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23:08:41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2023·云南玉溪)《汉书》记载,西汉建立后,“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指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种政策( )
A.有利于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
D.反映了汉初赋税沉重法律严苛
2.(2023·山西期中)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 )
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
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
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
3.(2023·江苏苏州)高祖二年,在县、乡设置三老以掌教化;惠帝在全国推行孝悌力田复其身的政策;文帝专门为《孝经》设立博士。《孝经》规定,皇帝必须“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诸侯要“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庶民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说明( )
A.汉初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B.西汉治国思想的成熟
C.汉初治国思想出现一定调整
D.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4.(2023·重庆九龙坡)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大体继承秦朝之制,但有学者指出,刘邦在制度建设上,也有可被称为历史之“退步”的举措。该举措是指( )
A.师法黄老之学 B.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建立中朝外朝制度
5.(2023·河南三门峡)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能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
A.解决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
B.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D.促进了汉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6.(2023·陕西商洛)在治国理政方面,东汉光武帝刘秀极力主张约法省禁,避免滥杀无辜,并多次大赦天下,还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这反映出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 )
A.宽厚仁善 B.严刑峻法
C.宽严并济 D.威严刚毅
7.(2023·重庆渝中)《后汉书》关于汉朝后期有如下记载:“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当今之世,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据此分析,两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是( )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地方官僚腐败低效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地方豪强势力庞大
8.(2023·辽宁铁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史记》( )
A.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B.堪称纪传体断代史的典范
C.真实还原了历史发展的原貌
D.成为儒家核心经典代表作品
9.(2021·山东高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0.(2021·湖南高考)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11.(2022·广东高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12.(2023·山东期末)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 )
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的部分措施
措施 出处
“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夏四月,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汉仪》
“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 《汉书·景十三王传》
徙郡国豪富至茂陵(今属咸阳),“赐迁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汉书·武帝本纪》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相关措施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相关措施的历史影响。
14.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摘编自班固《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分析汉武帝的措施对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何历史意义?
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2023·云南玉溪)《汉书》记载,西汉建立后,“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指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种政策( B )
A.有利于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
D.反映了汉初赋税沉重法律严苛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皇帝没有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只能乘牛车,汉朝政府主动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汉初赋税沉重法律严苛与材料“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山西期中)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 B )
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
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
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拜为太常”“三经博士”“当仍之”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儒学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逐渐得到官方重视,B项正确;汉初推崇黄老之学,汉武帝以前统治思想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儒学的态度,但并没有关于“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
3.(2023·江苏苏州)高祖二年,在县、乡设置三老以掌教化;惠帝在全国推行孝悌力田复其身的政策;文帝专门为《孝经》设立博士。《孝经》规定,皇帝必须“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诸侯要“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庶民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说明( C )
A.汉初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B.西汉治国思想的成熟
C.汉初治国思想出现一定调整
D.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解析] 据题意可知,西汉初期特别注重孝道,这与秦朝时期的严刑峻法存在差异,说明汉初的治国思想进行了一定的调整,C项正确;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并不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仅能体现西汉初年注重孝道,不能说明治国思想成熟,排除B项;儒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重庆九龙坡)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大体继承秦朝之制,但有学者指出,刘邦在制度建设上,也有可被称为历史之“退步”的举措。该举措是指( B )
A.师法黄老之学 B.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建立中朝外朝制度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在继承郡县制基础上分封诸侯,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后来诸侯王势力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统治,B项正确;汉高祖师法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退步”不符,排除A项;刺史制度、中朝外朝制度都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而非汉高祖,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5.(2023·河南三门峡)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能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B )
A.解决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
B.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D.促进了汉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这项措施打击了诸侯国势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汉武帝的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解决诸侯国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推恩令”打击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推恩令”并没有扩大汉朝统治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陕西商洛)在治国理政方面,东汉光武帝刘秀极力主张约法省禁,避免滥杀无辜,并多次大赦天下,还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这反映出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 A )
A.宽厚仁善 B.严刑峻法
C.宽严并济 D.威严刚毅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东汉光武帝减轻刑罚,释放奴婢,减轻了百姓疾苦,体现了宽厚仁善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光武帝主张约法省禁,而非实行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光武帝采取严厉治国措施,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7.(2023·重庆渝中)《后汉书》关于汉朝后期有如下记载:“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当今之世,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据此分析,两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原因是( D )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地方官僚腐败低效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地方豪强势力庞大
[解析] 根据材料,东汉后期地方州郡长官的命令得到迅速执行,而朝廷的诏书却放置一边。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朝廷内部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中央权威衰败,D项正确;A、B、C三项只是东汉衰败的原因之一,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2023·辽宁铁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史记》( A )
A.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B.堪称纪传体断代史的典范
C.真实还原了历史发展的原貌
D.成为儒家核心经典代表作品
