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标要求 知道汉武帝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史实。
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的内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讲述的是汉武帝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这也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加强巩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本课主要包括两部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和影响。其中,措施中主要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统——推恩令,思想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的大一统——统一铸币、盐铁官营、专卖 军事上的大一统-北击匈奴。
教学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实施的原因、新儒学的实质“推恩令”妙在何处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汉武帝面临的难题,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背景,概括出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通过分析材料,概括这些措施的影响,培养概括能力和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汉朝疆域图与秦疆域图的对比,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局面,认识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导入新课 出示古诗词《沁园春.雪》: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首词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汉武帝与秦始皇合称为秦皇汉武,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的典范,汉武帝究竟用什么功绩使他能够彪炳史册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呀,进入咱们的微课《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阅读《沁园春.雪》 设置问题情境,顺利导入新课
活动一:通过教师讲解,理解“大一统” 一、解释“大一统”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在这里我们注意一下“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统一要广的多,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而大统一呢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二、介绍汉武帝汉武帝,名刘彻,汉景帝之子。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年仅16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这位少年天子很快发现,要治理好这个国家太难了。在他面前急需解决的就有4道难题 了解大一统的含义。注意区分“大统一”与“大一统”的区别 理解题目 “大一统”
活动二:解决汉武帝难题一——王国问题 一、推恩令的实施1.材料一图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材料二: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介绍王国问题的由来汉高祖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自己的一些子侄分封到一些地方为诸侯。王文帝时,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甚至“出入拟于天子”“不听天子诏”。汉景帝时,王国问题严重到所有诸侯王的地盘加起来,竟相当于西汉统治地区的一半。诸侯王拥有重兵,在管辖的地盘内自行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与朝廷分庭抗礼,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朝廷的权力。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建议,开始剥夺诸侯王的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结果吴楚等7个诸侯王起兵造反,引发了七国之乱,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吴王刘濞兵败被杀,七国之乱才最终被平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中央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诸侯王们仍然是一颗定时炸弹,那年轻的汉武帝又会采取怎样的办法来解决王国问题呢?(推恩令)3.推恩令(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8页来找出推恩令的提出者及其主要内容(2)提问:阅读《“推恩令”示意图》,思考推恩令跟汉景帝时削藩的相比,它妙在何处? 指导学生看示意图,指出:推恩令下,侯国越来越多,王国封地呢越来越小,而且侯国不再属王国管辖,而是归朝廷控制的郡来管理,这就对中央构不成威胁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汉景帝的削藩,是硬攻;而汉武帝的推恩令是智取。汉武帝没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国问题,而且得到封地的子弟不仅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恩戴德,这是他的妙处所在。 4.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出示材料:汉初,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他们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七年级上册课本引导学生得出汉武帝解决豪强地主问题的措施——刺史制度,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5.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那么,“推恩令”和“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西汉初年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土地超过了中央政权,这就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跟随老师的时间轴,了解王国问题的由来阅读课本58页来找出推恩令的提出者及其主要内容分析“推恩令”示意图,思考“推恩令”跟汉景帝时削藩的相比,它妙在何处?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地方存在问题,主动引出刺史制度。通过阅读课文和教师讲授,了解刺史制度的内容,理解刺史制度实施的意义 点出王国问题的严重性引出“推恩令”实施的背景能说出推恩令的提出者、主要内容,理解推恩令的作用完成学习目标1了解刺史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刺史制度的作用。完成学习目标1
活动三:解决汉武帝难题二——思想统一问题 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材料一:西汉初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了很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七年级上册课本提问: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2. 复习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指出:到了汉初,除墨家没有明显发展外,其他各家都形成了相对的势力。而道家无为而治,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剩下的法家:法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儒家的仁、礼,明确尊卑等级等内容如果结合起来,那对加强皇权就作用非凡了,而董仲舒呢就适应了这种要求,提出新儒学。他说:“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国家应大力倡导儒家的忠君守礼的思想,禁止其他学说。 ” ——董仲舒《春秋繁露》实际上呢,就是把儒、法、阴阳家等思想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新儒学。我们应该看到,此时的新儒学,已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学了。后来汉朝有一位皇帝汉宣帝就说的很明白“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霸道就指的是法家思想,王道就指的是儒家思想。外儒内法才是新儒学的本质。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需要,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这样,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3. 为推行儒学,汉武帝在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在汉武帝的推动下,郡国学也纷纷讲授儒家经典,大量的儒生,随之进入各级政权机构。所以儒学从此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根据图片《坑儒谷》,《讲经图》,来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的目的。总结: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焚书坑儒,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诸子百家思想的活跃,不利于加强统治复习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思考:哪一种思想能适应政治上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阅读材料,理解新儒学的本质,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的原因。阅读课本,了解汉武帝推广儒学的手段思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的目的。 引出思想统一问题理解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的原因。理解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的手段理解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实质
活动四解决汉武帝难题三——经济问题 1.展示材料一: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部编版七上教科书》2.教师提问:阅读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提示:(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3.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概括私铸钱币、盐铁私营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材料二:西汉初年,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造成币制紊(wěn )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材料三:汉初盐铁采取放任政策,当时所谓富商大贾,很多都是靠冶铁煮盐致富的,而盐铁之利在诸侯王国,更容易引起政治上的危机。譬如吴王招徕流民,煮海为盐竟至叛乱(七国之乱)——<<浅谈汉武帝的盐铁专卖制度>>材料四、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部编版七上教科书》总结:引发币制紊乱,物价越来越贵,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盐铁私营,利在诸侯,为诸侯王抗衡中央提供了经济基础,而且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影响了社会稳定。4.教师讲述: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提示:(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思考:材料反映出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2.思考:阅读材料,概括私铸钱币、盐铁私营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3.带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归纳相关内容。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引出汉武帝统一铸币、盐铁官营的背景概括出汉武帝统一铸币、盐铁官营等措施
活动五解决汉武帝难题三——边境问题 1.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材料:秦汉之际,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建国之初,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于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部编版七上课本》2. 说出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匈奴问题的?结果如何?3.教师讲述: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展示汉朝疆域图并与秦对比) 概括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说出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的措施 概括出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措施
活动六小结 跟随教师梳理本课要点知识 再次梳理本要点知识
达标检测 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东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汉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C.开通大运河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4.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半两钱 B.五铢钱 C.铲币 D.刀币5. 完成表格经济方面思想方面军事方面政治方面秦始皇汉武帝答案:1. C 2.B 3.D 4.B 5.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汉武帝: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北击匈奴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板书设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