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素养培优 提技能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1.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4.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通过图文材料,认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对某地地理特征的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通过查阅资料,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树立人地协调观。
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所导致的。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或者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当今环境问题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而且其影响范围已扩展至全球。
新知突破 储素养
知识点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概念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_____和_____所导致的结果。
态度
做法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
(1)资源枯竭、生态破坏问题:人类向环境的_______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2)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的_______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的。
索取
净化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湖泊,分为北湖(平均水深约43 m)和南湖(平均水深约4 m),人口约有1 400万人。大约有460条一级河流流入琵琶湖,其中120条直接流入琵琶湖,而流出琵琶湖的只有濑田川和琵琶湖排水渠。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周边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琵琶湖流域环境问题日趋突出。1972年开始,滋贺县政府开始加强对琵琶湖的综合治理,把所谓大量消费型的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为立足于自然与人类共生的环境协调型生活方式。下图为琵琶湖流域示意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说明20世纪60年代琵琶湖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人为原因。
提示:环境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人为原因:琵琶湖流域周边人口、城市众多,生活消费水平高,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入琵琶湖流域。
(2)与北湖相比,南湖水体自净能力差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湖水域面积狭小,水量少,水浅,支流少;湖区相对封闭,流动性差。
归纳拓展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可用下图来说明。
(1)明确内圆、外圆及内外圆之间空间的含义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代表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内外圆之间的空间是人类社会周围的地理环境。
(2)明确箭头的含义
a.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c.箭头⑤⑥表示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影响(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和负面影响(人类向环境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环境问题)。
d.箭头⑦⑧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把它受到的人类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2.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与表现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当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下图所示:
典例剖析
读漫画,回答(1)~(2)题。
例题 1
(1)图示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为( )
A.全球海洋污染 B.臭氧层破坏
C.全球变暖 D.土地荒漠化
(2)上述环境问题会直接导致( )
A.太阳辐射增强 B.土壤污染加剧
C.水体富营养化 D.沿海低地被淹没
C
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极熊和企鹅挤在一块冰上,说明两极地区动物的栖息地减少,反映了两极冰川融化,冰块减少,揭示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海洋污染会导致海水水质下降,引起海洋生物中毒甚至死亡;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紫外线增强,对地球生物不利,但不会导致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变暖在陆地上的结果。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全球变暖会导致两极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海水及海水热膨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全球变暖导致大气运动异常,从而导致天气异常,进而引起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变化;全球变暖不能直接影响土壤;水体富营养化是人为排放到水中氮磷物质增多导致的,与全球变暖关系较小。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据此完成(1)~(3)题。
对点训练
(1)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
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2)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对应的图中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A
(3)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A
[解析] 第(1)题,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索取资源方式不得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第(2)题,箭头①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这个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人们用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来保护包兰铁路这一做法属于人类正面作用于环境。第(3)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生态遭到破坏,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
知识点二 环境问题的表现
自主梳理 探新知
