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备课 第3课 哈姆莱特(课件+教案设计+素材)(共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备课 第3课 哈姆莱特(课件+教案设计+素材)(共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21 07:30:4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3 哈姆莱特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赏析人物语言,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的情感。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脚镣(  )   冥冥(  )   枭雄(  )   藩属(  )
国玺(  ) 嗣位(  ) 戕害(  ) 蟊贼(  )
昭告(  ) 宿怨(  ) 万恶不赦(  ) 繁文缛节(  )
阿谀献媚(  )
2.解释下列词语。
孟浪:
篡夺:
嗣位:
淆乱:
宿怨:
禀赋:
战栗:
觊觎:
繁文缛节:
拾人牙慧: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2.《哈姆莱特》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这一冲突的意义是什么?
3.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了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4.“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5.该剧中,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脚镣(liáo)   鲁莽(mǎnɡ)   冥冥(mínɡ)   诡计(ɡuǐ)
B.枭雄(niǎo) 藩属(fān) 棕榈(lǘ) 国玺(xǐ)
C.篡改(cuàn) 嗣位(sì) 戕害(qiānɡ) 蟊贼(máo)
D.淆乱(xiáo) 禀赋(bǐn) 辞藻(zǎo) 繁文缛节(r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睡眠 深谋密虑 鲁莽 冥冥之中
B.包裹 严历命令 序幕 字迹清楚
C.藩属 彼此沟通 忏悔 予先注定
D.印玺 阿腴献媚 嗣位 戕害天性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时间虽然很局促,可是我已经抓住眼前这一刻    。?
②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节撑着场面的家伙,正是    的世人所醉心的。?
③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    他们的疑惑。?
A.功夫 愚妄 解开           B.功夫 愚昧 解除
C.工夫 愚昧 解开 D.工夫 愚妄 解除
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
②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
③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莱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
④可是等一会儿他就会安静下来,正像母鸽孵育它那一双金羽的雏鸽的时候一样温和了。
A.①反问 ②借喻 ③设问 ④明喻 B.①设问 ②借喻 ③反问 ④暗喻
C.①反问 ②明喻 ③设问 ④暗喻 D.①设问 ②暗喻 ③反问 ④明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哈姆莱特 原谅我,雷欧提斯;我得罪了你,可是你是个堂堂男子,请你原谅我吧。这儿在场的众人都知道,你也一定听见人家说起,我是怎样被疯狂害苦了。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激起你的愤怒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么就不能算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莱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
雷欧提斯 按理讲,对这件事情,我的感情应该是激动我复仇的主要力量,现在我在感情上总算满意了;但是另外还有荣誉这一关,除非有什么为众人所敬仰的长者,告诉我可以跟你捐除宿怨,指出这样的事是有前例可援的,不至于损害我的名誉,那时我才可以跟你言归于好。目前我且先接受你友好的表示,并且保证决不会辜负你的盛情。
6.对上面两段对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在雷欧提斯面前哈姆莱特断然否认他的过失。
B.“难道哈姆莱特会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吗?哈姆莱特决不会做这种事。”这是哈姆莱特痛苦至极时候的一种内心表白,渴望得到雷欧提斯的原谅。
C.“除非有什么为众人所敬仰的长者,告诉我可以跟你捐除宿怨,指出这样的事是有前例可援的,不至于损害我的名誉,那时我才可以跟你言归于好。”这表现了雷欧提斯的固执与自私。
D.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对白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7.对两段对白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氏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运用长句,以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显得充沛,在这里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B.“目前我且先接受你友好的表示,并且保证决不会辜负你的盛情。”这句话为后文雷欧提斯的态度的转变张本。
C.雷欧提斯的对白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也正是在这种矛盾斗争中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这也是莎士比亚剧作的魅力所在。
D.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犹豫型性格的典型,但在上文的对白中却体现不出这一性格。
