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08 20: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练习附答案
鲁教版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选择题。(16题)
1、如图所示的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2、现有①石油气、②面粉粉尘、③氮气、④天然气、⑤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科学的基础上发挥丰富想象,幻想点燃木星与地球的气体,从而将地球推离木星。现实中,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爆炸一定是由燃烧引起
B.面粉厂工人的衣服需要防静电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D.救火时,要迅速打开所有门窗
4、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减缓温室效应
B.化工厂通过加高烟囱来排放废气,以防止形成酸雨
C.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可将废弃塑料焚烧处理
D.通过秸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来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
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将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加热,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但在空气中含量过高时会使人窒息死亡
D.大气中的CO2能起到对地球保温的作用
6、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以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C.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7、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其中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
A.伸入燃烧的木条 B.测定气体的密度
C.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闻气味
8、粉丝中含有淀粉,点燃粉丝,燃烧端朝上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主要原因是( )
A.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B.热空气增大了粉丝的着火点
C.温度没有继续达到粉丝的着火点
D.粉丝中还含有其他物质,阻止它继续燃烧
9、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石墨制作电极 B.用金刚石作钻头
C.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D.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
10、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金刚石很硬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化水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人工降雨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作清洁燃料
11、为了巩固学过的化学知识,有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验证实验,关于实验设计、现象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设计 现象 结论
A 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气体显酸性
B 取等量瓶装矿泉水和某处的井水,分别加入等量、相同浓度的肥皂水 井水中形成大量浮渣,泡沫较少;瓶装矿泉水中没有浮渣,泡沫较多 此处井水是硬水,瓶装矿泉水是软水
C 将10mL酒精和10mL的水混合 总体积小于2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别将浸湿水和酒精的棉花团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浸湿水的棉花团未燃烧;浸湿酒精的棉花团燃烧 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A.A B.B C.C D.D
12、下列关于灭火的方法及原理都正确的是 (  )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扑灭,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吹灭蜡烛,原理是隔绝氧气
13、某化学学习小组讨论辩论以下说法:①自然界的水进过沉淀、过滤后可得到纯净水;②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③做“硫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放入少量的水或细沙;④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⑤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⑥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活泼。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14、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 B.单质碳 C.碳元素 D.所有含碳化合物
1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碳素墨水填写档案,是因为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CO有毒,是大气污染物
C.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D.CO和C都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都是CO2
*16、初中化学很多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喷泉实验”。某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似)的某些性质,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下图从左向右依次是某同学做的实验及相应现象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或现象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
B.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C.二氧化硫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的溶液显酸性
D.若把胶头滴管中的水换成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实验现象完全相同
二、填空题。
17、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的灭火原理填入。
(1)草原或成片树林着火时,常在着火地周围把草割除或将树砍伐,打出防火隔离带: ;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
(3)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
18、活性炭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用于防毒面具材料的制备。为研究活性炭在不同条件下对氯气(Cl2)的吸附性能,(吸附量越大,吸附性能越好),科学工作者们做了系列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分析图示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 。
19、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单示意图,请填空:
(1)图中所示矿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 ;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因此,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首先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要:

20、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下列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1)实验三的现象是_____。
(2)以上实验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是_____。
21、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
(2)蜡烛在爆炸中的作用是 。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4)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
三、阅读题。
22、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表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明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氢气是高热值清洁燃料。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制氢。煤制氢技术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煤制氢是煤化工的重要组成环节;另一方面,煤制氢为炼化提供氢源。其中一种煤制氢的步骤为:先将煤在进入气化器之前将其粉碎,并与水充分混合成水煤浆,水煤浆是由煤与水混合而成,再经过气化器后转化为CO2和H2,在气化器中发生了两个反应:C+H2OCO+H2,CO+H2OCO2+H2。随后在重整器中加入生石灰去除杂质与净化。
(1)碳-12、碳-14原子的构成如表,表中x为 。
原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碳-12 6 6 6
碳-14 6 8 x
(2)将煤在进入气化器之前将其粉碎并且与水混合制成水煤浆,目的是 。
(3)文中所述煤制氢原理的两个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
(4)若用水电解法制氢气:氢气在与电源 极相连的电极产生。
(5)一种CO2的转化方法是将CO2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实验题。
23、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1)如图中,产生氢气的试管是 _____(填“1”或“2”),通过电解的方法制 氢气耗能很大,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
(2)从燃烧条件分析,如图中通电前,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 。
(3)如图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该实验可得出 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五、计算题。
24、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若一定质量的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18g,原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练习附答案
鲁教版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选择题。(16题)
1、如图所示的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答案】C
2、现有①石油气、②面粉粉尘、③氮气、④天然气、⑤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3、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科学的基础上发挥丰富想象,幻想点燃木星与地球的气体,从而将地球推离木星。现实中,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爆炸一定是由燃烧引起
B.面粉厂工人的衣服需要防静电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D.救火时,要迅速打开所有门窗