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_____________、矿产资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___等。
(3)环境污染:_______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_____________污染等。
水资源危机
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气
固体废弃物
2.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1)城乡差异
①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②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①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
②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_____________导致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过度消耗资源
掠夺式开发
快速工业化
3.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甚至发展成________环境问题,如酸雨、_____________、全球变暖等。
(2)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___、水体污染等,有从_________________的趋势。
全球性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局部向全球蔓延
合作探究 释疑难
问题探究
人类对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得到环境对人类的相应反馈。例如,人们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甚至使人类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可能是原有耕地土壤趋于贫瘠、产出减少,或者人口递增导致粮食需求增加。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提示:方式: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水利破坏,水产减少,水旱灾害多发,生态环境恶化,土壤退化等;开垦草场带来草场破坏、风沙侵蚀等问题,沙尘暴天气增多,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等;毁林开荒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提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过度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导致气候变干、水旱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环境问题必然影响人类自身,使人类越垦越穷。
归纳拓展
1.主要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人为原因 地域差异
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 发达国家更突出
水资源危机 水污染和浪费、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工业、交通等建设用地增加等 矿产资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具体表现 主要人为原因 地域差异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滥伐、滥垦,自然植被遭破坏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樵采、农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海水入侵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水体污染 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 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废水、废塑料以及重金属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2.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林草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国家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大为好转
3.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①成因和危害
②应对措施
(2)臭氧层破坏
①成因和危害
②防治措施: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国减少并逐步控制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发新型的制冷系统。
(3)酸雨
①成因和危害
②防治措施
最根本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具体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对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进行回收利用。
典例剖析
2020年2月以来,南极地区出现大规模“红雪”现象——白茫茫冰川之中夹杂了不少类似于“血”一样的物质。此现象是冰川中的一种藻类,因冰川融化,红色物质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据此完成(1)~(2)题。
(1)引起南极地区出现“红雪”现象的环境问题是( )
A.臭氧空洞 B.环境污染
C.全球变暖 D.植被破坏
(2)下列为缓解该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禁用化石燃料 B.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加强全球合作
例题 2
C
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因冰川融化,红色物质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可得出,引起该现象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故选C。第(2)题,缓解全球变暖可从其成因入手。燃烧化石燃料可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应适当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不是禁止使用,故选A。
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沙丘移向绿洲
C.河流水量减少 D.冰川融水减少
(2)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经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用水
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
C
B
[解析] 第(1)题,根据上下环节的因果关系判断,气候变干和用水量增加会导致河流的水量减少,使地下水位下降,故C项正确;土壤盐碱化严重是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故A项错误;沙丘移向绿洲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冰川融水的多少与气温有关,故D项错误。第(2)题,禁止经济活动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故A项错误;水资源不足是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节约并合理用水是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故B项正确;加强矿产开发会破坏当地的生态,故C项错误;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导致用水量增加,不利于保护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故D项错误。
