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学习比喻论证法,体会其论证效果。
3.鉴赏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4.学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方法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下面几种关于课文段落的划分方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
(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破“送去主义”
第二部分(第5~10段):立“拿来主义”
(2)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第6~9段):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10段):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
(3)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我认为 (只填序号)最恰当,理由: ? ?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孱头( ) 孱弱( ) 自诩( ) 脑髓( )
譬如( ) 蹩进( ) 国粹( ) 给与( )
宅子( ) 冠冕( ) 残羹( ) 冷炙( )
2.解释下列词语。
(1)冠冕:
(2)残羹冷炙:
(3)礼尚往来:
3.填空。
因为曾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 ”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 ”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 之情,也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显示了作为民主战士、文化旗手的鲁迅先生的不屈精神。这就是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得名的缘由。?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是前一部分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2.“送去”“抛给”“抛来”分别是什么意思?“抛给”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3.文章把文化遗产比喻成“大宅子”,那么前三种人和“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方法及其实质,分别是怎样的?请填表。
孱头
昏蛋
废物
“拿来主义”者
4.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谈谈你对“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xǔ) 脑髓(suǐ) 勃然(bó)
B.孱头(chàn) 譬如(pì) 冠冕(guān)
C.徘徊(huí) 国粹(cuì) 摩登(mó)
D.吝啬(sè) 蹩进(bié) 给与(gěi)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婿 展览 传道 残羹冷灸 B.勇猛 奖赏 养料 礼上往来
C.污染 鼓吹 烟具 故弄玄虚 D.辩别 仪节 毛厕 磕头贺喜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C.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碜可怜)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D.自从给枪炮打破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鲜明和反衬强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论证,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背地表现了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7.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 D.比喻论证
8.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的表现。
9.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①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②“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③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④“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⑤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做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⑥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0.第①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指的是( )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毒品。
11.第②段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12.用一句话归纳第②段的段意。
13.第③段“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14.根据第④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四、精彩语言运用
15.下列句子正确的顺序排列应是 (只填写序号)。?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6.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 ,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 。?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这三种意见从思路上看都符合逻辑,言之成理即可。但第三种分法比较易于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自练自测
1.càn chán xǔ suǐ pì bié cuì jǐ zhái guān gēng zhì
2.(1)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很体面,有气派。
(2)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3)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3.租界 租界 愤慨憎恨
【合作探究】
1.(1)使论述有历史深度,在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有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2.“送去”是主动送去,媚外求荣,自欺欺人。“送来”是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其害。“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是有意的,带恶意的输出。“送来”是特意的,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
3.
孱头
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懦弱无能、拒绝继承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保清白
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
羡慕,接受,欣然入室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拿来主义”者
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继承
4.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一小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表达效果:课文用“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语言生动,妙语横生,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增强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5.明确了“拿来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揭示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显示了鲁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课堂练习】