[解析] 《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说明《史记》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形象,说明《史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A项正确;《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项;《史记》是史书,属于文献史料,不是第一手史料,不能还原历史发展的原貌,排除C项;《史记》不是儒家经典代表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1·山东高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C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 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项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10.(2021·湖南高考)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B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B项正确;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庶出不是嫡长子,排除A项;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2·广东高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D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在汉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的职能管辖王国,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山东期末)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 C )
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也就是说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真实性,排除A项;私家著述和官修史书,都有阶级和政治局限性,不能保证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排除B项;官修史书和私人撰写史书,都不能保证准确把握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的部分措施
措施 出处
“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夏四月,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汉仪》
“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 《汉书·景十三王传》
徙郡国豪富至茂陵(今属咸阳),“赐迁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汉书·武帝本纪》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相关措施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相关措施的历史影响。
[答案] (1)内容:设置刺史,监察郡国;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迁徙豪强到茂陵,削弱地方势力。
背景: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诸王国实力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
(2)影响:打击了地方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制度、官员监察制度和基层治理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1)内容: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夏四月,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可得,设置刺史,监察郡国;根据材料“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可得,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根据材料“徙郡国豪富至茂陵(今属咸阳)”“赐迁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可得,迁徙豪强到茂陵,削弱地方势力。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诸王国实力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这些措施中的“推恩令”、刺史制度等打击了地方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制度、官员监察制度和基层治理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摘编自班固《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王子今著《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分析汉武帝的措施对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1)原因:汉初经济凋弊;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思想。
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政府开支。
(2)措施: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者,征收财产税。思想上,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
意义: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华版图基础;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影响深远;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解析]  (1)原因:根据“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受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汉初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同时,还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措施: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
(2)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经济方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思想上,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华版图基础;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影响深远;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深远。言之有理即可。(共4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史料探究的方式,掌握王国问题对西汉中央集权的危害。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实施“推恩令”与尊崇儒术的作用和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3.了解西汉的文化成就,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公元前_________年,刘邦建立,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1)原因:吸取_____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__________思想,采取_______________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表现: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02

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3.政治制度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______与分封并行制。
(3)七国叛乱:“惩亡秦孤立之败”,刘邦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_________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三个月内叛乱被平定。
郡县
汉景帝
黄老之学: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汉初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黄老之学的特点是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适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1.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开始提升。
(2)地方
①颁布“__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确立以_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③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_______,负责对辖区内_______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___________。
④任用_______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中朝
尚书令
推恩令
察举制
刺史
郡级
巡视监察
酷吏
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提示:为了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
(1)改革_______,将铸币权收归_______。
(2)实行___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___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___________,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接受_________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_______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币制
中央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工商业者
董仲舒
儒学
4.开拓疆域
(1)措施
①北击匈奴:任用_______、 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郡管辖。
②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_______的战争,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_。
③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_______年,西汉在今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④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卫青
匈奴
“丝绸之路”
60
(2)经略边疆的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中朝与外朝: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所构成;外朝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
中朝与外朝
2.“推恩令”:汉初,各诸侯王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这样,既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又削弱了王国势力。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于是,王国逐渐缩小,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地方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3.察举制:汉武帝时确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选取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考核后,由皇帝任命为官的选官制度。在察举制下,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4.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
三、新朝
1.建立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外戚_______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2.时间:公元_____年建立,_______年被绿林军推翻。
3.灭亡原因:针对西汉后期社会矛盾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激化;出现旱灾和蝗灾;发生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王莽
9
23
四、东汉的兴衰
1.建立:_____年,_______重建汉朝,定都_______,史称东汉。
2.前期的“光武中兴”
(1)原因
①政治: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___________;裁并_______,裁减___________,节省开支;整顿_______,惩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_______。
③思想上:重视_______。
(2)表现: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25
刘秀
洛阳
尚书台
外戚干政
机构
地方官吏
吏治
奴婢
儒学
3.东汉中后期的统治