8.“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么就不能算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哈姆莱特自我内心的深度剖析,表现了他极度后悔之情。
B.这是哈姆莱特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辩解,以求得到雷欧提斯的原谅。
C.哈姆莱特先前确实神志不清,所以犯下了错误。
D.先前的过失确实不是哈姆莱特干的,是别人的有意栽赃。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戏曲舞台上众多的艺术形象都有自己的一副面孔,但舞台上的人物毕竟是有限的,把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表现出来,是艺术的首要任务。因而人物的类型化就表现出它的必要性。在戏曲舞台上,这种类型化主要是通过脸谱来体现的。文人有文人的特性,武者有武者的性格,但同时它又概括了众多的一类人。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它必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本原。
那么,这种类型化在戏曲舞台上为什么要用脸谱来表现呢?戏曲是舞台艺术,它的生命力在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即通常所说的唱、念、做、打。唱腔从曲牌体到板式体的变化使演唱艺术更加成熟,虚拟化的表演和程式化的动作是戏曲表演艺术化的规范,而戏曲脸谱则是这种艺术化的更高规范。我们都知道“兰陵王”的故事,兰陵王为了退敌,特意戴了一副面貌凶恶的面具,这个面具改变了兰陵王原来的性格特点,从貌美相善一下子变得貌丑面恶,使敌人望之胆寒,落荒而逃。这种使观者改变心理定式的效果,被戏曲运用得非常自如。一般来说,现实中很难找到脸谱中那样的形象,戏曲艺术故意夸大某一特点,并把这一特点在脸谱中表现出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就是这样的表现。
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完全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从中国戏曲的悲剧观念来看,中国的悲剧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表现悲剧的手法,在悲悲戚戚的气氛中可以穿插配角的喜剧化的插科打诨,这就缓解了观众的心理压力。其次是悲剧的结尾,在历经坎坷之后,主人公终于可以团圆。中国戏曲在表现悲剧的同时,自始至终是把观众的审美需要看做第一位的。大多数观众都希望悲剧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以说也是一种思维定式。所以在中国戏曲里,好人无论多么贫困潦倒,还是正面形象,不失正人君子风范,终有好报;坏人不管如何富贵荣华,还是反面形象,总是奸佞小人举止,结局必将大快人心。戏曲到了舞台上便把好人坏人分得清清楚楚,在人物的面部涂上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案,以使观众一目了然。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恶,黑色代表粗猛,绿色代表侠义……而脸谱的图案也各有不同,有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象形脸……不同类型的人勾以不同的脸谱,这在观众看来,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
9.下列不属于戏曲脸谱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戏曲舞台上的有限角色表现出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
B.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改变其对生活中的人的心理定式。
C.夸大人物相貌的某一特点,实现人物形象的艺术化。
D.缓解观众的心理压力,满足其“大团圆”结局的愿望。
10.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特点,它集中表现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上,而“脸谱”则突破了这种程式。
B.兰陵王戴面具退敌一事启发戏曲通过脸谱改变观众对生活中的某些人的原有印象,以达到形象的艺术化。
C.“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其目的就是在戏剧舞台上通过某些艺术手段将人物类型化。
D.“正是将他们的愿望表现了出来”的“愿望”就是指观众要求在戏曲舞台上“把好坏人分得清清楚楚”。
11.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脸谱对人物的表现实现了从非艺术到艺术的变更。
B.戏曲脸谱的造型设计取决于观众对戏曲人物的审美需要。
C.戏曲脸谱运用色彩和图案的表意功能来区别不同类型的人物。
D.戏曲脸谱有助于处理好戏剧艺术中“个别”和“一般”的矛盾。
四、精彩语言运用
12.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
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仿句:        ,        ,         ;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民在夜间先用灯光诱集趋光性鱼类,然后围捕,称“光诱围网捕捞”。这种科学的捕鱼方法,渔获量高。有些渔民运用这种方法,拿网眼极小的密网围捕,连筷子粗细的、硬币大小的幼鱼,都统统捞了上来。
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liào míng xiāo fān xǐ sì qiāng máo zhāo sù shè rù ē yú
2.孟浪:鲁莽草率。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
嗣位:继承王位。
淆乱:杂乱,混乱;扰乱。
宿怨:也作“夙怨”。旧有的怨恨;宿嫌。
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战栗:战抖,也作“颤栗”。
觊觎: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
【合作探究】
