈道:“古老的物件是有生命的。”请结合上面的材料,从“文物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角度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周以后,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中国古代地主占有的剩余劳动主要是谷物地租,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加工制品极其有限,这样就使地主经济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发生较多的联系,以解决消费品的不足。广大的个体农民局限在小块的土地上,生产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剩余农产品以换取其他生产生活必需品。再者,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就总的趋势而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产生的因素。(6分)
·中牟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选择:1-10 DBDCB CDABA 11-16 DACADB
17.(14分)(1)趋势: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逐渐走向一体化;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不懈追求;华夏族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3点6分 )
(2)措施:设立都督府、都护府进行管辖;册封少数民族首领。(2分)
新发展:边疆治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设立宣政院辖区,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辖。(4分)
(3)主流:在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2分)
18. (14分)(1) 特点:相权三分,互相制衡;职掌分明,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 (3 分)
意义: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议国事,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政事堂的设立,减少了决策失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分)
(2)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 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3 分)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 分)
作用: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 分)
19. (12分) 示例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众多文物,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们不能说话和活动,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
出土文物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材料中提到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根据考古发掘该墓葬的结构,我们可印证与文献记载有关的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的有关情况。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了众多的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等文物,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中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文物,有灵魂,有生命,它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价值。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古老的物件是有生命的”选定论题,可从“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等多角度阐述,结合材料中的例证或举例早期文明发展的代表性文物进行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20.(12分)(1)特点:产生较早;依附农耕经济(或具有依附性);曲折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3点6分 )
(2)因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补充农耕经济不足;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化的深入。(6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