(1)中期以后皇帝多不亲政,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发生“党锢之祸”。
(2)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3)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4)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五、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_________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__年间的历史,首创了_____________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_______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2)《汉书》:东汉______撰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体______史。
司马迁
黄帝
汉武帝
纪传体通史
文学
班固
纪传
断代
2.文学
(1)汉赋:是一种介于_______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___________,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_______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东汉民间流行_______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韵文
铺陈排比
民歌
五言
3.医学和科技成就
(1)《黄帝内经》:成书于_______至西汉之间,奠定了___________的基础。
(2)《神农本草经》:成书于______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专著。
(3)《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造纸术:105年,东汉_______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战国
中医理论
东汉
药物学
蔡伦
史料探究 释疑难
主题一 西汉政治体制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史料一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素朴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探究1: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里得势”?你如何理解史料一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提示:得势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注重民生;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的政策相切合。
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袭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
史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探究2:阅读史料二,指出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了怎样的历史遗产。
提示: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也导致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
【拓展】汉承秦制,颇有损益
(1)“汉承秦制”
①承袭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执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颇有损益”
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④汉朝施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大体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主题二 两汉文化的特征(历史解释)
史料三 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探究3:根据史料三,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
提示:精神:“大一统”。
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拓展】两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确立了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两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文化广泛外传,不仅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还向西传到西域以至欧洲。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九章算术》的问世,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这都表明那时的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
(4)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如史学巨著《史记》,气势恢宏的汉赋等。这些成就都表现了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这些成就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
课程延伸 提素养
董仲舒思想对儒学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董仲舒是中国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儒学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而多重的意义,对汉代后儒学的特征和命运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及其相关思想,一方面促使儒学官学化经学化,确立了儒学独尊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另一方面使儒学极大地依附和受控于政治,进而僵化、教条化和庸俗化。董仲舒根据时代需要吸取了各种思想成分,一方面锻造了儒学的兼容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儒学的根本性变化和发展。一方面董仲舒为儒学建立了宇宙论体系,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儒学较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由此可见,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双重意义,既有积极意义,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3·江苏南通)汉初因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吴王濞有豫章郡铜山铸钱,文帝又赐邓通以蜀严道铜山,得自铸。以致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这说明汉初(  )
A.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B.铸币权收归中央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王国问题已解决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汉初,民间和诸侯铸钱现象严重,导致物价上涨,严重影响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汉初吸取秦朝灭亡教训,与民休养生息,采取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等措施,与本题主要结论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把铸币权给了民间和诸侯,并没有收归中央,排除B项;汉初王国问题尚未解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项。
2.(2023·安徽淮北)《史记》中描述了公元前2世纪的社会现象:街巷中随处可见到马,阡陌之间更是成群遍野;地位卑贱的人都吃上了小米和肉;官吏因无事可做,就忙着生养孩子;人人自爱而怕犯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B.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C.治国思想发生了改变
D.等级观念逐步淡化
B
[解析] 根据材料“《史记》中描述了公元前2世纪的社会现象:街巷中随处可见到马,阡陌之间更是成群遍野;地位卑贱的人都吃上了小米和肉;官吏因无事可做,就忙着生养孩子;人人自爱而怕犯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公元前2世纪,正是西汉强盛之时,是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反映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思想领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治国思想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重庆期末)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意在(  )
A.巩固大一统国家 B.削减诸侯的封地
C.助力其边疆开拓 D.完善区划的设置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是为了监察地方,进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削减诸侯的封地并非创立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此时汉武帝已经完成了大一统,基本疆域已经确定,并非为了开拓边疆,排除C项;设置刺史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非为了完善区划的设置,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北期中)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但自景帝以后,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国相权力的演变体现了(  )
A.中枢官制逐步完善 B.藩王权力恶性膨胀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无为政策有效贯彻
C
[解析] 根据材料“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可知,汉代诸侯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说明诸侯国地位不断削弱,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枢官制逐步完善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藩王权力被削弱的信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为”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安徽期中)东汉中期始,皇帝借宦官以抗外戚,其权势日益增强,桓、灵帝时,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党羽布列朝廷州郡。这主要反映了(  )
A.察举制失去了功效
B.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
C.外戚干政皇权旁落
D.内朝权力扩张削弱相权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把宦官当作对抗外戚的工具,使得宦官权势日益增强,党羽遍布全国,主要反映了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宦官专权对察举制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宦官而非外戚干政,排除C项;“内朝权力扩张削弱相权”与皇帝借宦官打击外戚及宦官专权、党羽布列州郡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湖北期中)女娲最初只是南方各部落的创始神,而伏羲则是北方中原文化的历史符号,战国以前分别流行于南北方各地。在汉代,伏羲与女娲并举,或被演绎为兄弟、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成为文人诗赋、绢帛画像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汉代(  )
A.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扩大
B.文学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
C.政治环境有利于文艺发展
D.民族文化走向融合的趋势
D
[解析] 根据题干,女娲和伏羲分别是南方和北方的传说,战国以前分别流行于南北方,但到汉代,伏羲与女娲被演绎为兄弟、兄妹或夫妻关系,成为文艺作品的基本题材,体现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D项正确;题干中南方的女娲和北方的伏羲被演绎成兄弟、兄妹或夫妻,是南北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并非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扩大,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女娲和伏羲成为文学艺术的基本题材,但不能反映取得辉煌成就,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政治环境对文艺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