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学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学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20: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新课引入
歌曲《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繁荣发展。然而,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为什么没有历史上出现过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呢?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思考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目标
1.过程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示意图
时间
地点
对战双方
成语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383年
淝水
东晋胜利
以少胜多
前秦(87万)东晋(8万)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
相关史事
前秦军队虽然有 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结合课本及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并说说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前秦:①骄傲轻敌;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③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①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②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民族交融不充分,前秦统一全国失败。
3.从前秦战败中看民族关系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仍面临什么问题?
北魏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旧俗,要治理好国家困难重重,改革迫在眉睫。
鲜卑族发祥地噶仙洞遗址
(2)北方内迁民族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知识拓展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2.内容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
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辞冠服。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官员在朝廷中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迁都洛阳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材料四: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材料五:
改鲜卑姓为汉姓
思考探究
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根据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1.表现
边境汉人放牧图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生产: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学习畜牧业。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2)生活: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3)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鲜卑人乐舞图——这是以汉族礼仪形式为基础的歌舞表演
(4)文化: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全部北朝史中凡关於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5)民族心理:“胡”“汉”观念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减少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影响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北魏统一北方
课堂小结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匈奴 C.氐族 D.羯族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A
D
课堂练习
4.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5.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C
D
D
7.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8.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结合我国4世纪末的一次改革加以说明。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明:作为统治北方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制度等向被统治的汉族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