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五四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五四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2)(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9 00:0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五四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知识
1.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在《绝句漫兴》一诗中写道:“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阳春三月,江水清澈……江岸边,   依依,   逐风,   怒放,蜂飞蝶舞……诗人的思绪与春天的盛景静静悄悄地róng合在了一起,虽然老之将至体弱多病泯,诗兴大发。
自古以来,写桃花的诗还有很多,人们在领略桃花的美丽和烂漫的同时,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个春风拂面、桃花绽放、风光旖旎、目不xiá接、令人神往的决美意境里。
(1)给文中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读音写汉字。
童心未泯   
风光旖旎   
róng   合
目不xiá   接
(2)选文第二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改为“   ”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你所熟悉的春天的景物,把句子补充完整。
2.填空。
(1)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   ”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   ”。
(2)明月别枝惊鹊,   。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旧时茅店社林边,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移舟泊烟渚    (2)野旷天低树   
(3)江清月近人    (4)望湖楼下水如天   
(5)明月别枝惊鹊    (6)旧时茅店社林边    
二、综合读写
4.校学生会开展“读古诗 长知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请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
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更好地落实“读古诗 长知识”活动要求,经研究决定,将在九年级召开“走进送别诗”专题学习活动,请认真整理学过的送别诗,于5月17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参加知识竟答活动。
2019年5月8日
(1)通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三、默写
5.默写填空。
(1)   ,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   ,   。
(3)《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   ,   。
(4)《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   ,   。
四、古诗词赏析
6.《寒食》全诗运用    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    的陶醉和对    的歌咏。
7.诗歌鉴赏。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的上、下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路转溪头忽见”透露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3)“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柳桥晚跳
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注】此诗是诗人晚年在山阴家居时作。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9.阅读白居易的《夜泊旅望》,完成第6题。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
(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10.古诗词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解释诗句中的词。
①翻墨:   
②水如天: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第一句写云,第二句写雨,第三句写风
B.“黑云翻墨未遮山”中的“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C.“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跳”字和“乱”字,写出了雨点之大,雨点之急。
D.题目中的“醉”字仅仅是表明诗人喝醉了。
(3)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人教部编五四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2023年同步练习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
1.【解答】答案:
(1)mǐn;yǐ nǐ;融;暇
(2)决;绝
(3)柳枝、柳絮
2.【解答】(1)稼轩 词中之龙 忠敏
(2)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路转溪桥忽见(重点字:见)
3.【解答】(1)句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2)句意: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3)句意: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4)句意: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5)句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6)句意: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社林。
答案:
(1)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2)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3)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4)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5)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6)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二、综合读写
4.【解答】答案:
(1)竟答;竞答
(2)将“召开”改为“举行”
(3)添加署名:校学生会
三、默写
5.【解答】(1)盈盈一水间
(2)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重点字:擢)
(3)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4)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重点字:栖)
四、古诗词赏析
6.【解答】本题考查诗歌赏析。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写实,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太平盛世的歌咏。
答案:
白描 皇都春色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宫里忙着传蜡烛。
7.【解答】解析:
(1)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进入写雨,而是雨前。
(2)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再加上心慌。可是小溪上的石桥,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流露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3)“明月”“清风”这样贯熟的词语,但是,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修辞了,“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达到了以动写景的表达效果。
答案:
(1)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峰回路转的情形
(2)惊喜之情。
(3)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描写细腻,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8.【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画面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描绘诗句的画面。在做这类题目时,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连词成句即可、鱼、树林。结合答题方法。
(2)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抒发了赋闲不用。首联写自己赋闲无聊的情景,“故傍碧山飞”,曲折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哀思。
答案:
(1)我无聊的坐在小溪边听着鱼儿跳水的声音,在杂木丛生的树林边等待着白鹤的归来。
(2)借景抒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
参考译文:
小溪之滨,能听到鱼儿跳水的声音,静候着白鹤飞回。
几片闲散的浮云哟,总难汇成小雨,缓缓飘飞。
9.【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一开始便展现了心中的忧愁:“少睡多愁客,直接表达离井思乡之愁,迎秋夜更长,因为到了秋天,表达出前路遥遥之愁,犹未到钱塘”在这烟波笼罩中已经过了三十个夜晚。“三十宿”交代旅途时间之长。这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实质上此时我们也可以揣测,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有些难以平静。
(2)本题考查诗句表达效果。“沙明连浦月,前后对仗工整。此外,景物由远及近,在月光映衬下,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冷风袭来,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心绪低落。
答案:
(1)作者的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使用比喻修辞,在月明星疏的夜晚,整个船上都是秋霜,心绪低落。
译文:
旅客多愁少睡,中宵起望家乡,白色的布帆映着满船的秋霜,秋日短而夜更长,还未到达浙江钱塘。
10.【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①“黑云翻墨未遮山”意思是乌云上涌。“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
②“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题目中的“醉”字不仅仅是表明诗人喝醉了。
故选:D。
(3)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法的分析。这首诗歌写坐船时所见。第一句写“云”,第三句写“风”,一句一景,后两句写的是晴天的景色,一个“忽”,既接得紧凑又转得迅速。
答案:
(1)①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D
(3)①每句写一景。②前两句借景写阴,既接得紧凑又转得迅速。
译文:
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