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23:10:16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期中)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
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2.(2023·甘肃秦安)中华大地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区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
A.混合性 B.独特性
C.单一性 D.多元性
3.(2023·四川邻水)陶寺遗址,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它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中的各类器具在大中型墓,尤其在大型墓中成套出现,如漆木器与陶器或互为配套,并在墓中有大致固定的位置。随墓主身份不同,器物的使用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这表明( )
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
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
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
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
4.(2023·广西梧州)长江下游发掘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心是宫殿区,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外围郊区达到100平方公里,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据此可推知( )
A.良渚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
B.良渚已经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C.良渚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D.良渚的农业和手工业很发达
5.(2023·福建漳州)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龙山文化时代已有分封制
B.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悠久
C.中华文明起源于龙山文化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6.(2023·江西临川)据记载,夏朝设立分掌不同事务的管理机构,中央官吏有六卿等,地方官吏有“牧正”“九州之伯”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夏台”。上述材料表明夏朝( )
A.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B.已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
C.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
D.已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7.(2023·湖北期中)西周时期的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诸侯、大夫、士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构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这种独特的礼制文化( )
A.对君主的权力起制约作用
B.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
C.标志着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和强化
8.(2023·安徽期末)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 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
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
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
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充
D.开疆拓土已成为国人共识
9.(2023·浙江期中)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
C.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封闭性
10.(2023·湖北期中)有学者指出,周灭商后,有许多不同的族群跟随西周贵族前往东方建立了陈、宋、杞等非姬姓的诸侯国;这些族群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封国内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
B.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
C.巩固了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
D.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的兴起
11.(2021·全国高考)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12.(2022·全国乙卷)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
——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2019年7月7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在尧、舜时期,还保存有类似部落联盟议事会的形式,共同讨论生产、战争和继承人等重大问题。开始,议事会的首领往往由两个具有平等权力的人担任。传说最初是尧与他的哥哥挚为首领;挚死后,大家推举舜与尧共同执掌;尧死后,由禹与舜共同执掌;舜死后,由伯益与禹共同执掌等。
——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材料二 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这个“德”包括君臣的品德和安民思想在内,含有氏族社会的传统。……夏王朝与尧、舜时代一样,有浓厚的敬天思想,包括敬神和敬祖在内。这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只是更具政治色彩,把政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自己执行的统治权力,是实施上天和神灵的意志。
——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皇五帝”时期的政治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王朝统治的特点,指出其成因。
第一单元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期中)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A )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
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四川地区已出现农牧分工,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无当时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商品交换,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甘肃秦安)中华大地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区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D )
A.混合性 B.独特性
C.单一性 D.多元性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多个地方,发祥地众多,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D项正确;混合性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独特性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单一性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四川邻水)陶寺遗址,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它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中的各类器具在大中型墓,尤其在大型墓中成套出现,如漆木器与陶器或互为配套,并在墓中有大致固定的位置。随墓主身份不同,器物的使用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这表明( D )
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
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
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
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中墓主身份不同可使用不同层次的器物,说明阶级分化比较明显,等级分化较为严重,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的大型墓出土了成套的漆木器和陶器,无法体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完全分离,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中墓主身份不同可使用不同层次的器物,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但“严密的礼乐体制”表述夸张,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虽然绝对年代与夏朝时间上略有重合,但没有确切史料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广西梧州)长江下游发掘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心是宫殿区,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外围郊区达到100平方公里,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据此可推知( B )
A.良渚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
B.良渚已经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C.良渚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D.良渚的农业和手工业很发达
[解析] 根据材料“中心是宫殿区”“向外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大型水利系统”可分析出此时已经出现早期的国家,良渚已经初步具备国家形态,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水利系统和城市规划,看不出功能完备,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呈现农业和手工业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福建漳州)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D )
A.龙山文化时代已有分封制
B.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悠久
