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20:33:29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领先国家
标 志
主要成就
新能源
影 响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叶
英国
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蒸汽时代
纺织:珍妮纺纱机
动力:蒸汽机
交通:汽船、蒸汽机车
煤炭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初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美国、德国
电力:发电机、电灯
动力:电动机、内燃机
交通:汽车、飞机
化工:炸药、现代塑料、人造纤维
电力、石油
对英——生产力、“世界工厂”
对世界——生产力;资本主义统治,西方先进东方落后;
对中国——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对世界——生产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
对中国——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温故知新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记住单元题和课题之间的关系常考选择题)
工业化:工业化是指工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自学提纲
1.人口增长的原因、代表和影响。
2.出现大众教育的时间、原因、地区、概况和影响。
3.城市化出现的时间、原因、代表、影响。
4.早期的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
5.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表现在哪些地方?
贫富分化加剧带来了哪些影响?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思维导图
1.社会
进步
2.社会
问题
(1)人口增长
(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3)大众教育
(4)城市化
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①目的:
②表现 :
③影响:
德国、法国、英国
提高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①形成:
②发展 :
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1)环境污染严重
(2)贫富分化加剧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人口变化
城市化
人口增长
劳动力结构变化
妇女地位提高
无产阶级壮大
社会问题
大众教育的普及
生活方式改变
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提高
城市化问题
环境污染
贫富分化
五、小结
工业革命
促进
推动
促进
带来
促进
带来
阶级结构变化
本课小结
1.以下对工业化影响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工业化使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 )
工业化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 )
工业化带来了环境的变化 ( )
课后活动

2.结合课文,想一想:大众教育的发展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请将下列图片进行分类。
工人
资本家
①人口变化
②妇女地位提高
③贫富分化加剧
④英国早期工人捣毁机器
⑤人口结构变化
⑥城市化
⑦环境污染严重
⑧学校教育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①②⑤⑥⑧
①③④⑥⑦
2.出现这些现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工业革命
社会变化
1896年3月28日,一艘巨轮从上海出发,一位73岁高龄的老人带领庞大使团,历时190天,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访问了德、法、英、美等8个国家。——《李鸿章历聘欧美记》
人口增加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乘坐客轮到达纽约港,整个纽约港码头轰动了,人山人海,汽船、拖船、汽艇都载满了欢迎人群。当天,纽约报纸说:有50万人目睹了中国总督形象,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大肆渲染。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

人口增加
1.欧美国家还是李鸿章印象中小国寡民的样子吗?
人口增长
美国纽约在1820年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达到94万人。 ——《工业革命发展史》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
2. 是什么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工业革命
3. 这些增加的人口在城乡分布方面是均匀的吗?
—《工业革命
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农业生产率得以提高。……有足够粮食作保障, 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工业革命催生下的世界格局》

城市化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3. 这些增加的人口在城乡分布方面是均匀的吗?
美国纽约在1820年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达到94万人。 ——《工业革命发展史》
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4. 城市化现象怎么产生的?
美国纽约在1820年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达到94万人。 ——《工业革命发展史》
工业革命便利了农村机械化生产,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工业化需求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催生下的世界格局》
推动
促进
工业化
城市化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直到19世纪末,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庄、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等。”美国大城市处理污物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市人口增长太快,住房变得拥挤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相关史事
城市化
5. 城市化可以促进工业发展,会不会产生弊端?

劳动力结构变化
妇女地位提高
6. 上述图片反映出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

大众教育
电报机、电梯、学校、工厂
7. 上述镜头中提到了哪些新兴事物?
镜头一:伦敦电报局——李鸿章85 字电报发给中国电报局,盛宣怀94字回电,7分钟后抵达伦敦。
镜头二:埃菲尔盛宴——法国外交部在已安装电梯的埃菲尔铁塔内设宴款待李鸿章。
镜头三:爱思活小镇——李鸿章参观包括学校、保险公司、医院等配套设施在内的近两万人工厂。
8. 小城镇的一家工厂中就有学校,说明了什么?
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德国 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法国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英国 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9. 教育的普及有何意义?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贫富分化加剧
资本家攫取工人创造的大量财富,越来越富有。
10. 你能解答李鸿章最后的疑惑吗?
李鸿章英国工厂参观场景
李鸿章:
“君统领如许大之工场,一年所入几何?”
工厂主(尴尬笑笑): “除工资别无收入。”
李鸿章指着厂主手上钻戒:“然则此钻石从何而来?”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
11. 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
贫富分化加剧
工人
资本家

贫富分化加剧
随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12. 工人(无产阶级)如何面对资本家(资产阶级)的压榨?
英国早期工人捣毁机器
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讽刺流水线工作模式是对工人的压迫
李鸿章游览泰晤士河畔
泰晤士河上,李鸿章看到了先进的造船厂,感受了西方的船坚炮利,同时也体验了阴霾的天空和被污染的河水。
环境污染严重
13.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人们在追求财富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 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3)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4.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对这段话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
A.工业化导致了环境污染 B.城市化造成传染病流行
C.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D.当时英国经济非常落后
C
2.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一战期间,欧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员数量大增。法国增加了大约1/3,英国、芬兰更增长了7~13倍。这是因为( )
A.城市化的需求 B.推行义务教育 C.妇女地位提高 D.人口数量激增
B
当堂练习
3.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有( )
①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②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③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 ④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A
当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