1.A 解析:B项,“孱”应读“càn”;C项,“徊”应读“huái”;D项,“给”应读“jǐ”。
2.C 解析:A项,“灸”应为“炙”;B项,“上”应为“尚”;D项,“辩”应为“辨”。
3.A 解析:B项,“几百年之后呢”是问句,后面用问号;C项,“拿来主义”是需要强调的专有名词,需要加引号;D项,用了“或”不能再用顿号,两个顿号应该换为逗号。
4.C 解析:表达了鲁迅对这种借展览之名而盗卖文物的憎恨。
5.D 解析:D项运用了词的比喻义,而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6.B 解析:“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害又有益的部分。
7.D
8.第一种人:“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第二种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第三种人:“接受一切”“欣欣然大吸剩下的鸦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9.“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以科学分析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0.C
11.A 解析:前一个是专指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特定称谓,所以要用引号;后一个是泛指,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不用。
12.“送来”的祸害之烈。
13.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送来”各种东西。
14.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根据需要,有辨别有选择地自己来拿,是为拿来主义。
15.①③②⑤④ 解析:按怎样对待,怎样区别处理,有何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处理,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的顺序排列。
16.示例: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第三单元
8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的写作方式。
2.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划分层次。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堂皇( )( ) 吝啬( )( ) 玄虚( ) 蹩进( )
残羮冷炙( )( ) 脑髓( ) 孱头( ) 自诩( )
掘起( ) 磕头( ) 徘徊( )( ) 譬如( )
2.根据注音填写恰当的汉字
合作探究
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2.“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怎么理解“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作者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4.“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理有什么作用?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孱头(càn) 国粹(cuì) 残羹冷炙(zhì) 冠冕堂皇(miǎn)
B.脑髓(suǐ) 给与(yù) 暴殄天物(tiǎn) 暴戾恣睢(suī)
C.自诩(xǔ) 玄虚(xián) 面面相觑(qù) 揠苗助长(yà)
D.吝啬(sè) 蹩进(piē) 高屋建瓴(líng) 分道扬镳(bi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展览 一副画 礼尚往来 象征主义
B.给与 胭脂膏 栩栩如生 残羹冷炙
C.脑髓 弄玄虚 欢心鼓舞 咀嚼鉴赏
D.磨登 悭吝鬼 冠冕堂皇 勃然大怒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烟枪和烟灯, 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C.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关系融洽,很受邻居们喜爱。
B.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D.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5.对下列比喻,分析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②“废物”喻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③“大宅子”喻文化遗产。
④“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⑤“昏蛋”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倾幼稚病患者。
⑥“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A.①④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③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④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7.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8.(1)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2)从上面文字来看,作者认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9.第③段中,“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说“面子”
鲁 迅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字,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这一条“丢脸”律,是也适用于上等人的。这样看来,“丢脸”的机会,似乎上等人比较的多,但也不一定,例如车夫偷一个钱袋,被人发见,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况且还有“出洋考察”,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木业大包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
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人应该“不要脸”。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非孝”,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主张男女平等,就有人会说你在提倡乱交——这声明是万不可少的。
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吗?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①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吗?
在上海,“吃外国火腿”②虽然还不是“有面子”,却也不算怎么“丢脸”了,然而比起被一个本国的下等人所踢来,又仿佛近于“有面子”。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③,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④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选自《鲁迅全集》第6卷)
【注释】①扳谈:勉强搭讪。②吃外国火腿:旧时上海俗语,意指被外国人所踢。③圆机活法:随机应变的方法。圆机,语见《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据唐代成玄英注:“圆机,犹环中也;执环中之道,以应是非。”④长谷川如是闲(1875—1969):日本评论家。不饮盗泉,原是中国的故事,古书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10.“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在这一句话中,“他们”指谁?“专将‘面子’给我们”是什么意思?“因此”,指的是因为什么?
11.作者以“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这一句来引起下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人在“面子”问题上的“糊涂”?写这些“糊涂”的用意是什么?