素养培优 提技能
策略指导
环境问题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1.判断类型
类型 表现
环境污染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资源短缺 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分析成因
原因 具体分析
人为原因 人类掠夺自然资源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自然原因 地形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易产生大气污染
逆温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水体更新速度较慢,水体的自净能力较低,水污染严重
3.防治措施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经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②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③对于全球性问题,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①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措施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①开源: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储量勘探等;②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
考题展示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 )
①耕地减少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物种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农牧交错带宜( )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
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
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B
D
[解析] 第(1)题,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②③正确;随着人口的增加,该过渡区域会出现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的情况,①错误;该过渡区域物种多样性减少不明显,④错误。第(2)题,农牧交错带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容易导致植被破坏,A、B错误;农牧交错带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C错误;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正确。
课堂小结 理脉络
随堂巩固 测达标
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A
[解析] 第1题,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的。第2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包括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读漫画,据此完成3~5题。
3.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水体污染 B.全球变暖
C.自然资源枯竭 D.生物多样性减少
4.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开矿毁坏岩层 B.任意排放废弃物
C.乱砍滥伐森林 D.过度抽取地下水
5.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的影响是(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C
D
B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从地下深处超采地下水,说明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自然资源枯竭。第4题,人类从地下深处获取地下水,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第5题,由于地面沉降是不均匀的,地面可能变得不平,进而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
读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化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1年的季节变化比2012年大
B.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C.2012年的年际变化比2011年大
D.11月的季节变化最小
7.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径流量 D.污染物来源
B
C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2011年的季节变化比2012年小;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某一年的变化幅度是季节变化,不同年份间的差值是年际变化,故2012年的季节变化比2011年大;图中11月的年际变化最小,而不是季节变化最小。第7题,长江主要污染物是由径流带入海洋的,故影响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径流量;气温、降水、污染物来源不是影响入海通量的直接因素。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8~9题。
8.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环境污染
B.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9.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废弃物排放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D
B
[解析] 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索取资源会导致生态破坏,所以①为生态破坏;进入环境的废弃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会导致环境污染,所以②为环境污染。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人口保持零增长,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仍会产生环境问题;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可以稳定人口压力,这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人口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排放污染物的速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再生的速度。
二、综合题
10.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列环境问题的括号内。
A.酸雨( ) B.森林锐减( )
C.水土流失( ) D.水体污染( )
(2)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___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试简述其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
(3)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_____,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4)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_____。
