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圆内(相等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画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新性和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一一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情 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 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
教学重点:探究、归纳圆的特征,正确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大小不等的彩色圆形、圆规、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寻找我的宝物:以我为中心,手机在距我50米处,请同学们画出一个宝物所在方位的平面图。那么可以画出一个封闭的曲线图,引出今天的课题----圆。
请同学们说出的生活中看到哪些圆,这些圆有什么特征?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图形,这些图形和圆形图形有什么区别?
学习新知:
1.圆心:根据刚才找宝物的平面图,图中的我看作一个固定的点,那么这个点在圆里叫做什么?------圆心。请同学们想一下圆心对一个圆来说有什么作用?----固定圆的位置,请同学们讨论论一下告诉我为什么?
半径:根据刚才寻找宝物,距我50米处这一概念引出圆的半径,启发引导同学们说出半径的概念和特征,并启发同学归纳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直径:直径的概念,直径与一个圆的对称轴之间的关系,直径与同一个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课堂检测同学们对这节个概念课知识的掌握:判断
课堂总结,让同学们复述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1.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2.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一个圆内半径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圆的直径也有无数条,同一个圆里直径都相等。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学反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 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 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 趣浓厚,积极主动。
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寻宝,引出课题。然后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 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注重思维能力。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 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 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 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 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 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 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