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23:05:11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2023·福建三明)对于分封制下的封土有多大这个问题,今文学家认为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古文学家认为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吕思勉则认为,今文家说的是初封时的情况,而古文家说的是列国后来开拓的结果。吕思勉所说列国封土的变化( )
A.是社会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B.促使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形成
C.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基础
D.标志着血缘政治走向地缘政治
2.(2023·河北保定)《管子·小匡》记载,齐国汇聚了许多珍异物品。《荀子·王制》中记载,北海之走马,南海之齿革,东海之鱼盐,西海之皮革,均在“中国”流通。李斯《谏逐客书》中记载,昆山之玉,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皆入于秦。这突出反映了( )
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B.秦国统一趋势显现
C.区域间经贸往来繁盛
D.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3.(2023·陕西西安)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境内多有荒草杂木之地,到战国中期有的已是“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
C.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
D.各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4.(2023·湖北期中)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猎于郊,魏惠王夸耀自己的财宝——十枚“照车前后各十二乘”的“径寸之珠”,齐威王对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有了檀子、盼子、黔夫、种首等治国功臣, “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齐威王的这一认识是基于( )
A.士人阶层的崛起 B.治国思想的调整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社会变革的现实
5.(2023·贵州贵阳)战国时期,李悝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吴起变法实行“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据材料判断,这些变法者的共识是( )
A.建立新型官僚制度,推动社会转型
B.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秩序
C.通过变法,在大国兼并战争中崛起
D.夺取地主对国家统治权
6.(2023·江西赣州)春秋时期,从大夫执国命到陪臣执国命,乱象丛生。到战国时期,各国无一例外都通过变法来削弱世卿大族的权势,选用出身低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这体现的政治变革趋势是( )
A.从权力下移到君主集权
B.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
C.从世官制度到军功爵制
D.从分封制度到郡县制度
7.(2023·福建龙岩)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 )
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
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
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
8.(2023·湖北荆州)《韩非子·五蠹》篇指出,“强兵必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9.(2023·河北武邑)进入春秋时期后,中原地区各诸侯国仍恪守西周时的称号,如齐、晋、秦、鲁、卫、宋等国国君称“公”或“侯”,郑国称“伯”,许称“男”等。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魏、韩、赵、燕、中山),于是,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了。上述变化( )
A.大大加快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B.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C.表明中原各国政治改革滞后
D.表明社会转型日益深化
10.(2023·辽宁锦州)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军功
C.什伍连坐 D.奖励耕织
11.(2022·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12.(2021·山东高考)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
1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国内有睢水、获水、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有利于宋国的农田灌溉,也促进了水上交通的便利。
——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
材料二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
14.(2023·河北石家庄高一联考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轴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
材料二 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并分析材料一中“士”的再就业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一、选择题
1.(2023·福建三明)对于分封制下的封土有多大这个问题,今文学家认为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古文学家认为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吕思勉则认为,今文家说的是初封时的情况,而古文家说的是列国后来开拓的结果。吕思勉所说列国封土的变化( B )
A.是社会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B.促使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形成
C.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基础
D.标志着血缘政治走向地缘政治
[解析] 根据材料“今文学家认为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古文学家认为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出现变化是列国后来开拓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列国后来的开拓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导致的,一些小国被大国兼并,因此大国土地有所增加,而兼并战争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实现局部的统一,促使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形成,B项正确;A项是社会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只是材料的表象,并不是实质,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基础是小农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并没有关于血缘政治走向地缘政治的信息,而且秦朝统一,向全国推广郡县制,才标志着血缘政治走向地缘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河北保定)《管子·小匡》记载,齐国汇聚了许多珍异物品。《荀子·王制》中记载,北海之走马,南海之齿革,东海之鱼盐,西海之皮革,均在“中国”流通。李斯《谏逐客书》中记载,昆山之玉,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皆入于秦。这突出反映了( C )
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B.秦国统一趋势显现
C.区域间经贸往来繁盛
D.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物品相互流通,商人从事远途贸易,这说明当时区域间经贸往来繁盛,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分裂时期,统一市场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秦国统一趋势显现,排除B项;题干只是强调了商品在诸侯国的流通,并未涉及商人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陕西西安)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境内多有荒草杂木之地,到战国中期有的已是“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
C.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
D.各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社会生产力提升,农民大量开垦荒地,因此出现了“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A项正确;土地兼并不会导致上述情况出现,而且这一时期土地兼并情况并未加剧,排除B项;商鞅变法时期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兼并战争需要物质基础,但不是大面积垦荒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北期中)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猎于郊,魏惠王夸耀自己的财宝——十枚“照车前后各十二乘”的“径寸之珠”,齐威王对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有了檀子、盼子、黔夫、种首等治国功臣, “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齐威王的这一认识是基于( D )