丙
甲
乙
丁
黄土高原
丙
甲
[答案]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等。
(3) 欧洲经济发达,能耗大,排放酸性气体(SO2)多,且降水丰富,多酸雨。
[解析] 第(1)题,甲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应是森林锐减;乙在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处,应是水土流失;丙分布在降水较多、经济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应是酸雨;丁主要在江淮下游地区,应是水体污染。第(2)题,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最为严重,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因素,造成植被破坏严重。第(3)题,欧洲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排放酸性气体多,气候湿润,水汽充足,易形成酸雨。第(4)题,森林破坏,会使生物多样性锐减。第五章 第一节
[合格考达标练]
一、选择题
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
2.当地出现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过度灌溉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完成3~4题。
年份 1975 1995
森林覆盖率 19% 12%
耕地面积/km2 333 478
年降水量/mm 420 350
气温年较差/℃ 38 42
河流含沙量 10% 35%
粮食平均单产/(万千克/公顷) 1.23 0.9
粮食总产量/亿千克 1.025 0.975
3.上述材料反映导致该地区20年来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4.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寒潮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气候大陆性特征增强 D.光照条件差
句容水库流域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东北部丘陵山区,属长江水系秦淮河流域,研究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该区为仅有一个排水出口的封闭性良好的小流域,无大型养殖业和工业。下图示意句容水库地理位置,图中水质观测点测量结果显示氮素较高。读图,回答5~7题。
5.句容水库流域内的氮素主要来源于( )
A.工业污染 B.农田施肥
C.生活用水 D.大气沉降
6.句容水库流域环境恶化直接体现在( )
A.水量减少 B.水体富营养化
C.盐度上升 D.含沙量增加
7.推测流域内水质观测点测量氮素量最高的时段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
站点 日期
28日 29日 30日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安阳 4 5 4 4 5 5 5 6
郑州 4 4 3 4 5 4 2 5
商丘 3 2 3 4 5 3 3 3
南阳 3 4 2 3 4 4 3 2
三门峡 3 4 3 2 5 4 3 2
注:空气质量 1—优,2—良好,3—轻度污染,4—中度污染,5—重度污染,6—严重污染
(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_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
(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
(3)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等级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2023·山东济南检测)上海市嘉定区环保部门使用城区大气颗粒物网格化监测手段,通过对目标点A及其周边不同方向的网格化点位PM2.5浓度监测数据(下图)分析,成功对目标点A发生在1月12日深夜至13日凌晨的污染事件进行了准确判断并监管,有力地促进了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据此完成1~2题。
时间 目标点A 西北点B 北点C 东南点D 南点E 西点F
1.12 20:00 16 16 25 28 30 16
23:00 33 16 26 7 11 16
1.13 1:45 37 18 29 15 21 22
2:45 39 20 34 20 22 21
3:45 47 20 24 17 15 20
4:45 48 20 28 15 16 21
5:15 57 21 43 52 31 24
5:45 65 24 28 35 18 30
7:45 68 46 70 66 65 47
目标点A及周边网格化点位PM2.5浓度(μg/m3)
1.利于环保部门准确监测目标点A排污的气象条件是( )
A.雨雪天气 B.逆温天气
C.大风天气 D.沙尘天气
2.推测C、D、E网格化点位靠近( )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城市公园 D.交通干线
(2023·湖南永州检测)湖泊的叶绿素a浓度是评估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g/m2)以及湖泊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经常被用来评价湖泊水质及生态环境状况。某科研团队对江西鄱阳湖和云南洱海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为期15年的跟踪研究,绘出了2003—2018年鄱阳湖及洱海叶绿素a浓度年均值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研究时段内( )
A.洱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比鄱阳湖大
B.鄱阳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比洱海大
C.洱海水质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
D.鄱阳湖水质主要受湖泊面积影响
4.2010年鄱阳湖出现叶绿素a浓度低值可能是由于( )
A.气温偏低 B.降水偏多
C.气温偏高 D.降水偏少
(2022·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德化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有“闽中屋脊”之称。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德化县农业系统的主要产业;德化县畜禽养殖数量较多,并且多为农户型散养,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据此完成5~7题。
5.德化县山区农业环境负荷较重,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畜禽市场需求量大 B.农业结构调整
C.耕地面积偏少 D.草场资源丰富
6.化肥是德化县农田生产最主要的污染源,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禁止使用化肥,发展有机农业
②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畜禽污染
③提高有机肥还田比例,减少化肥用量
④培植黑土资源,提高土壤肥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7.德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主要原因是( )
A.畜禽生产规模大,废弃物排放多
B.水土流失严重,气象灾害频发
C.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容量降低
D.丘陵山地不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鲤鱼是美国人对鲤鱼、鲢鱼和鳙鱼等八类亚洲鱼种的统称。30多年前,亚洲鲤鱼从中国引入美国南方,被用于控制鱼塘里过多的浮游植物和微生物。2010年,硕大无比的亚洲鲤鱼已“统治”美国本土几大主要河流的大部分流域,它们吃掉本地物种赖以生存的水生物,并已威胁到五大湖区的生态安全。下图为美国本土简图。
