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学习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正确认识父爱与母爱,对“爱”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 的角度阐述了 与 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 ,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归根结蒂( ) 罪孽( ) 渊源( ) 履行( )
秩序( ) 休戚相关( ) 一刹那( ) 咄咄逼人(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节外生枝:
(2)归根结蒂:
(3)咄咄逼人:
3.名句积累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 ”,而成熟的爱是:“ 。”?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父爱的原则是:“ 。”?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分析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其本质区别。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诞生(dàn) 刹那(shà) 撕碎(sī) 缺陷(xiàn)
B.凝聚(níng) 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行(lǚ)
C.求援(yuán) 专横(hèng) 辜负(gū) 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得(yíng) 渊源(yuān) 秩序(zh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5.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从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的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8.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9.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说明。
10.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11.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
四、精彩语言运用
12.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 600份。③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布了“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④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序 号
修 改
13.下面关于我国正在建造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是某所中学科技节期间一块展板上的内容。请筛选相关信息,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同学作介绍。要求:简明、生动、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名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选址特点:贵州黔南平塘县天然喀斯特洼坑;
构造特点:球冠状反射面由约1 800个六边形球面单元拼合而成;
建造特点:利用四面环山、中间凹陷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铺设超大口径的球冠状反射面;
用途:将我国空间测控范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探测宇宙中的遥远信号和物质,搜索地外文明和生物;
意义: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射电望远镜,未来20~30年处于世界一流地位。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儿童成长的过程 父母之爱 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 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
自练自测
1.dì niè yuān lǚ zhì qī chà duō
2.(1)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2)归结到根本上。
(3)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合作探究】
母爱的特点: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
父爱的特点: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课堂练习】
1.B 解析:A项,“刹”应读“chà”;C项,“蘖”应为“孽”;D项,“嬴”应为“赢”。
2.A 解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此处应用“休戚相关”。“休戚相关”的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C 解析: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呼应;B项,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项,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的高度”,使之充当前面“达到”的宾语。
4.C 解析: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5.C 解析:“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两项都说得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6.D 解析: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7.B 解析:文中第1、2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八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8.母亲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
9.对比论证。将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10.“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一切,许多母亲只给人一种做到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11.在孩子身上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关怀和爱,关心孩子的成长;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在分离后还能够继续爱孩子。
12.
序 号
修 改
①
在“由”前加“是”
③
后一组引号改为书名号
⑤
删去“以上”
⑥
“减少”改为“下降”
13.答案示例:同学们,展板上介绍的巨型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有500米,像一只巨碗,安放在天然喀斯特洼坑中。它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能为我们探测遥远的天外之谜。
第三单元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学习目标
1.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细读课文,筛选信息,完成下面的表格。
表1:人在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8岁以下(幼儿期)
8~10岁(童年期)
少年时期(成长期)
成熟时期(成熟期)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
表2: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积极面、消极面
类别
特点
积极面
消极面
母爱
父爱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一刹那( ) 给予( ) 罪孽( ) 咄咄逼人( )
渊源( ) 履行( ) 归根结蒂( ) 秩序( )
惶恐( ) 休戚相关( ) 专横(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1)节外生枝:
(2)归根结蒂:
(3)咄咄逼人:
合作探究
1.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映了这种状态?
2.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映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3.课文第六段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
4.“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恋(liàn) 孪生(ruán) 诞生(dàn) 涎(xián)皮
B.烫手(tàng) 熨帖(wèi) 乳汁(zhī) 家什(shi)
C.赢得(yíng) 羸弱(lěi) 依赖(lài) 水獭(là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仁慈 撕碎 凝聚 孤立无援 B.缺陷 遵徇 阻碍 简而言之
C.渊源 鉴于 惩罚 归根结蒂 D.寄托 阐明 相像 惶恐不安
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 的重要性。?
(2)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 和指引。?
(3)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 ,是不足为奇的。?
A.息息相关 权威 需求 B.休戚相关 权威 渴求
C.休戚与共 权力 渴求 D.休戚相关 权力 需求
4.下来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B.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C.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
D.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拉布拉多犬是一种温和、活泼的中大型犬,它嗅觉灵敏,没有攻击性而且智商较高,适合做猎犬、工作犬、导盲犬和缉毒犬。
B.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重要工作,就是给国外的众多汉语学习者提供更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搭建更广阔的汉语学习平台。
C.今年,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在广州市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中,由于从化、增城两市“撤县改区”,使广州市所辖面积达到7 400平方千米,超过了上海市。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6~8题。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6.文中说“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如何理解这句话?