C.中华文明起源于龙山文化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解析] 据材料“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可知,龙山文化已经出现了宫殿、礼器,具备了早期国家的部分特征,D项正确;商周时期才出现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有天文建筑,无法说明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龙山文化的特征,无法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此,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江西临川)据记载,夏朝设立分掌不同事务的管理机构,中央官吏有六卿等,地方官吏有“牧正”“九州之伯”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夏台”。上述材料表明夏朝( A )
A.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B.已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
C.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
D.已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 材料“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禹刑》”“夏禅台”说明 当时已经有了法律和监狱,这表明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在秦朝,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7.(2023·湖北期中)西周时期的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诸侯、大夫、士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构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这种独特的礼制文化( B )
A.对君主的权力起制约作用
B.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
C.标志着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和强化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对所有礼仪活动进行统一,形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统一国家思想观念,促进民族融合,即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说法错误,排除;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制度并没有解体,礼制文化正是其体现,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安徽期末)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 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B )
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
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
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充
D.开疆拓土已成为国人共识
[解析] 从商朝到战国,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后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B项正确;时局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当时人口并不会剧增,排除C项;成为国人共识,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浙江期中)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C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
C.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封闭性
[解析] 根据材料“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以看出多地在相近的时间里都有文化遗迹,说明中华文明发源地不在一处,而是具有多源性的特点,由材料“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可知又具有共性,C项正确;从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不同文化遗址情况,未提及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继承性的特点,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封闭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湖北期中)有学者指出,周灭商后,有许多不同的族群跟随西周贵族前往东方建立了陈、宋、杞等非姬姓的诸侯国;这些族群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封国内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据此可知,分封制( A )
A.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
B.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
C.巩固了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
D.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的兴起
[解析] 材料表明西周分封了大量的异姓诸侯国,他们接受西周的统治,同时保留对自己祖先的祭祀,这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A项正确;异姓诸侯国保留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不能表明分封制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的侧重点在于异姓封国传承自己的文化,排除C项;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要早于西周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1·全国高考)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D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2·全国乙卷)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C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排除A项;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排除B项;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范围大概是14余平方公里,根据遗迹功能和类型,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址”,包括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第二类是“外围水利系统”,包括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第三类是分等级墓地,包括最高等级“反山”“瑶山”两处墓地、代表第二等级的“姜家山”墓地、代表第三等级的“文家山”墓地和位于外郭代表最低等级的“卞家山”墓地。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最早出现了“瑶山”墓地这样的最高等级的祭坛墓地。这个相对独立、人工营造的台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在祭坛上一共发现了12座大型墓葬。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
——秦岭《良渚的故事》,《光明日报》2019年7月7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
[答案] (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地)起源;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2)价值:良渚遗址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遗址的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体现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良渚遗址有雄伟的宫殿、王陵和金字塔高台,层级分明的等级墓地,代表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和祭坛);遗址有庞大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文明,是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实证。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黄河中游”“长江下游”等可分析出分布广泛;根据材料“黄河”“长江”可分析出多元(地)起源;根据“新石器时代”可分析出源远流长;根据材料“彩陶盆”“玉龙”可分析出各具特色。
(2)价值:根据材料“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掌握识玉、用玉技术的古代先民开始大量迁徙到良渚”可分析出良渚遗址出现在距今5300年前后,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根据材料“中心的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古水系”可分析出遗址的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体现出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良渚遗址有雄伟的宫殿、王陵和金字塔高台,层级分明的等级墓地,代表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和祭坛);根据材料“在庞大的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可分析出遗址有庞大的水利系统,发达的稻作文明,是中华早期农耕文明的实证。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在尧、舜时期,还保存有类似部落联盟议事会的形式,共同讨论生产、战争和继承人等重大问题。开始,议事会的首领往往由两个具有平等权力的人担任。传说最初是尧与他的哥哥挚为首领;挚死后,大家推举舜与尧共同执掌;尧死后,由禹与舜共同执掌;舜死后,由伯益与禹共同执掌等。
——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材料二 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这个“德”包括君臣的品德和安民思想在内,含有氏族社会的传统。……夏王朝与尧、舜时代一样,有浓厚的敬天思想,包括敬神和敬祖在内。这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只是更具政治色彩,把政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自己执行的统治权力,是实施上天和神灵的意志。
——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皇五帝”时期的政治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王朝统治的特点,指出其成因。
[答案] (1)政治概况:①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共议部落或部落联盟重大问题;②议事会首领推举产生,由两个具有平等权力的人担任。
(2)特点:①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②具有原始氏族社会的传统;③政权与天命相结合。