(1)分析亚洲鲤鱼较容易进入五大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亚洲鲤鱼在美国几大主要河流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说明亚洲鲤鱼迅速繁殖可能对五大湖生态造成的威胁。
(4)亚洲鲤鱼在亚洲国家是美食,在美国却成了“魔鬼”,请你为解决美国“亚洲鲤鱼”问题出谋划策。
第五章 第一节
[合格考达标练]
一、选择题
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C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
2.当地出现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C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过度灌溉
[解析] 第1题,该垦荒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不合理的垦荒易导致土地荒漠化,C正确。第2题,据材料“垦荒”可知是过度开垦,C正确。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完成3~4题。
年份 1975 1995
森林覆盖率 19% 12%
耕地面积/km2 333 478
年降水量/mm 420 350
气温年较差/℃ 38 42
河流含沙量 10% 35%
粮食平均单产/(万千克/公顷) 1.23 0.9
粮食总产量/亿千克 1.025 0.975
3.上述材料反映导致该地区20年来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B )
A.退耕还牧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4.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B )
A.寒潮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气候大陆性特征增强 D.光照条件差
[解析] 第3题,读材料可知,耕地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下降、气候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选B。第4题,河流含沙量增加,说明水土流失加剧,B正确;图中显示气温年较差增大,气候大陆性特征增强,但是这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C错误;年降水量减少,光照强度增加,D错误;寒潮危害属于自然灾害,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A错误。故选B。
句容水库流域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东北部丘陵山区,属长江水系秦淮河流域,研究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该区为仅有一个排水出口的封闭性良好的小流域,无大型养殖业和工业。下图示意句容水库地理位置,图中水质观测点测量结果显示氮素较高。读图,回答5~7题。
5.句容水库流域内的氮素主要来源于( B )
A.工业污染 B.农田施肥
C.生活用水 D.大气沉降
6.句容水库流域环境恶化直接体现在( B )
A.水量减少 B.水体富营养化
C.盐度上升 D.含沙量增加
7.推测流域内水质观测点测量氮素量最高的时段是( C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解析] 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句容水库流域内无大型养殖业和工业,因此氮素的主要来源不是工业污染;流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人口密度较小,生活用水排放的污染物少;流域内环境质量较好,大气沉降不是氮素的主要来源;流域内氮素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农田施用的大量化肥。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句容水库流域内氮素含量较高,会直接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进而形成水体富营养化;不会导致流域内水量减少、盐度上升或含沙量增加。第7题,句容水库流域内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集中,地表径流量大,随地表径流汇入流域中的氮素最多;其他月份降水量较少,汇入流域中的氮素较少。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
站点 日期
28日 29日 30日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安阳 4 5 4 4 5 5 5 6
郑州 4 4 3 4 5 4 2 5
商丘 3 2 3 4 5 3 3 3
南阳 3 4 2 3 4 4 3 2
三门峡 3 4 3 2 5 4 3 2
注:空气质量 1—优,2—良好,3—轻度污染,4—中度污染,5—重度污染,6—严重污染
(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西高东低_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平原__。
(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
(3)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答案] (2)特点:污染程度轻;持续时间短。成因:位置偏南,受冬季风从邻省输入的污染物影响较小;受北部山地阻挡,减弱了同期北方带来的污染。
(3)利用太阳能等,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优化用煤结构,增加二次能源使用;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改进能源利用方式。
[解析] (1)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米的地区,即主要分布在平原。(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安阳空气质量以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为主,而南阳12月1日和12月5日空气质量良好,其他日期以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所以与安阳相比,南阳此次污染程度较轻而且持续时间短。南阳污染较轻的原因主要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的地形地势特征等方面分析。(3)从能源利用角度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可从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回答,另一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因此可从优化用煤结构,提高其利用效率等方面考虑。另外,表格中是11月28日至12月5日的空气质量统计数据,说明是在冬季,河南主要位于北方地区,因此可考虑冬季集中供暖,这样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等级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2023·山东济南检测)上海市嘉定区环保部门使用城区大气颗粒物网格化监测手段,通过对目标点A及其周边不同方向的网格化点位PM2.5浓度监测数据(下图)分析,成功对目标点A发生在1月12日深夜至13日凌晨的污染事件进行了准确判断并监管,有力地促进了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据此完成1~2题。
时间 目标点A 西北点B 北点C 东南点D 南点E 西点F
1.12 20:00 16 16 25 28 30 16
23:00 33 16 26 7 11 16
1.13 1:45 37 18 29 15 21 22
2:45 39 20 34 20 22 21
3:45 47 20 24 17 15 20
4:45 48 20 28 15 16 21
5:15 57 21 43 52 31 24
5:45 65 24 28 35 18 30
7:45 68 46 70 66 65 47
目标点A及周边网格化点位PM2.5浓度(μg/m3)
1.利于环保部门准确监测目标点A排污的气象条件是( B )
A.雨雪天气 B.逆温天气
C.大风天气 D.沙尘天气