12.文章以揭示“‘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来结束全文,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3.有人认为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七十多年了,可他的文章读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性,有助于我们了解今天的社会。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精彩语言运用
14.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自练自测
1.guān miǎn lìn sè xuán bié gēng zhì suǐ càn xǔ jué kē pái huái pì
2.炙 灸 蹩 瘪 粹 碎 萃 悴 猝 辑 缉 揖 诩 栩栩
【合作探究】
1.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运用脑髓”指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4.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课堂练习】
1.A 解析:B项,“与”应读“yǔ”;C项,“玄”应读“xuán”;D项,“蹩”应读“bié”。
2.B 解析:A项,“副”应为“幅”;C项,“心”应为“欣”;D项,“磨”应为“摩”。
3.B
4.D 解析:D项,登高自卑:登高山要从底下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此处为望文生义。A项,让枣推梨:比喻兄弟互相友爱。B项,焚膏继晷: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C项,患得患失: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5.C 解析:①“鸦片”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用又有害的东西;④“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所以有①④的项应排除。
6.B 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将“管理岗位”改为“管理职务”。C项,表意不明,“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没有指明是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掉“随着”。
7.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8.(1)实行拿来主义对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9.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要敢于吸收,只是不去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
10.“他们”指“外国人”;“想专将‘面子’给我们”,是说(外国人)想要让“面子”问题为中国人所独有;“因此”一句则是说,因为外国人认为“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前清时候总理衙门让洋人走边门的传闻,也表明中国人很会为自己找面子。
11.糊涂之一是说不同的人对“面子”有不同的理解,而哪些人更容易“丢脸”,或什么叫“丢脸”也往往说法不一;糊涂之二是说有人为了“有面子”可以完全不顾自己成了怎样的人,这很让人费解;糊涂之三是说有些人的“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让人“很难分辨”,而这样的人一多,则更会把“丢脸”当成“有面子”。作者写这些“糊涂”的目的是揭示国人的缺陷,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12.“今之君子”是与“古之君子”相对的,从古之“君子”对“盗泉”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圆机活法”更为“今之君子”所擅用。以此收束全文,表明作者讽刺的对象主要在于当时的“上等人”,指出他们往往在“要面子”与“不要脸”之间“随机应变”,获取好处。
13.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4.答案示例: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水能保护地球生态;手掌托着水滴,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掌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成河。
课件12张PPT。8 拿来主义读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自诩(xǔ) 孱头(càn) 吝啬(sè)
剔除(tī) 脑髓(suǐ) 犀利(xī)
蹩进(bié) 残羹冷炙(ɡēnɡ zhì) 给与(jǐ)
糟粕(pò) 玄虚(xuán) 冠冕( ɡuān miǎn)从课文注释上找出易考的词语并解释。
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大度:大方,气量宽宏。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除了写“拿来主义”之外,还特别提到和它相反的一种“主义”,请找出来,并说明对这两种“主义”鲁迅先生是怎么解释的。
明确:送去主义:“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从“什么都”里可以读出:送去主义者倾尽所有,表面上显得很大度,其实正暴露了他们贫弱匮乏的现状、妄自尊大的阿Q精神和献媚逢迎的奴才相。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分别表达了对拿来主义者的三个要求:要思考,会辨别,能主动。品味语言
示例: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发扬国光”,用反语讽刺卖国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2)“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
加点词应读出嘲讽的意味。“不想讨论”说明“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其实是值得“讨论”一番的,鲁迅借此表达自己对“以催进‘象征主义’”而送梅博士出国的做法的不以为然,巧妙揭示了送去主义的真面目。如果将第8段内容改写为“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拿来’!害怕继承、拒绝借鉴是逃避主义,盲目排斥、全盘否定是虚无主义,完全接受、全盘西化是投降主义,这些态度都是错误的”,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请根据这一问题写一篇短文,恰当地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认识。
点拨: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应先“拿来”,然后“挑选”“辨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课件12张PPT。8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当时在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当时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本文为什么不直接从“拿来主义”写起?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选择自己最欣赏的句段品读、鉴赏;交流品读体验。
作者为何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而不是用一些古董或珠宝来比喻?
“大宅子”是一个整体,里面有许多东西如“鱼翅”“鸦片”等,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具体形象,从而用简省的笔墨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复杂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如,形象易懂。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使用了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犀利幽默的语言。
1.用词灵活,亦庄亦谐,幽默而极具嘲讽意味:将熟知的俗语、成语加字减字(碰了一串钉子,堂皇);贬词褒用(吝啬),褒词贬用(丰富、大度);语义、风格不一的词前后搭配(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如:“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2.描写形象而极具嘲讽意味。
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点进步了” 都是反语,将“活人”与“古董”并举,又称之为“进步”,具有很强的讽刺性。有人说,从文化交流、中外文明对话的角度看,文章有关梅兰芳到苏联以及法国香粉、美国电影等的论述是错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探讨:结合背景分析鲁迅狠批“国粹”的真正目的是打击反动的复古势力,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对法国香粉、美国电影的论述意在突出对于外来文化应主动去拿而非被动地全盘接受。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辨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谈谈本文所阐述的“拿来主义”的思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