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3节人口容量课件+作业含答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3节人口容量课件+作业含答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8 21:06:08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第一章 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理解人口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
2.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3.举例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别。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3.了解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联系,进而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追求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培养人地协调观。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概念
在保证_______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___________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资源
生态环境
2.影响因素
因素 影响
自然资源状况 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___________“短板”所决定的
社会经济和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_______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均消费水平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_______而降低
自然资源
扩大
提高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一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材料二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到乾隆年间,人口增加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三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岛国,国土总面积378 000 km2,地形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且多火山、地震,可居住面积110 000 km2,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7.5倍。日本资源极其匮乏。日本人口约1.26亿(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揭示了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在我国西北地区,短桶板代表什么资源?为什么?
提示:水资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中国人若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能会不断减少。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重要影响,呈负相关。
(4)日本的资源严重匮乏,但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为什么?
提示:影响环境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其程度较高。
归|纳|拓|展
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1)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自然资源数 量和质量  正相关 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越丰富,承载的人口越多;自然资源越贫乏,承载的人口越少
社会经济和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区的对外 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人均消费 水平   负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人均消费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经济发达 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人口受教育 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2)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
由于假设条件不同,不同的人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不同的估计结果。
观点 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乐观论 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 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观点 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悲观论 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增长太快,资源利用速度加快,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 世界人口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若进一步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间论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 典|例|剖|析
 读图,回答(1)~(2)题。
例题 1
(1)下列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的有(   )
①环境质量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文化消费水平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D
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资源数量和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环境质量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所以②③符合题意。第(2)题,读图可知,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科技发展水平、资源、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环境质量等,其中资源状况是首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资源总量越丰富,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对点训练
(1)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2)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
(3)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跨流域调水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B
C
C
[解析] 第(1)题,图示木桶代表水资源的木板最短,说明其数量最少,因此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水资源。第(2)题,由图可知,该省区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结合选项可知最可能是山东;新疆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丰富,但生物资源不丰富;湖北和广东水资源丰富。第(3)题,大力开采地下水易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加快矿产资源开发会造成资源枯竭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并不符合发展实际;跨流域调水可增加本地区的水资源量,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知识点二 人口合理容量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概念
按照合理的___________,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生活方式
最适宜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区域 具体措施
世界 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_______的规模之内
建立_________________,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 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___________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合理
公平的国际秩序
因地制宜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108 hm2,播种面积1.93×108 hm2,粮食总产量8.3×108 t,若以人均500 kg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提示:材料一中的“16亿”指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材料二中的“7亿”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减小。应提倡适度消费。
归|纳|拓|展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 念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一定历史阶段,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方法技巧] 图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最适合养活多少人。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典|例|剖|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据此完成(1)~(2)题。
例题 2
2050年人口数量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的人口政策
C
D
[解析] 第(1)题,读表格可知,14亿~15亿是预测的205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D错误;15亿~16亿、15.1亿或16.6亿是根据不同标准预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A、B错误;8亿~9亿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所以选C。第(2)题,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A、B、C正确,国家的人口政策不属于影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D错误。本题选择不属于的影响因素,所以选D。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1)~(2)题。
对点训练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km2)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D