2.推测C、D、E网格化点位靠近( D )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城市公园 D.交通干线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于环保部门准确监测目标点A排污的气象条件是逆温天气,逆温现象时大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有利于监测排污情况,B正确;雨雪天气、大风天气,有利于污染物的沉降和扩散,监测到的排污情况不准确;沙尘天气时,空气中弥漫的沙尘多,监测到的污染物受自然沙尘影响大,对人类活动的排污监测数据不准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表中数据可知,C、D、E网格化点中PM2.5浓度在7:45时远高于其他时间,推测它应该是位于交通干线,在早晨上班的高峰期,达到最大值,D正确;商业区在早晨7:45时还没有开始营业,在晚上20:00左右正是人们下班后在商业区活动较多时,应是晚上20:00左右时的PM2.5浓度大于早上7:45时,因此不是商业区,A错误;行政区和城市公园区绿化一般比较好,PM2.5浓度应较低,而且日变化较小,所以也不可能是行政区和城市公园区,B、C错误。故选D。
(2023·湖南永州检测)湖泊的叶绿素a浓度是评估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g/m2)以及湖泊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经常被用来评价湖泊水质及生态环境状况。某科研团队对江西鄱阳湖和云南洱海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为期15年的跟踪研究,绘出了2003—2018年鄱阳湖及洱海叶绿素a浓度年均值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研究时段内( A )
A.洱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比鄱阳湖大
B.鄱阳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比洱海大
C.洱海水质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
D.鄱阳湖水质主要受湖泊面积影响
4.2010年鄱阳湖出现叶绿素a浓度低值可能是由于( B )
A.气温偏低 B.降水偏多
C.气温偏高 D.降水偏少
[解析] 第3题,湖泊的叶绿素a浓度是评估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湖泊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叶绿素a浓度越高,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越大,湖泊富营养化越严重,水质越差。由图可知,研究时段内洱海的叶绿素a浓度比鄱阳湖大,因此其浮游植物生物量比鄱阳湖大,A正确,B错误;水质差,湖泊富营养化主要受水污染导致的,水质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C、D错误。故选A。第4题,2010年鄱阳湖出现叶绿素a浓度低值可能是由于降水偏多,晴天少,光合作用弱,B正确,D错误;气温高低对其影响不大,A、C错误。故选B。
(2022·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德化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有“闽中屋脊”之称。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德化县农业系统的主要产业;德化县畜禽养殖数量较多,并且多为农户型散养,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据此完成5~7题。
5.德化县山区农业环境负荷较重,主要原因可能是( C )
A.畜禽市场需求量大 B.农业结构调整
C.耕地面积偏少 D.草场资源丰富
6.化肥是德化县农田生产最主要的污染源,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是( A )
①禁止使用化肥,发展有机农业
②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畜禽污染
③提高有机肥还田比例,减少化肥用量
④培植黑土资源,提高土壤肥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7.德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主要原因是( D )
A.畜禽生产规模大,废弃物排放多
B.水土流失严重,气象灾害频发
C.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容量降低
D.丘陵山地不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
[解析] 第5题,畜禽市场需求量大、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环境负荷较重无关,A、B错误;读材料可知,德化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有“闽中屋脊”之称,说明地势较高,以山地为主,所以可推测此地耕地面积较少,C正确;草场资源丰富,不会导致农业环境负荷重,D错误。故选C。第6题,德化县发展农业可少施化肥,不能禁止使用,①错误;德化县畜禽养殖数量较多,可以将畜禽粪便还田,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畜禽污染,还能提高有机肥还田比例,减少化肥用量,②③正确;此地自然环境不适合形成黑土,④错误。故选A。第7题,读材料可知,畜禽养殖数量多,但生产规模小,A错误;水土流失严重,气象灾害频发,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容量降低均在材料中无体现,B、C错误;德化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有“闽中屋脊”之称,说明地势较高,以山地为主,不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鲤鱼是美国人对鲤鱼、鲢鱼和鳙鱼等八类亚洲鱼种的统称。30多年前,亚洲鲤鱼从中国引入美国南方,被用于控制鱼塘里过多的浮游植物和微生物。2010年,硕大无比的亚洲鲤鱼已“统治”美国本土几大主要河流的大部分流域,它们吃掉本地物种赖以生存的水生物,并已威胁到五大湖区的生态安全。下图为美国本土简图。
(1)分析亚洲鲤鱼较容易进入五大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亚洲鲤鱼在美国几大主要河流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说明亚洲鲤鱼迅速繁殖可能对五大湖生态造成的威胁。
(4)亚洲鲤鱼在亚洲国家是美食,在美国却成了“魔鬼”,请你为解决美国“亚洲鲤鱼”问题出谋划策。
[答案] (1)密西西比河贯穿美国中部南北,并与五大湖通过运河相连;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夏季多暴雨,洪水泛滥时,便于亚洲鲤鱼一路北上。
(2)美国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是广阔的平原,是美国几大主要河流流经的地区,为亚洲鲤鱼的繁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流中浮游植物和微生物丰富,为亚洲鲤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3)亚洲鲤鱼体型大,食量大,吃掉本地鱼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导致五大湖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有些鱼类甚至灭绝,从而造成生态灾难。
(4)大量捕杀;直接或加工后出口到亚洲国家。
[解析] 第(1)题,亚洲鲤鱼顺水北上才能到达五大湖,能想象出这条“隐形水路”的存在,就找到了亚洲鲤鱼进入五大湖的自然原因,而这条“隐形水路”的形成离不开地形地势条件、河网条件及水量条件(气候条件)。第(2)题,亚洲鲤鱼在美国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应该从生长空间、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及充足的食物等角度分析。第(3)题,亚洲鲤鱼迅速繁殖可能对五大湖生态造成的威胁,主要从生物入侵这一角度去分析。第(4)题,解决美国“亚洲鲤鱼”问题,一是靠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捕杀;二是靠经济手段,如对其进行加工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