1.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王后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波洛涅斯既是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奥菲莉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的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2.《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剧中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冲突是该剧的主要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造成哈姆莱特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他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因此,在斗争中他常常表现出一种思虑重重,行动延宕的性格。正是由于这一性格,他往往失去最佳机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其悲剧客观方面的原因是当时封建势力仍很强大,哈姆莱特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奸诈、阴险的克劳狄斯,而是整个的反动统治集团及社会邪恶势力。哈姆莱特所代表的先进思想和力量还十分弱小。哈姆莱特所代表的萌芽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而构成的悲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必然产物。
3.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4.看法一: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国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看法二:哈姆莱特是善良忧郁的王子。愁容满面、沉默寡言,又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但其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不求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5.(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请求雷欧提斯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
(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课堂练习】
1.C 解析:A项,“镣”应读“liào”;B项,“枭”应读“xiāo”;D项,“禀”应读“bǐng”。
2.A 解析:B项,“历”应为“厉”;C项,“予”应为“预”;D项,“腴”应为“谀”。
3.D
4.A 解析:①句可以作否定回答,是反问。②句中的“箭”是喻体,但没有出现本体,所以是借喻。③句自问自答,所以是设问。④句既有喻体,也有本体,用比喻词连接,所以是明喻。
5.D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相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C项,句式杂糅,“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方面……”或“但就其……来说”。
6.B 解析:A项,哈姆莱特真诚地请求雷欧提斯原谅他的过错,而非“断然否认”过失;C项,雷欧提斯的说法是为了实现与哈姆莱特比剑的目的,是为实现预先计划好的阴谋的说辞,并不能体现出雷欧提斯个人的品质;D项,结合后文看,哈姆莱特的对白动摇了雷欧提斯决斗的决心,实际上是缓和了二人的矛盾,为后文情节突变埋下伏笔。
7.D 解析:对白中矛盾的内心斗争也是他犹豫型性格的一种体现。
8.A 解析:B项,哈姆莱特非常真诚地请求原谅,用“辩解”一词,表意不当;C项,原文哈姆莱特是装疯,“确实神志不清”不符合原文;D项,与原文不符。
9.D 解析:从文章的一、二两段可以提炼或整合出A、B、C三个选项的内容,这三项的说法正确。D项说的是中国戏曲中悲剧的特点,不属于“戏曲脸谱产生原因”,此项张冠李戴。
10.C 解析:A项,戏曲脸谱是符合程式化的规范要求的,“突破了这种程式”说法错误。B项,兰陵王的故事在本文中只是一个类比,说明人物的相貌有“使观者改变心理定式”的效果,文章并没有说它对戏曲的脸谱创作有直接的“启发”作用,二者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D项,“愿望”还应指观众希望戏曲借助脸谱将舞台人物的善恶、正邪、忠奸等特征表现出来,同时也能使人物的命运和其形象特征合拍。
11.B 解析:从第一段“戏曲脸谱的类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它必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本原”可知,戏曲脸谱的造型实际离不开“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
12.答案示例:就像下棋对弈一样 如果某一步走错了 剩余的棋子都会难行 人生的棋子每一步都不可掉以轻心
13.答案示例:(1)这种“密网光诱围捕”的做法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其结果大相径庭。“光诱围捕”原本是提高渔获量的科学方法,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一切“向钱看”,使用“密网”围捕,将会使我们的渔业资源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我们要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遵循科学精神,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
(2)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是对渔业资源的毁灭性破坏。为了眼前的利益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致使鱼子鱼孙都被赶尽杀绝,中国近海无鱼可捕已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我们的古人尚且知道“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的道理,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我们更应该具备长远眼光,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着想,制止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保护自然资源。
