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
1926年,工业化
1928年
“五年计划”
1936年,新宪法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温故知新
回顾苏联的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胜利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关系的变化
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情况
链接课本P7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统治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记住单元题和课题之间的关系常考选择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列宁
斯大林
自学提纲
1.经互会成立时间?参与国?
2.中苏建交时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时间?影响?
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和评价?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时间、实质?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发展
壮大
国家增多:
东欧剧变
2.挫折
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等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思维导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上了根本性变化
改革
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苏联解体
东欧:
中苏:
巴尔戈乔夫改革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政治上批判…+经济上…
内容:
影响:
没有从根本上,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经济+军事
内容:
影响:
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
经济+政治
内容:
影响: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从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1991年
时间:
实质:
俄国名称的变迁
沙俄(1547-1917.3)
苏俄(1517.3-1922)
苏联(1922-1991)
俄罗斯(1991-现今)
拓展补充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据图说明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表现?
南斯拉夫
民主德国
波兰
二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1)东欧: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2)亚洲:
中国、朝鲜、越南等
(3)美洲:
古巴
冷战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据图说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什么样的国际格局?
两极格局
3.请将下表有关冷战的表现补充完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1) 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 》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请你梳理二战后中苏关系的变化?
1949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经济:
苏联模式的推广
(2)政治:
实质:
建立经互会
建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作用: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目的:
为了应对马歇尔计划,要求东欧各国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时间:
1949年
经互会徽标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苏联的发展和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苏联模式。后来的领导人进行了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改革重点:农业
赫鲁晓夫
玉米狂人
苏联的发展和改革
项目 粮食年均产量 肉类年均产量 庄员月均收入
1951-1955 3850万吨 570万吨 25卢布
1961-1965 1.303亿吨 930万吨 51.3卢布
时间
内容
评价
1953年开始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
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
存在严重偏差。
苏联模式的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后来的领导人有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
2.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年)
改革重点:重工业
苏联的发展和改革
勃列日涅夫
时间
内容
评价
1964年开始
①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改革重点依然集中于_______________,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
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前期: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
后期: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想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
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
剥光为止。
造成苏联内部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民族分裂主义兴起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的发展和改革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苏联的发展和改革
1.东欧剧变
(1)时间:
80年代
(2)原因:
根本原因(内因):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客观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政治上:
经济上:
(3)表现: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注解:“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4)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②直接原因:
(1)原因:①根本原因:
③外部原因: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2)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3)时间:
1991年年底,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2.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4)实质:
权力移交叶利钦
苏联解体含义:
解体实质:
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重要提醒3)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认识:
启示:
1.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
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试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
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毁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毁了”具
体是指其( )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D
当堂练习
C
3.从下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苏联“七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社会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表
A.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民众生活得到提高
A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速度
1961~1965 8.5% 6.6% 8.6% 2.3% 6.4%
1981~1985 3.2% 3.2% 3.7% 1.1%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