7.文中说母爱“也根本无法赢得”,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8.文中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有泪水的牲口
耿 翔
①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井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②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③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来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④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来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由不会说话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⑤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⑥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⑦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⑧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甩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来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⑨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来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我也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来那么大的力气?
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腱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这头牛后来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我也在诗里写道:“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来。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
(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③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B.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C.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来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D.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10.“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11.文中第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精彩语言运用
1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介绍“饱和潜水”,不超过55字。
饱和潜水是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深海作业的尖端技术,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失事潜艇救援、海底施工作业、水下资源勘探、海洋科学考察等军事和民用领域。饱和潜水需要创造一种条件,使潜水员体内各组织的体液中所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的程度。潜水员可以在高压下停留几十天,待作业完成后,一次减压,返回正常生活。深海长时间作业需要建造一个生活舱,给舱里加压形成高压环境,潜水员在舱里呼吸的是氦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的深度和高压环境下,混合气体的配比和加压时间都不同。
14.在家电、家具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思方式,另选一种家电,写一段讽喻人类的文字。
示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人的摆布。
空调——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却只能改变一个狭小空间内的气候。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表1:人在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童年期)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时期(成熟期)
成熟的爱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表2: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积极面、消极面
类别
特点
积极面
消极面
母爱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爱是无条件的。是祝福、和平。
身体和心理上的爱和关怀,生活上的安全感。
最伟大的爱,最为渴求的。
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自信心。父爱是有条件的。
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否则会失去父爱。
自练自测
1.chà jǐ niè duō yuān lǚ dì zhì huáng qī hèng
2.(1)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2)归结到根本上。
(3)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合作探究】
1.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2.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3.运用比较的方式,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得。
4.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够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课堂练习】
1.D 解析:A项,“孪”应读“luán”;B项,“熨”应读“yù”;C项,“獭”应读“tǎ”。
2.B 解析:B项,“徇”应为“循”。
3.B 解析: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幼儿与母亲的关系不仅仅是密切,非用“休戚相关”不足以表示其重要。“权威”包含着权利与威势,适用于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渴求”比“需求”程度深,对照前文的“牢牢”,用程度较深的“渴求”为宜。
4.D 解析:D项中第一个逗号应该是顿号。
5.B 解析:A项,不合逻辑。“工作犬”包含了“猎犬”“导盲犬”和“缉毒犬”,不能并列。C项,语序不当。应把“虽然”放到“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前。D项,成分残缺。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由于”或“使”。
6.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努力即可得到。
7.母爱不需要努力便可得到,但一旦失去,便永远无法挽回了。
8.排比。突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及母爱的广博、无私。
9.AB 解析:A项,第③段没有运用“排比”,“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重要作用”错;B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错。
10.①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②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③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
11.①借诗句形象凝练地表现牲口在生活中的艰辛,抒发了对牲口顽强生长的赞美。②使文章内容深进一层,表明生命虽充满苦难,但也要顽强地生长。
12.示例:作者认为,农业并非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苦痛。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13.答案示例:饱和潜水:通过创设高压环境,使潜水员各组织的体液中溶解的气体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在深海中长时间作业的一种技术。
14.答案示例:台灯——总以为自己比别的灯更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它戴了一顶帽子。电脑——自以为无所不能,却只有在别人的敲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课件12张PPT。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陪你一起考作者简介
弗罗姆(1900—1980),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 区别。(母亲 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或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人在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变化特征表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你怎么看??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子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 感恩的心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写一篇读后感。课件10张PPT。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著名的德国(后来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遗忘的语言》《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等,内容广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艺术。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变化的?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在弗罗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吗?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能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快乐。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也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及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你能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有时候会咄咄逼人,过于严厉专横。 作者认为人的心灵世界发展完全的标志是什么?
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于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本文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解读。联系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谈谈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
不完全赞同。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在这些方面是赞同的。但以下观点不完全赞同: ①父爱和母爱是截然分开的。 ②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 同学们从父母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成分呢?请结合实际谈谈。
温和、细腻、仁爱、独立、自信、理智等。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进行了分析。作者在文中具体分析了父爱、母爱的本质,并告诉读者,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感受、体验外界及父母爱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孩子最终摆脱这两种爱,他将会在心中同时确立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形象,成为自己的父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健康、思想成熟的人。课文从理论高度对父亲、母亲、孩子三者之间的爱进行了清晰、深入的分析,对我们的生活、家庭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布置作业
以“懂得爱,学会爱”为话题,写一篇谈对“爱”的理解体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