第一单元
3 哈姆莱特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请熟读课文,写出本文的情节结构。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二、自练自测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刹    露    鞘
畜 闷 宿
2.课文节选的这场戏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哪种矛盾展开的(  )
A.奥菲莉娅与哈姆莱特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B.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C.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D.哈姆莱特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节选的这一部分中,人物虽然不多,但关系错综复杂,请分析人物关系。
2.文章虽然只选了一幕,但场面紧张激烈、变故迭生,试作具体分析。
3.课文节选部分,哈姆莱特、雷欧提斯都是为了复仇,这两种复仇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析下面的语言体现的动作性。
①“你这样说吗?来。”(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说)
②“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欧提斯对克劳狄斯说)
③“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说)
5.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了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船舱(cānɡ)   藩属(fān)   棕榈(zōnɡ lǘ)   国玺(xǐ)
B.阿谀(ē yú) 嗣位(sì) 戕害(qiānɡ) 蟊贼(máo)
C.天谴(qián) 恭聆(línɡ) 禀赋(bǐnɡ) 辞藻(zào)
D.吮吸(shǔn) 揩干(kāi) 山鹬(yù) 昭告(z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编篡 坼裂 崤乱 莫名其妙
B.诡计 惶惑 枭雄 深谋远虑
C.赦免 昭告 鲁莽 沧海一栗
D.堂皇 震彻 愚妄 拾人牙惠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的    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    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    什么都不得不    。?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爱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三十多年的舞台演艺生涯成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B.为了保持足够的警惕,年轻的武警们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叮人的蚊虫。
C.在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官场阴谋、市井风情、人生百态,无不穷形尽相。
D.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都出自人们耳熟能详的莎翁作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中,《哈姆莱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
B.哈姆莱特提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C.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剧中的人物,必须全面分析人物的性格和环境,认识他所处的时代。
D.哈姆莱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既然感觉到危机四伏,——我还没有向我的脑筋商量一段序幕,脑筋就把全戏安排好了。
B.时间虽然很局促,可是我已经抓住眼前这一刻工夫;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说一个一字的一刹那之间了结。
C.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
D.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奥斯里克 殿下,您要是有空的话,我奉陛下之命,要来告诉您一件事情。
哈姆莱特 先生,我愿意恭聆大教。您的帽子是应该戴在头上的,您还是戴上去吧。
奥斯里克 谢谢殿下,天气真热。
哈姆莱特 不,相信我,天冷得很,在刮北风哩。
奥斯里克 真的有点儿冷,殿下。
哈姆莱特 可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体质,我觉得这一种天气却是闷热得厉害。
奥斯里克 对了,殿下,真是说不出来的闷热。可是,殿下,陛下叫我来通知您一声,他已经在您身上下了一个很大的赌注了。殿下,事情是这样的——
哈姆莱特 请您不要这样多礼。(促奥斯里克戴上帽子。)
奥斯里克 不,殿下,我还是这样舒服些,真的。殿下,雷欧提斯新近到我们的宫廷里来;相信我,他是一位完善的绅士,充满着最卓越的特点,他的态度非常温雅,他的仪表非常英俊;说一句发自衷心的话,他是上流社会的指南针,因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应有的品质的总汇。
哈姆莱特 先生,他对于您这一番描写,的确可以当之无愧;虽然我知道,要是把他的好处一件一件列举出来,不但我们的记忆将要因此而淆乱,交不出一篇正确的账目来,而且他这一艘满帆的快船,也决不是我们失舵之舟所能追及;可是,凭着真诚的赞美而言,我认为他是一个才德优异的人,他的高超的禀赋是那样稀有而罕见,说一句真心的话,除了在他的镜子里以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跟他同样的人,纷纷追踪求迹之辈,不过是他的影子而已。
奥斯里克 殿下把他说得一点不错。
哈姆莱特 您的用意呢?为什么我们要用尘俗的呼吸,嘘在这位绅士的身上呢?