(2)据研究分析,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西藏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解析] 第(1)题,青海、西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所以环境承载力小,①②④正确;自然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所以青海、西藏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这一项,③错误。第(2)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藏的消费水平迅速上升,由于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所以人口合理容量减少,①正确;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当地的资源量,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少,②正确;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西藏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提高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③错误;生态环境破坏,诱发的自然灾害增多,减少当地的资源总量,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少,④正确。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曲线图的判读
1.人口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模式图
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人口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三种模式,按照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友好程度由好到差为Ⅰ、Ⅱ、Ⅲ。
图Ⅰ中人口数始终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人类与环境关系最友好(协调);图Ⅲ中新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原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下降,这说明在人口增长过程中,环境受到破坏,故人类与环境关系最不友好;图Ⅱ中有一段时期人口数高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但资源环境承载力没有下降,故人类与环境关系较友好。
2.最佳人口规模图
注:P、P′为不同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
(1)最佳人口规模是指人口合理容量。图中横坐标为人口规模,纵坐标为生活质量,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2)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人口规模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经济发展。读图可知,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考题展示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变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依次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A
[解析] 第(1)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无限)变大,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题,在三种模式中,Ⅰ模式最好,因为人口数量没有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Ⅲ模式最差,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选择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环境承载力较低,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政府政策
C.水资源 D.科学技术
D
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均分布在河流沿岸。因南疆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所以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D对。故选D。第2题,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自然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某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环境承载力较低,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C对,A、B、D错误。故选C。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据此完成3~4题。
气候区A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3.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4.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B
D
[解析] 第3题,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均属于人文因素,故A、C、D错误,故选B。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故D正确;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围内,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B、C错误,故选D。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完成5~6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 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5.表中代表我国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A
C
[解析] 第5题,分析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①表示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②、③、④表示在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第6题,②、③、④数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 900千米。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8.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有关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B
D
[解析] 第7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它是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估算出的数值,不是在纯自然状态下而得出的数值;t2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据此推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虽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但生态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第8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人口数量不一定低于环境承载力,但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最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hm2 森林面积/hm2 淡水/m3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年径流总量/m3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耕地
淡水
[解析] 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第(3)题,人均淡水消费量远低于该地区人均淡水拥有量,故未来淡水资源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但在淡水资源利用中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第一章 第三节
[合格考达标练]
一、选择题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b点之后折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2.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4.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6.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土地承载指数是指人均粮食消费标准量(400 kg)与人均粮食产量之比。下图示意我国1949—2009年人口数量和土地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8题。
7.1949—2009年期间,影响土地承载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 D.交通运输
8.目前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增加荒地开垦 B.鼓励人口流动
C.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D.提高机械化水平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等级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2023·山东新泰一中质量检测)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地区指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拉萨河中部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的是( )
A.3 500~3 599米 B.3 600~3 699米
C.3 700~3 799米 D.3 800~3 899米
2.该地区3 500~3 599米最可能( )
A.炎热潮湿 B.寒冷干燥
C.谷宽地平 D.坡陡地狭
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建筑容量关系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从一定层面反映城市人口容量情况。以武汉市(主城区三环线内)为例,从居住建筑层面出发,对城市容纳人口进行估算,从现状和规划角度评估城市人口容量情况,为保障城市人口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提供参考。读下表,据此完成3~4题。
现状及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和建筑面积统计表
类型 现状 宜居标准下 容差
用地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万人) 583 458 -125
用地宜居标准下的住宅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31 857 16 488 -15 369
现状建筑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万人) 583 885 302
3.若要满足中国宜居城市的用地评价标准,武汉市(主城区三环线内)需要疏解的人口数量是( )
A.583万 B.458万
C.125万 D.302万
4.武汉市主城区的人口按照人均用地宜居标准已超负荷,为使武汉达到用地宜居标准城市,下列措施最有效的是( )
A.改造老城区,增加低密度区人口容量
B.加大道路修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C.加强多中心建设,缓解基础设施压力
D.增设市政设施,提高其服务能力
读“山西省耕地资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减少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资源减少
6.提高山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适当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影响的核算体系。在生态足迹计算中,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转化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等。全球生态足迹是地球上所有人生态足迹的总和。下图示意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含预测)。