成因:①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②历史发展的延续性;③社会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变革。
[解析] (1)政治概况:根据材料一“在尧、舜时期,还保存有类似部落联盟议事会的形式,共同讨论生产、战争和继承人等重大问题”可归纳出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共议部落或部落联盟重大问题;根据材料“议事会的首领往往由两个具有平等权力的人担任”“大家推举舜与尧共同执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议事会首领推举产生,由两个具有平等权力的人担任。
(2)特点:根据材料二“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可归纳出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这个‘德’包括君臣的品德和安民思想在内,含有氏族社会的传统”可归纳出具有原始氏族社会的传统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只是更具政治色彩,把政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可归纳出政权与天命相结合的特点。
成因: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夏王朝统治的特点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由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决定夏朝统治必然会延续“三皇五帝”时代的一些特色;夏王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注重血缘,为了彰显其王位传承的合法性,必然将政治与“天命”相结合。(共51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
2.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史料实证,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含义:指以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_______人。
(3)特点:从事_______和采集,过着_______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_______。
打制
北京
渔猎
群居
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含义:指距今约1万年进入的以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点
①已经大量使用_______,开始从事___________,饲养_______,生活逐渐稳定。
②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基础。
磨制
陶器
原始农业
家畜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3)主要遗存及其特征
时间 文化遗存 分布位置 特征
距今约 7000—5000 年前 _______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典型器物是__________,以_____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_________ 文化 长江下游 居民种植_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___技术
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代表器物是_______,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都出土了精美的_______,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仰韶
彩绘陶器

河姆渡
水稻
养蚕缫丝
黑陶
玉器
3.中国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
(1)阶段演变:原始社会的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
①时间:_________时代晚期出现。
②特点:_________低下,氏族成员共同_______,成果_______。
(3)父系氏族社会
①时间:_________时代晚期出现。
②特点:社会__________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___________出现;_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_______阶层出现;人类即将迈入___________的门槛。
旧石器
生产力
劳动
共享
新石器
贫富分化
部落联盟
私有制
权贵
阶级社会
【拓展】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
中国的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标准大体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社会组织形态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大阶段。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
(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_____________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2)五帝中的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通过“_________”继承王位。
(3)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______的初始形态。
黄帝和炎帝
禅让制
国家
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
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是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
2.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________年,禹建立。
(2)地位:我国最早的_________国家。
(3)政治特征
①_______制代替了_______制;_______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夏朝社会仍然是___________;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_______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4)夏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_________遗址。
(5)灭亡:约公元前________年,被商汤所灭。
2070
奴隶制
世袭
禅让
夏王
聚族而居
直接
二里头
1600
王位世袭制:夏朝确立,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_____________年。商朝前期都城多次迁移,后定于殷,故称殷朝。
(2)建立者:_____。
前1600

(3)特征
①文化: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_____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经济:殷墟遗址出土了许多_________,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③政治:商朝国家机构完善。_______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_____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的管理实行___________,_______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_______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占卜记录
青铜器
商王

内外服制
内服
外服
(4)商朝势力范围:东到_______,西及_______,南跨_______,北至_______。
(5)灭亡:公元_____________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大海
陇山
江汉
燕山
前1046
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提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没有能力对大部分地区实行直接统治;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2.西周
(1)建立时间:公元_____________年。
(2)建立者:_________。
(3)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4)政治制度:西周实行_________与宗法制。
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作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解决了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前1046
周武王
分封制
统治阶级内部
权力
(5)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___________”;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__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3.商周的社会经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_________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农具极少。
(2)手工业:____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国人暴动
犬戎
井田制
青铜
青铜铸造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
史料探究 释疑难
主题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了距今10 000年前后栽培的粟和黍。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岩也出土了距今10 000年左右栽培的稻。这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力提高,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距今约5300年前的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了祭坛、积石壕、神庙、玉器等;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都发现了大型都邑、宫殿和权贵阶层的大墓,这表明当时社会分层和分化加剧。约4000年前,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由古国
文明向王国文明过渡。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等区域由于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环境变化,农业遭受严重打击,文化和社会转向衰落,本区域的文明进程出现挫折,转而纳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约3000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加强了对王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统治得以巩固。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奠基》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社会时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提示:原始社会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原始文明满天星斗,多姿多彩;多元一体,相互交流;以农为本;祖先崇拜。