【答案】B
4、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减缓温室效应
B.化工厂通过加高烟囱来排放废气,以防止形成酸雨
C.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可将废弃塑料焚烧处理
D.通过秸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来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
【答案】D
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将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加热,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但在空气中含量过高时会使人窒息死亡
D.大气中的CO2能起到对地球保温的作用
【答案】B 
6、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以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C.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答案】B
7、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其中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
A.伸入燃烧的木条 B.测定气体的密度
C.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闻气味
【答案】A
8、粉丝中含有淀粉,点燃粉丝,燃烧端朝上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主要原因是( )
A.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B.热空气增大了粉丝的着火点
C.温度没有继续达到粉丝的着火点
D.粉丝中还含有其他物质,阻止它继续燃烧
【答案】C
9、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石墨制作电极 B.用金刚石作钻头
C.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D.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
【答案】D
10、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金刚石很硬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化水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人工降雨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作清洁燃料
【答案】C
11、为了巩固学过的化学知识,有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验证实验,关于实验设计、现象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设计 现象 结论
A 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气体显酸性
B 取等量瓶装矿泉水和某处的井水,分别加入等量、相同浓度的肥皂水 井水中形成大量浮渣,泡沫较少;瓶装矿泉水中没有浮渣,泡沫较多 此处井水是硬水,瓶装矿泉水是软水
C 将10mL酒精和10mL的水混合 总体积小于2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别将浸湿水和酒精的棉花团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浸湿水的棉花团未燃烧;浸湿酒精的棉花团燃烧 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A.A B.B C.C D.D
【答案】A
12、下列关于灭火的方法及原理都正确的是 (  )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B.电器着火用水扑灭,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吹灭蜡烛,原理是隔绝氧气
【答案】A 
13、某化学学习小组讨论辩论以下说法:①自然界的水进过沉淀、过滤后可得到纯净水;②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③做“硫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放入少量的水或细沙;④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⑤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⑥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活泼。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答案】B
14、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 B.单质碳 C.碳元素 D.所有含碳化合物
【答案】A
1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碳素墨水填写档案,是因为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CO有毒,是大气污染物
C.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D.CO和C都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都是CO2
【答案】D
*16、初中化学很多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喷泉实验”。某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似)的某些性质,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下图从左向右依次是某同学做的实验及相应现象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或现象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
B.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C.二氧化硫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的溶液显酸性
D.若把胶头滴管中的水换成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实验现象完全相同
【答案】D
二、填空题。
17、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的灭火原理填入。
(1)草原或成片树林着火时,常在着火地周围把草割除或将树砍伐,打出防火隔离带: ;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
(3)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
【答案】(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8、活性炭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用于防毒面具材料的制备。为研究活性炭在不同条件下对氯气(Cl2)的吸附性能,(吸附量越大,吸附性能越好),科学工作者们做了系列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分析图示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 。
【答案】在压强一定的条件下,温度越低,活性炭对氯气的吸附性能越好。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活性炭对氯气的吸附性能越好)
(活性炭对氯气的吸附性能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压强越大,温度越低,活性炭对氯气的吸附性能越好)
19、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单示意图,请填空:
(1)图中所示矿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 ;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因此,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首先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要:

【答案】(1)石油; 天然气; ;
(2)增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
20、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下列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1)实验三的现象是_____。
(2)以上实验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是_____。
【答案】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灭 实验一、二
21、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
(2)蜡烛在爆炸中的作用是 。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4)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
【答案】(1)面粉与空气; (2)引燃面粉;
(3)氧气不足; (4)通风、禁止烟火。
三、阅读题。
22、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表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明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氢气是高热值清洁燃料。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制氢。煤制氢技术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煤制氢是煤化工的重要组成环节;另一方面,煤制氢为炼化提供氢源。其中一种煤制氢的步骤为:先将煤在进入气化器之前将其粉碎,并与水充分混合成水煤浆,水煤浆是由煤与水混合而成,再经过气化器后转化为CO2和H2,在气化器中发生了两个反应:C+H2OCO+H2,CO+H2OCO2+H2。随后在重整器中加入生石灰去除杂质与净化。
(1)碳-12、碳-14原子的构成如表,表中x为 。
原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碳-12 6 6 6
碳-14 6 8 x
(2)将煤在进入气化器之前将其粉碎并且与水混合制成水煤浆,目的是 。
(3)文中所述煤制氢原理的两个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
(4)若用水电解法制氢气:氢气在与电源 极相连的电极产生。
(5)一种CO2的转化方法是将CO2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成有机清洁燃料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6; (2)使反应物充分接触; (3)C、H; (4)负;
(5)CO2+3H2CH3OH+H2O。
四、实验题。
23、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1)如图中,产生氢气的试管是 _____(填“1”或“2”),通过电解的方法制 氢气耗能很大,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
(2)从燃烧条件分析,如图中通电前,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 。
(3)如图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该实验可得出 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1 2H2O2H2 O2 (2)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3)干燥的紫色石蕊布条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布条变红 CO2+H2O===H2CO3
五、计算题。
24、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若一定质量的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18g,原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答案】(1)3:1;
(2)解:设原来甲烷的质量是x
x=8g
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答:原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