奥斯里克 殿下?
霍拉旭  自己所用的语言,到了别人嘴里,就听不懂了吗?先生,你有话直说了吧。
哈姆莱特 您向我提起这位绅士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奥斯里克 雷欧提斯吗?
霍拉旭  (向哈姆莱特旁白)他的钱袋已经空了,所有金子般的漂亮话都用尽了。
哈姆莱特 正是雷欧提斯。
奥斯里克 我知道您不是不明白——
哈姆莱特 您真能知道我这人不是不明白,那倒很好;可是,说老实话,即使你知道我是明白人,对我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好,您怎么说?
奥斯里克 我是说,您不是不明白雷欧提斯有些什么特长——
哈姆莱特 那我可不敢说,否则我要和他较量较量;可是要知道一个人的底细,应该先知道他自己。
奥斯里克 殿下,我的意思是说他的武艺;人家都称赞他的本领一时无两。
哈姆莱特 他会使些什么武器?
奥斯里克 长剑和短刀。
哈姆莱特 他会使这两种武器吗?很好。
奥斯里克 殿下,陛下已经用六匹巴巴里的骏马跟他打赌;在他的一方面,照我所知道的,押的是六柄法国的宝剑和好刀,连同一切鞘带钩子之类的附件,其中有三柄的悬链尤其珍奇可爱,跟剑柄配得非常合适,式样非常精致,花纹非常富丽。
7.为什么奥斯里克一会儿说“天气真热”,一会儿又说“真的有点儿冷”?
8.文中“自己所用的语言,到了别人嘴里,就听不懂了吗?先生,你有话直说了吧”这一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9.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
10.简析霍拉旭这一人物形象。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题材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到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可是,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包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的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的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甲)。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乙)。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串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征,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诗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诗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1.根据文意,选出正确的两项分别填入(甲)(乙)处。
A.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
B.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枝干叶,难收茂叶繁花之美
C.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
D.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12.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请根据原文概括为两点。(每条不超过20字。)
13.领会第四段画线句子的含义,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出两点。
(1)“这个角度”是指 (不超过20字)。?
(2)“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不超过30字)。?
14.在谈论戏剧和抒情的关系时,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不超过25字)
四、精彩语言运用
15.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连贯完整。
我是一朵白云,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
我是一棵绿树,亲情是滋养我的土地。
16.《春节》《端午节》是“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获奖作品。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从构图和寓意角度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语言准确、鲜明,不超过60字。
我更喜欢     标志作品。理由是 ?  。?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1.逃过一劫善于应变,敢于斗争
落入圈套疾恶如仇,幼稚草率悲剧英雄
同归于尽真诚坦率、勇于斗争
2.《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该剧无情地揭露了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专制王朝的罪恶,热情赞扬了哈姆莱特反封建暴政的英勇斗争精神,反映了作家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
自练自测
1.chà/shā lù/lòu shāo/qiào chù/xù mēn/mèn sù/xiǔ/xiù
2.C
【合作探究】
1.《哈姆莱将》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在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展开,在课文里出场的另外几个主要人物中,霍拉旭属于哈姆莱特一方,雷欧提斯只是被克劳狄斯暂时利用,被鼓动为父报仇,并不完全属于克劳狄斯阵营,王后则不属于任何一方,她还天真地希望双方能握手言欢,和睦相处。正是由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才使得哈姆莱特在克劳狄斯精心布置的“比剑”圈套中不至于完全落败,最终与其同归于尽。正是人物的复杂关系,才出现了一系列的“意外”,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课文里主要情节是“比剑”,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双方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这个情节的发展偏离了克劳狄斯预设好的轨道,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本来雷欧提斯为了给父亲和妹妹报仇,决意要杀死哈姆莱特,可是在比剑开始前,哈姆莱特坦诚的表白让他犹豫了起来,这种犹豫不定的心理直接影响了他事先和克劳狄斯定下的阴谋的尽快实施;王后执意喝下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延缓了哈姆莱特的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露克劳狄斯的毒计,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时机惩罚了克劳狄斯。课文节选的这一幕又是各种矛盾的交汇之处,所以情节激烈,扣人心弦,而最终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的结局正是社会矛盾的一种集中体现。
