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概念解析
1、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
主要标志
决定性作用
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高低主要标志。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劳作方式: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的劳动组织形式。
(生产力范畴)
(生产关系范畴)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选必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工具(器物)之变
⑵ 发展历程: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⑴ 材质:
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①旧石器时代:
②新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③工序: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
石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骨耜(河姆渡)
石斧(河姆渡)
打制石器
青铜时代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
(今伊拉克境内)
工具(器物)之变
⑵ 发展历程: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西亚、北非最早出现青铜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青铜器。
发现了铜,并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出现青铜农具,数量有限。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铁器时代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公元前15—前14世纪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
(前5世纪—前3世纪)
铁农具推广
①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镰
锄
犁铧
位于小亚细亚的卡帕多细亚,富含丰富的矿产,比如铁,铜,银等,所以这里的赫梯人最先发明了冶铁技术,由此还制作出了大量的铁器。
②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步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并推广,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工具(器物)之变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①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②熔炉(冶金工具)的进步。
①战国时,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
②在纺织业、农业、制车业等行业均使用铁制工具;
③每个行业内部,铁制工具种类丰富、分工明确,自成体系。
从材料中你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ju)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战国)《管子·海王》
⑵ 发展历程:
春秋: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牛耕初步推广
汉代: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并为后世所沿用。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阅读教材P20【历史纵横】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发展的历程体现出怎样的变化?
靠天吃饭
开始主动参与
利用农具解放自己
历史纵横 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
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距今约1万年前,刀耕在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产生。人们先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已经产生,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犁耕出现。此后犁耕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木、石、骨、蚌质农具 → 青铜农具 → 铁农具
人类使用工具解决生产问题,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了耕作方式变革
石、木、蚌(耒耜)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农具
③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据史书记载,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南北朝时期
灌钢法
铁器时代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公元前15—前14世纪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
(前5世纪—前3世纪)
铁农具推广
南北朝的灌钢法:
①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②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
③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
⑵ 发展历程:
①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步推广;
材料1 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以鲁国为代表的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促使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诸侯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材料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
【想一想】铁农具使用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对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铁犁用于牛耕、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
政治:
思想:
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各国变法,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封建制度确立;
出现百家争鸣。
(1)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汲水灌溉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2)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灌溉。
春秋时期
桔槔
(3)三国时期马钧革新翻车
三国时期
翻车
(马钧改进)
(4)唐代出现筒车
宋代
高转筒车
变化趋势: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动力:人力到自然力 ③劳动效率逐渐提高。
驯化工具
圏厩——饲养禽兽
弓箭、网——捕捉动物
马槽——喂马
汉代陶制猪圈
马槽
弓箭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2016 江苏高考 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2.(2020 江苏高考 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2022·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阶段练习)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 )
A.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
B.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
D.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4.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3万年前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取代原来的手工捻线的方式。
新石器时代
使用纺车纺纱,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汉代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元代
骨 针
(缝制兽皮)
陶纺轮
(纺线)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 车
(纺纱)
织布机
(织布)
织布机
(1)约3万年前:
(2)新石器时代晚期:(3)汉朝:
(4)元朝以后:
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①使用纺车纺纱;②使用提花机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原始社会
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陶器圆度并不理想
新石器时代晚期
许多地区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还能控制薄厚
南朝
为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将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
为了使器物在烧纸过程中不粘连,在器物底部仿制烧制好的支钉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陶瓷业是古代重要手工业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
①泥条盘筑(圆度不好)
②坯车(制坯)
③匣钵(烧制):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无损坯件
④支钉(烧好的黏土块):防止陶器烧制粘连
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
南方陶瓷业有了明显进步。
唐三彩(陶器)。
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⑤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制瓷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珐琅彩、五彩瓷
【知识拓展】宋朝五大名窑
官窑穿戴瓶
钧窑玫瑰紫釉尊
定窑孩儿枕
汝窑天青长颈瓶