【拓展】正确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1.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①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中期,六大文明区系并行。
②中原核心——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取代。
2.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存)。
(3)五千多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主题二 遗存考古凸显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二 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
——《中国古代史》吕克勤主编
探究2:根据史料二,说明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的史料价值。
提示:随葬品多少与种类的差异表明,大汶口文化已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也可能产生了阶级压迫现象。
【拓展】遗存分类
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穴及人类活动遗留下的痕迹等;遗物指遗留下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物及装饰品等。
主题三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史料三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史料四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探究3:根据史料三,概述夏代中国经济的历史信息。
提示:奴隶制经济繁荣,农业是当时主要生产部门,工具主要是木、石、骨等质地,粟、黍是主要农作物,家畜饲养业发展,六畜俱全。
探究4:根据史料四,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提示: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拓展】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血缘亲属关系尚未被地域关系所取代,最高统治集团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酋邦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工具仍是以木石工具为主;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
(3)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课程延伸 提素养
商周社会思想的演变
1.殷商的神本文化
在人类文化的初始阶段,人既没有“天”的意识,也没有“人”的意识,他们尚未把自己同自然界分开,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他们的心目中,自身与外界是一个整体的混沌世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代人祭、人殉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在一方面说明,当时的生产力还十分的低下,人们还没有剩余产品来养活战俘。另一方面更说明,我们的先民还远远没有意识到“人”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动物。他们可以按图腾信仰把非人类的异物视为自己的同类,又可以按部落的界限把本为同类的其他人视为异物,任意地处置。商王对每天发生以及要去处理的大小事件都要征问上天和祖先神的意见、看法。也就是说,诸事要先询问上天、先公先王及自然神的意志,然后才决定何去何从。因此,《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2.周初的敬德保民
公元前1046年,“小邦周”终于战胜并取代“大邑商”,建立起了周王朝。周人眼见受商人顶礼膜拜的上天及各色各样的神,并没有保住商的统治,相反,倒是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的不善,尤其是对民情的漠视,导致了商王朝的土崩瓦解。严酷的现实使周朝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绝对相信上天的庇护是行不通的,要保住自己新获得的对于天下万邦的统治,仅仅依靠自己对鬼神的贿赂及匍匐跪拜的虔诚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敬德保民”,从重神事转而重人事。殷商的“神本”文化渐被西周的“人本”文化所替代。正如《礼记·表记》所云:“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3.西周的礼乐文化
“敬德爱民”下“德”与“德治”的具体要求,实质上是要求各级贵族自觉的以符合统治者根本利益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此类道德行为规范若加以制度化,便是所谓“礼制”了。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用以维持社会与人伦秩序。而乐则是通过对人的道德、精神、情感的熏陶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3·广东深圳)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南北方石器有明显差别,至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的差异缩小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文化圈内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  )
A.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对外扩张的趋势
C.多元发展的历史 D.整齐划一的格局
C
[解析] 根据材料“南北方文化的差异缩小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文化圈内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域性特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有地域性特点,未涉及对外扩张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多元性,不是整齐划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江苏盐城)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这反映这一时期(  )
A.处于仰韶文化时期
B.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解析] 根据题干,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址、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这些都符合早期文明进入国家阶段的初始形态的特点,D项正确;陶寺遗址处于龙山文化时期,排除A项;陶寺遗址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B项;题干只涉及陶寺遗址的文化特点,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天津期末)重庆巫山大溪文化早期受到了来自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晚期向北、向东发展,不仅分布范围扩大,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与相邻的原始文化汇合,形成一些新的文化类型(如表)。大溪文化的发展演变表明(  )
A.中国原始文明领先世界
B.石器时代各原始文化间交流频繁
C.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D.黄河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
区域类型 川东鄂西 洞庭湖流域 汉水下游 汉水中游 鄂东
早期 关庙山 丁家岗 油子岭 —— ——
晚期 大溪 划城岗 谭家岭 曹家楼 螺蛳山
C
[解析] 由材料“晚期向北、向东发展,不仅分布范围扩大,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与相邻的原始文化汇合,形成一些新的文化类型”可知,重庆巫山大溪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其分布不断扩大,并与相邻的原始文化汇合,说明早期文化的交流交融促使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正逐步形成,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世界文化,体现不出中国原始文明领先世界,排除A项;石器时代各原始文化间交流频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黄河,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上海金山)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说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证明了神农氏的真实存在
B.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数千年前的华夏先祖炎帝,已掌握了原始农业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农业生产工具,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D项正确;炎帝是史前传说的英雄,至今无法证明其是真实的存在,排除A项;传说是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的,排除B项;传说并非单纯的想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湖北期中)考古学家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原始瓷片进行科学分析,发现烧制这些原始瓷器的原料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来自南方,特别是浙江德清的东苕溪和福建泉州的苦寒坑等古窑址。这表明当时(  )
A.东南地区制瓷业已形成规模化
B.北方对原始瓷的需求量不断上升
C.南北方之间可能存在陶瓷贸易
D.二里头文化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C
[解析] 根据材料“发现烧制这些原始瓷器的原料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来自南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来自南方的瓷器原料,反映了当时南北方之间可能存在陶瓷贸易,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对原始瓷器的需求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二里头文化的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广东深圳)有学者认为,西周赋予了天下之国的民族性,使天下之国成为一种超越城邑之国的华夏国家形态。这一转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世袭制的确立 B.分封制的推行
C.宗法制的完善 D.礼乐制的崩溃
[解析] 根据材料“使天下之国成为一种超越城邑之国的华夏国家形态”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推行的结果,B项正确;世袭制贵族政治,和华夏国家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利,和华夏国家无关,排除C项;礼乐制崩溃说明等级制度受到冲击,和华夏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