A.士人阶层的崛起 B.治国思想的调整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社会变革的现实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齐威王认为治国功臣堪比财宝,这是因为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追求富国强兵,D项正确;齐威王的认识是基于社会变革的现实,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治国思想调整,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贵州贵阳)战国时期,李悝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吴起变法实行“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据材料判断,这些变法者的共识是( A )
A.建立新型官僚制度,推动社会转型
B.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秩序
C.通过变法,在大国兼并战争中崛起
D.夺取地主对国家统治权
[解析] 依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新型官僚制度,推动社会转型,A项正确;变法会带来社会阶层的流动,故变法者的共识不是内部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这些变法者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逐步确立的是地主阶级对国家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江西赣州)春秋时期,从大夫执国命到陪臣执国命,乱象丛生。到战国时期,各国无一例外都通过变法来削弱世卿大族的权势,选用出身低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这体现的政治变革趋势是( A )
A.从权力下移到君主集权
B.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
C.从世官制度到军功爵制
D.从分封制度到郡县制度
[解析] 从材料“从大夫执国命到陪臣执国命”可知,春秋时期权力下移,从材料“用出身低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可知,战国时期逐渐君主集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排除C项;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分封制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福建龙岩)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 A )
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
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
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老子主张恢复原始社会状态,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秩序,墨子主张恢复三代圣王传统,因此他们的言论都包含对现实的不满,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都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而不是否定传统社会秩序,排除B项;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本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湖北荆州)《韩非子·五蠹》篇指出,“强兵必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C )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法、道、儒家都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尤其突出了农业的重要地位,这在本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思想文化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但这并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体现经济思想的不同,并未体现割据纷争、战争频繁的社会现状,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儒家的经济思想,无法反映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河北武邑)进入春秋时期后,中原地区各诸侯国仍恪守西周时的称号,如齐、晋、秦、鲁、卫、宋等国国君称“公”或“侯”,郑国称“伯”,许称“男”等。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魏、韩、赵、燕、中山),于是,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了。上述变化( D )
A.大大加快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B.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C.表明中原各国政治改革滞后
D.表明社会转型日益深化
[解析] 根据材料“进入春秋时期后,中原地区各诸侯国仍恪守西周时的称号”“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魏、韩、赵、燕、中山),于是,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了”,可以看出从春秋到战国,各诸侯国由恪守西周称号到称王,这反映出当时西周宗法制分封制正在瓦解,社会转型日益深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无法得出加快了国家统一的进程,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出现封建皇权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转型的深化,是改革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辽宁锦州)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B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军功
C.什伍连坐 D.奖励耕织
[解析] 根据材料“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可知,该变法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打击了贵族世袭特权,使下层人物因获得军功而成为达官显贵,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废除井田制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打击贵族特权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什伍连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打击贵族特权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奖励耕织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建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与打击贵族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2·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祥。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仪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1·山东高考)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B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解析] 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政治立场不同,B项正确;A、C、D三项均为表象,排除。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国内有睢水、获水、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有利于宋国的农田灌溉,也促进了水上交通的便利。
——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
材料二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
[答案] (1)原因:重视水利兴修和农业灌溉。
(2)主要意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弱小的诸侯国,有利于局部统一的实现;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鼓励耕织,兴修水利,国力增强,最终统一六国。
[解析] (1)原因:根据“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国内有睢水、获水、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得出重视水利兴修和农业灌溉。
(2)主要意义:根据“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根据“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得出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弱小的诸侯国,有利于局部统一的实现;结合所学得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鼓励耕织,兴修水利,国力增强,最终统一六国。
14.(2023·河北石家庄高一联考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轴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
材料二 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并分析材料一中“士”的再就业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历史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渴望人才;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私学兴起;夏、商、西周的文化积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华夏文化。(答出3点即可)
历史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答出2点即可)