哥窑海棠式花盆
宋代五大名窑各具特点,争奇斗艳,为中国瓷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知识拓展】中国瓷器与制瓷技术的外传
西式订制陶瓷
意大利画家的《群神宴》中的中国青花瓷
瓷器这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发明最早。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又传到阿拉伯等地。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A.用来融化金属原料的土炉
B.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
C.磨平金属的锉等
◎磨平金属的锉刀
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锻打
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①融化金属原料的坩埚;
②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
◎西汉五铢条形铜子范
◎金代冶铁坩埚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
它由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创制。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提高炉温的标志 。
水排复原模型
【知识拓展】水排
这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绘制的水力机械——水排。水排是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机,至迟出现在公元31年。当水流冲动转轮后,转轮带动鼓风机,图中反映了用水排为冶铁炉鼓风的场景。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 陶瓷 冶炼
中国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骨针
新石器晚期—陶纺轮 泥条盘筑
新石器晚期—坯车 新石器晚期
——冶铜
先秦 西周晚期——冶铁
秦汉
—
明清 汉朝——纺车、提花机
元朝——纺织机成为必备 南朝——匣钵
唐宋——支钉 东汉——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世界 纺车 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
小 结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材料1
家庭纺织 民间冶金作坊 官府纺织作坊
【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②民间手工业规模小,经营艰难;
①官营手工业规模大,技术发达;
【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材料2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材料3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4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③工业者往往是世代相传,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政府保护;
④享誉世界。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出现
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
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
和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
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到近代破产。
5.(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如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6.(2020·新课标Ⅱ,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7、(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汉族政治制度的熏染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魏 北齐 北周
驾部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中 驾部中大夫
太仆 太仆卿 太仆卿 或置或省 太仆卿 太仆卿 太仆卿
牧官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驼牛都尉 驼牛令 驼牛令
8、 (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魏晋时期的大量墓葬画像砖显示,牛不仅参与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个过程,而且已由“二牛”向“一牛”转变(如图1、图2所示)。这一“转变”( )
A.反映了战乱导致了耕牛缺乏
B.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成熟
C.有利于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
D.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衰退
9.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随着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其又细分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并相继发明了轧花机、脚踏纺车、织机、络车、花楼机等工具。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A.分工细密,工具繁多 B.历史较悠久
C.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规模化生产
10.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工具
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纺织工具
陶瓷工具
冶金工具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
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推动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以提高产量;将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减少人员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②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积极:
消极:
①提供了小农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
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
②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奴隶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使罗马贵族获得大量土地和奴隶,牲畜、犁、锄等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制庄园经济出现,农民无法与之抗衡。
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是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庄园出现于9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4、15世纪趋于衰落、逐渐解体。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比较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的异同:
相同:
不同:
劳作方式不同:
农民积极性不同: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地租剥削。
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集中劳作。
前者相对较高;后者缺乏。
②中古西欧,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①庄园规模大,拥有武装,
②具有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等特点。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招抚流民,割据自立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坞堡(庄园)
古代中国的庄园经济
◎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南阳、河北等地区响应刘秀的人,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强地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2)特点:
古代造纸业作坊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1)分类:
河北曲阳定窑作坊遗址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
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体现一定的封闭性,技艺易失传
◎海南黎族家庭纺织地毯
◎《乾隆驻跸图》中江宁织造府
种类 生产方式 特点
手工业家庭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一家一户进行生产 世代传承,以父子相继为主,产品供家庭使用
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民营作坊
集中生产,
并且都固定在限定作坊里 也有世代传承的特点,大多是师徒相授,产品会投放市场,明朝中叶后占主导地位
官营作坊 官营为主,以统治者登记在册,大多也是师徒相授,产品不流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11. (2020 江苏高考 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12. (2016.6 浙江高考 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13. (2016·全国Ⅰ卷高考·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14. (2013 江苏高考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5. 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16. 东汉初年,官府手工业作坊还有相当大的规模,盐铁业仍然为国家所掌握。到和帝(79-106年)时,政府被迫下令盐铁开禁,只设官收税。东汉后期,崔寔在《政论》中写道:“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工商食官”制的衰落
C.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