3.雷欧提斯的复仇:他的父亲是大臣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当做克劳狄斯一剑杀死,他要为父报仇,但他的复仇只是出于封建道德观念和家庭荣誉观念,只不过是尽儿子的义务,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他与父亲感情并不深;克劳狄斯正是用他这种狭隘的动机,把他作为自己的工具,使他成为牺牲品。直到临死时,雷欧提斯才认识到克劳狄斯的真实面目,所以说雷欧提斯的复仇是比较简单的。
哈姆莱特的复仇:一方面出于对父亲的真挚感情,同时又有崇高的目的,他把个人的复仇和改造社会、重整乾坤结合在一起。所以说他的复仇已经超出了狭隘的个人范围,是同整个黑暗势力作斗争,展现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精神面貌,所以他的复仇具有复杂性、重要性、正义性。
哈姆莱特的复仇是主线,雷欧提斯的复仇是副线,雷欧提斯的复仇是出于个人狭隘的利益关系,是用来衬托哈姆莱特复仇的正义性和坚定性。
4.①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②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③提醒。
5.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课堂练习】
1.C 解析:“谴”应读“qiǎn”,“藻”应读“zǎo”。
2.B 解析:A项,“篡”应为“纂”,“崤”应为“淆”;C项,“栗”应为“粟”;D项,“惠”应为“慧”。
3.B 解析:“承载”的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而“装载”的意思是“用运输工具载(人或物)”,第一空填“承载”较妥。“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与句意矛盾,故只能用“徘徊”。“割爱”的意思是“放弃心爱的东西”,与原句中“什么都”不吻合。
4.C 解析:A项,“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来形容“岁月”。B项,“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不能用来修饰“盯”。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应为“栩栩如生”。
5.C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两处“一部”后面加“戏剧”;B项,句式杂糅,在“提出”后加“的”;D项,成分残缺,在“有知识”后加“的人”,在“只能”前加“他”。
6.B 解析:“一个一字”中的第二个“一”应加引号。
7.因为他是国王的走狗帮凶,此时实施阴谋,心里很虚,所以说“天热”;又害怕暴露,只好逢迎哈姆莱特说“冷”。
8.你别装糊涂了,赶快把你们的阴谋说出来吧。
9.主要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以奥斯里克的心虚、卑琐之丑态反衬哈姆莱特正义、正气的高大形象,以主人公的凛然正气衬托克劳狄斯一伙的奸诈凶残。两个形象一正一反,其个性在对比的语言、行动中更加鲜明。
10.霍拉旭是一个诚实可信、机敏聪明,对邪恶深恶痛绝的人。他时时发现奥斯里克的谬言,及时给以反击,而对哈姆莱特则敬重有加,总在暗中给主人公以提醒。他热爱哈姆莱特,他支持正义的行动。
11.DB 解析:此题表面上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实际上考查的是修辞手法中比喻的运用。使用比喻要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的事物又具有相似点。根据前文“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决定“甲”处要填D项。根据前文“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决定“乙”处要填B项。
12.(1)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2)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13.(1)戏剧的抒情性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的差异性 (2)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
14.戏剧需要抒情性,不过抒情成分也必须戏剧化。
15.答案示例:我是一叶扁舟,亲情是浮载我的大海;我是一株小草,亲情是繁衍我的沃野。
16.答案示例:①《春节》。(理由是)画面由灯笼和书法“春”字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来年吉祥喜庆、生活红红火火,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
②《端午节》。(理由是)画面由粽子形的山、龙舟、图章和书法(端午)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着趋利避邪、一帆风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韵味。
课件17张PPT。3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其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 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了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2)中期(1601~1608年) :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
(3)晚期(1609~1613年) :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于是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挪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哈姆莱特》介绍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嫂。哈姆莱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复仇。同时国王开始怀疑哈姆莱特,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他识破。哈姆莱特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证实了鬼魂的话,决心行动。他说服母亲疏远国王,并把波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国王派哈姆莱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发现阴谋,中途矫诏,折回丹麦。这时奥菲莉娅因为父亲被情人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莱特。在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莱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叔父)