(1)说明生态足迹大小与资源消耗量的关系。
(2)描述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特点,并指出其超出地球承载力的年份。
(3)请设计一个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第一章 第三节
[合格考达标练]
一、选择题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b点之后折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B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2.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C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解析] 第1题,b点之后折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最有可能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第2题,甲处表现为人口消耗资源量大于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这样就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4.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D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解析] 第3题,因宁夏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河流附近因有水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大。第4题,宁夏南部地区是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现在正在向北部进行生态移民,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6.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B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析] 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6题,草地开垦只是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故选B项。
土地承载指数是指人均粮食消费标准量(400 kg)与人均粮食产量之比。下图示意我国1949—2009年人口数量和土地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8题。
7.1949—2009年期间,影响土地承载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人口数量 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 D.交通运输
8.目前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C )
A.增加荒地开垦 B.鼓励人口流动
C.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D.提高机械化水平
[解析] 第7题,结合所学及图文材料分析可知,我国1949—2009年期间在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前提下,土地承载指数大体下降,说明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从而可推出单位面积产量上升,这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第8题,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是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造成的,而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是提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此举可以缩小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或超过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富集,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同时区域首府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这些都是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第(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来看,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等级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2023·山东新泰一中质量检测)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地区指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拉萨河中部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的是( D )
A.3 500~3 599米 B.3 600~3 699米
C.3 700~3 799米 D.3 800~3 899米
2.该地区3 500~3 599米最可能( D )
A.炎热潮湿 B.寒冷干燥
C.谷宽地平 D.坡陡地狭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口聚居地面积,则人口聚居地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海拔3 800~3 899米处,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的比值最大,所以人口聚居地的面积最大,D正确;3 500~3 599米、3 600~3 699米、3 700~3 799米处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的比值较小,人口聚居地面积较小,A、B、C错误。所以选D。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3 500~3 599米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但人口密度和人口总数较小,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地坡陡地狭,适合人口分布的面积较小,D正确;该地海拔较高,气候不会炎热,A错误;3 500~3 599米是该地海拔较低的点位,气候不会寒冷,B错误;如果谷宽低平,人口应较多,C错误。所以选D。
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建筑容量关系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从一定层面反映城市人口容量情况。以武汉市(主城区三环线内)为例,从居住建筑层面出发,对城市容纳人口进行估算,从现状和规划角度评估城市人口容量情况,为保障城市人口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提供参考。读下表,据此完成3~4题。
现状及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和建筑面积统计表
类型 现状 宜居标准下 容差
用地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万人) 583 458 -125
用地宜居标准下的住宅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31 857 16 488 -15 369
现状建筑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万人) 583 885 302
3.若要满足中国宜居城市的用地评价标准,武汉市(主城区三环线内)需要疏解的人口数量是( C )
A.583万 B.458万
C.125万 D.302万
4.武汉市主城区的人口按照人均用地宜居标准已超负荷,为使武汉达到用地宜居标准城市,下列措施最有效的是( A )
A.改造老城区,增加低密度区人口容量
B.加大道路修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C.加强多中心建设,缓解基础设施压力
D.增设市政设施,提高其服务能力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区域人口容量。据表可知,武汉(主城区三环线内)用地宜居标准下城市用地可承载人口约为458万人,现状用地标准下居住583万人,需疏解125万人,C正确。第4题,本题考查提升人口容量的措施。武汉现状建筑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为885万,而现状建筑标准下为583万,说明在现状建筑宜居标准下,还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因此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适量改造老城区,增加低密度区的人口容量,A正确。加大道路修建、加强城市多中心建设、增设市政设施并没有改变人均居住用地的现状,B、C、D错误。
读“山西省耕地资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人口数量减少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资源减少
6.提高山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 )
A.适当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数量增加,A错;2015—2025年,山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科学技术进步可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B错;由图可知,山西省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这是消费水平提高的结果,从而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C对;山西省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但这是由于总人口增加造成的,山西省耕地资源并未减少,D错;故选C。第6题,山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A对;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错;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D错。故选A。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影响的核算体系。在生态足迹计算中,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转化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等。全球生态足迹是地球上所有人生态足迹的总和。下图示意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含预测)。
(1)说明生态足迹大小与资源消耗量的关系。
(2)描述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特点,并指出其超出地球承载力的年份。
(3)请设计一个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答案] (1)生态足迹值越大,资源消耗量越大(呈正相关)。
(2)特点:总体呈上升趋势;1970年以后生态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若碳排放量减少,生态足迹则下降。
年份:1970年以后。
(3)改变消费方式;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节约粮食;低碳生活;等等。
[解析] 第(1)题,生态足迹的含义是能够提供维持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资源的或者能够消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生态足迹越大说明资源消耗量越大,反之生态足迹越小,说明资源消耗量越小,二者呈正相关。第(2)题,从1960年开始,生态足迹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在1970年生态足迹等于1个地球数量,1970年之后生态足迹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处于生态赤字之中。第(3)题,减少个人生态足迹可以通过:节约粮食、选择步行、自行车或公交车出行;节约用能,使用清洁能源;节约综合利用水资源;环保购物;垃圾分类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