(2)历史意义:促进农业生产的繁荣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教育的发展、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学术派别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及所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可得出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渴望人才;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私学兴起;夏、商、西周的文化积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华夏文化。(答出3点即可)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及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等方面概括。(答出2点即可)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而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可得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及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根据材料“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可得出促进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培养了人才;根据材料“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得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学术派别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共48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增强自己的华夏认同观念。
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各国变法的必然性,多角度对商鞅变法作出历史解释。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通过史料实证比较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_______时期,_____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___________与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________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春秋

三家分晋
卿大夫
思考1: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提示:(1)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争夺土地、人口,实现霸业,号令诸侯;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完成统一大业。
(2)从战争的影响来看,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争霸战争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3)战争还表明,分封制已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严重障碍,以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形式取而代之,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2.华夏认同
(1)华夏含义:春秋时期,_______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2)认同的原因: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
(3)认同的表现: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___________认同;战国时期内迁各族逐渐融入_______族。
(4)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中原
周边民族
华夏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之“交”指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融”指民族之间在人口、血统、文化上的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的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同性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的扩大。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_______农具开始使用,_______得到推广;各国纷纷修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
①条件:农业进步推动___________,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②表现:_________分工更加细密,___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铁制
牛耕
社会分工
手工业
货币
2.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②___________阶级力量壮大。
③战国时期___________日益剧烈。
④法家思想的出现。
(2)目的:为实现___________,巩固统治。
(3)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新兴地主
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
(4)内容
①经济:___________,奖励耕织;“_________,_________”,授田于百姓。
②政治:奖励___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_____制,其主要官员由_______任免。
③社会管理:在民间实行_________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重农抑商
废井田
开阡陌
军功

君主
什伍连坐
(5)特点:顺应了_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_______的一次变法。
(6)影响
①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
②使秦国___________。
③为秦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历史潮流
彻底
君主专制
国富兵强
统一中国
思考2: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1)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
(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身世: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2)社会背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理论主张。
儒家
礼崩乐坏
社会动荡
(3)思想主张
①核心观念是“_____”,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②主张“___________”,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③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______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为政以德
礼乐
(4)教育成就
①以“__________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_______》等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
(5)相关著作: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_________________整理成的《_______》当中。
有教无类
春秋
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
2.老子
(1)地位身世:______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_____国人。其观点见于《_______》一书。
(2)思想主张
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___”。
②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_________。
③思想包含着朴素的_________,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___________。
④政治上对现实不满,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_,甚至退回到___________的时代。
道家

老子

天人合一
唯物史观
辩证法
柔能克刚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无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四、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大变革(唯物史观)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_____阶层活跃。
(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2.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3.主要派别、主张特点、影响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地位或影响
儒家 孟子 认为_________,提倡“仁政”
荀子 认为人性恶 ,主张___________
道家 庄子 崇尚___________
阴 阳 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___________”理论 代表了中国古代对_________朴素的_______认识
人性善
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自然界
科学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地位或影响