王后乔特鲁德(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莉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罗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雷欧提斯(哈姆莱特之友、波洛涅斯之子)
1.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
2.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探究鉴赏语言(1)动作化的语言劳逊说:“对话可以使剧作者在广大的事件范围中展开动作,从而构成戏的背景。”找出文中动作化的语言,体会分析其作用。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2)个性化的语言奥斯里克 他是一位完善的绅士,充满着最卓越的特点,他的态度非常温雅,他的仪表非常英俊;说一句发自衷心的话,他是上流社会的指南针,因为在他身上可以找到一个绅士所应有的品质的总汇。
奥斯里克 谢谢殿下,天气真热。
哈姆莱特 不,相信我,天冷得很,在刮北风哩。
奥斯里克 真的有点儿冷,殿下。
哈姆莱特 ……我觉得这一种天气却是闷热得厉害。
奥斯里克 ……真是说不出来的闷热。莎士比亚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对比性强烈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3)生动形象他在母亲怀抱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恭维几句。
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嘲讽了奥斯里克的繁文缛节
要是我们腰间挂着大炮,用这个名词(悬链)倒还合适。
风趣幽默
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他“咯咯”叫起来简直没个完,可是——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批粪土。
这种嘲讽沉淀出对人生的冷峻的态度研究英国文学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英语的“魔术师”“大胆的创新者”,他能取得如此成就还得归功于他的勤奋与努力,他平时很注意收集生活中的语言,“如饥似渴地用刚从说话人口上热腾腾地摘来的各种新鲜词汇”。我们要想写好作文也应该像他一样。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1)善于应变,敢于斗争。
(2)疾恶如仇,幼稚草率。
(3)善良坦荡,勇于斗争。
(4)悲观忧郁,相信宿命。
(5)犹豫延宕。名 家 观 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问题探究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哈姆莱特》全剧。
2.“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后请同学们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课件12张PPT。3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此四部作品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哈姆莱特留学德国时,父王突然病逝,母后改嫁给新王克劳狄斯。他回国后,从老国王的鬼魂那里,得知了叔父克劳狄斯阴谋毒死他的父亲,骗娶王后,篡夺王位的罪行;老国王嘱其复仇。为了拯救国家并为父报仇,哈姆莱特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于是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逃了回来,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地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的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1. 读课文,充分熟悉剧情,准备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并思考“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的若干悬念是如何设计的?
2.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然后理解和分析。)
4.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5.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自主欣赏“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
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
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比 剑打赌诡计哈姆莱特因“疯狂”而轻易上当雷欧提斯因“复仇”而被利用国王克劳狄斯因险毒而自食其果王后乔特鲁德因愧疚而痛饮毒酒人物关系节选部分中的哈姆莱特表现出了怎样的个性? 课文主要包括两个事件: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的计划去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对于国王,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奥菲莉娅之死。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安,于是便把一切归于天命。
接连遭遇巨大灾祸的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死。他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布置作业
为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写一段300字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