墨家 墨子 提倡_______,主张“_______” “_______”“尚贤”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韩非 主张以_____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体现了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节俭
兼爱
非攻

中央集权
4.百家争鸣的影响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_____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深刻影响后世中华思想文化。
阶级关系变化

地主阶级
史料探究 释疑难
主题一 列国纷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史料一 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狄,但《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自春秋之后,西周内部出现了王室实力削弱、贵族力量壮大,以致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过,现实政治的改变并非意味原有观念的丧失,原有的历史意识在此过程中仍被保留下来。即使在战国时期,当周王室权威尽失,诸侯国之间兼并之时,存在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仍然被华夏所认可,并逐渐为夷狄所接受。同样被认可和接受的还有华夏文化对维系政治结构的作用。
——摘编自李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表现。
提示:在血缘上以华夏人自居;在政治上接受天下共主的观念;在文化上认同以宗法分封为核心的礼乐文明。
【拓展】华夏认同观念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影响
(1)含义:华,是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周边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华夏”。
(2)原因:诸侯争霸;民族斗争;民族往来频繁;礼乐制度的教化。
(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基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二
史料三
探究2:分别提取史料二、三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史料二:铁农具的使用;史料三: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拓展】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此,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主题三 百家争鸣(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特别重视和谐,但侧重点不同。
史料四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史料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史料六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史料七 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墨子·兼爱下》
探究3:对比史料四、五、六、七,分别概括出其在和谐问题上的侧重点。
提示:史料四: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史料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史料六:强调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史料七: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的方式。
【拓展】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局面的一种消极情绪。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
课程延伸 提素养
百家合流
理论界在探讨百家争鸣时,多着眼于百家的争鸣,很少谈及百家的合流,而百家合流也是百家争鸣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如战国后期两个官办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与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他们的学术活动,基本都属于百家合流。百家合流的形式一是理论上的合流,二是实践上的合流。理论上的合流,礼、德、术等三家做得比较好,礼家,如《荀子》《管子》;德家,如《吕氏春秋》;术家,如《公羊春秋》《春秋繁露》等。儒家做得较差,但儒家将“五经”及各传都纳入
其范畴,这样内容也较丰富、基本上包括了礼、德、术、义等思想。实践上的合流,主要指当时的统治者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不同的著作为经,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如汉初的“黄老之治”,曾立法家的《经法》《道原》和老子的《道德经》等为经;汉武帝时期,明令置《五经》博士,合《论语》《孝经》为“七经”治国等,这些都是在实践上的百家合流。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3·江苏连云港)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既有造成人民生活困难、痛苦的一面,又有促进社会转型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步一面。其中社会转型主要是指(  )
A.华夷有别向华夏认同转变
B.诸侯争霸向兼并战争转变
C.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D项正确;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性质的转变,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D
2.(2023·广东汕头)春秋战国前期“华夷之辨”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到了中后期“华夷之辨”则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这种变化(  )
A.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B.消除了华夷之别
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加剧了华夷隔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观念上的变化,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A项正确;“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华夷之辨”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华夷之辨”的变化有利于华夏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
A
3.(2023·吉林长春)《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旨在说明(  )
A.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B.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
D.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纺织业
A
[解析] 材料说明一针一刀,对女子纺织的重要性;一耒一耜一铫,对耕作者的重要性;一斤一锯一锥一凿,对行服连轺輂者的重要性。A项正确。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材料并无体现,排除B项;材料里的工具有农业工具,排除C项;纺织业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山东青岛)战国时期,“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一些诸侯国出现天下闻名的大都市,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周天子衰微和诸侯争霸,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规模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B
5.(2023·河南驻马店)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知,这些变革(  )
A.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
C.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B
[解析] 根据材料“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革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此表述过于绝对,只能打击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土地制度是变革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山东东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对乐的高度重视,而战国时期的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的前提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提出了“非乐”的思想。两位思想家认识不同的根源是(  )
A.两者对的音乐的喜好不同
B.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C.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之争
D.两者的家庭教育不同
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而墨子认为欣赏音乐的前提是饥饿的人获得食物,寒冷的人获得衣服,劳作的人得到休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墨子代表平民阶层,两位思想家认识不同的根源是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项正确;两者对音乐的喜好不同不是孔子和墨子对音乐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认识不是学术之争,排除C项;两者的家庭教育也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