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搭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搭石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8 21:1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搭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文美、意境深远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力求在嚼在经典之处,运用“根据语境判别多音字的读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意境”、“改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读文句想画面品意境悟情感”等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突破重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并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再现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从而深入体会、感悟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突破难点:
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课文描述的情景走向生活中的场景,挖掘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搭石道具。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结合情境,介绍自己,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非常荣幸地来到咱们班,带领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参观学习。快乐的心情大家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好吗?(好!)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小村庄。远处有连绵起伏的(山),
再看,山下有郁郁葱葱(树木),再看近处有清澈见底的(水),在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边还有(房屋),美吗?(美)
师:但刘章爷爷每每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搭石。
师:刘章爷爷还把这些搭石写成了一篇精美的文章,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欣赏的内容。(师板书课题)
师:请所有女同学读一次课题,请所有男同学读一次课题,大家一起再读一次课题。
二、初识搭石,寻找美。
师:通过刚才反复读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爱动脑筋啊,要想学习好,必须多动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什么叫搭石?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什么是搭石的语句。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出示上面这段话)
师:请左边这两行同学来读读这句话。
师:如果没有搭石,这里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知道?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出示这句话。
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乡亲们出工收工要(生:脱鞋挽裤),赶集访友要(生:脱鞋挽裤),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挽裤)。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感觉怎样?
师:由此看来,这一块块平凡的搭石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右边的两行同学再读什么是搭石。
师:咱们再观察刘章爷爷的家乡,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山峦、树木,还有小溪和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还有这一块块搭石。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说(引导学生自然说出)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重点精读,品味美。
师:搭石就是一些天然石块,那样的普通,那样的平凡,刘章爷爷之所以写搭石,就是因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么,村里的人们每天早出晚归,在这些搭石上走来走去,走出了怎样的一道风景呢?在这道风景线上,又走出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学习。
(一)品味“摆搭石”美
出示摆搭石的段落。
师:指名小组朗读。要求其他同学结合画面思考:这段话中,写什么人走搭石,他在走搭石的过程中做了什么事。什么情况下搭石头?他是怎么搭的?他这样做是为了谁?(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想得真周到。他这样做既方便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也方便了——(引导学生说出)他人。
师:这位伯伯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一切,任劳任怨地做着这一切,不求回报地做着这一切。你能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描述他这种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吗?
师:写下“奉献”两个字。
师:现在咱们再来看,这位伯伯摆搭石的画面,是不是一道风景?生齐答:是
师:是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生齐答:是
师:下面,请想读出这种无私奉献美的同学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特别注意段落中用得准确的词语。
(二)品味“走搭石”的美。
师:大家读得真美啊,希望同学们不但能够读出奉献美,更要做到奉献美。在下面的学习中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咱们最美的一面奉献给在场的所有老师,好不好?
生齐声回答:好
1、一行人走搭石
出示一行人走搭石的段落。
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读读这段文字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人影绰绰”这个词理解起来有点儿难度,咱们一起来理解一下。
白板出示“绰”的三个意思,指导学生选出在“人影绰绰”中恰当的解释,并理解说出“人影绰绰”的意思。
师:这段话写什么人走搭石的情景?生:一行人。
出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体会
师:同学们,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搭石好走不好走?生:不好走
师:在刘章爷爷的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意思就是走搭石(生:要快一点)过桥(生:要慢一点)。那么这一行人怎么能顺利、平安地走过搭石呢?你能用上面一个词更加形象地描述这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吗?
生齐声说:协调有序
师:很好。下面咱们就请一组同学上台来模仿一行人走搭石。
请出学生,老师指点,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合作着读一读,让这几个同学走一走。我问问大家,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生:搭石)天气寒冷,搭石光滑,走的不好就会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稳稳当当地走过去?(生:有)好,从这儿开始。
师引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生: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速度渐快] 抬起脚来,紧跟上去,[速度再快]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听!(听到踏踏的声音)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抢路,没有人止步,没有人指挥,没有拥挤,没有混乱,动作却是那样的整齐,那样的有序。这就叫做(生:协调有序)。体会得真好啊!
师:同学们走得真好,把这一行人从搭石上走过的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
师:这道风景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这一行人走过搭石的时候(生:协调有序)。在咱们的生活中,协调有序的场面还有很多,比如:上下楼梯,(引导学生说出:同学们都靠右行,这是协调有序;在城市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车辆和行人(生:都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是协调有序;去火车站买票的时候,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上下车辆的时候,我们都要(生:排队)这更是协调有序。说到这儿,大家好好想一想,这协调有序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准确说出有困难,师白板出示“不争不抢,互相礼让,彼此关照”,引导学生齐读。
师:这不争不抢,互相礼让,彼此关照是(出示“善良之美,文明之美,人性之美”引导学生齐读)
师:在咱们课文中还有许多地方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让我们继续学习。
2、面对面“让”石图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几位老人坐在村头大树下乘凉。这时,通往村里的小路上,来了两个骑自行车的人,一个往东要出村,一个往西要进村。两个人面对面骑着,越走越近。树下的老人们着急地说:“坏了,坏了,要撞了。”只听“啪”的一声,两个骑车的人撞在了一起,连人带车摔倒在地。老人们长叹一声,又说:“唉,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大家说这下是好了还是坏了?生:坏了。
师:现在有两个人面对面走到溪边,都要走过搭石,他们会怎么过?来,请两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两生上来,站在了搭石道具的两头。
师:同学们,他们走得好不好?生:好
师:他们怎么没有像老师讲的故事里那两个骑车的人,撞在一起,倒在水里呢?他们怎么能顺顺当当地走过搭石,走到小溪的对面呢?生:因为他们让对方先走
师:让对方先走,说明他们能够 生:互相谦让。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两们互相谦让的同学。
书上又是怎么描述这个情景呢?(出示引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过一行人走搭石所展示出的(生:协调有序。师:板书协调),现在咱们又看到了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生:互相谦让。师:板书谦让),这些画面是不是家乡的一道风景?(生:是)美不美呢?(生:美)
3、背老人“过”石图
师:大家想想,假如青年人遇上老年人走搭石,又会是怎样的情景?生:背老人走过去。
师:好,请你上来。现在,我就是那位要走搭石的老奶奶。
师学老奶奶的口吻:“唉哟,这天寒地冻的,搭石这么滑,我可怎么过去啊?”
老师知道,你还小,背不动我这个老太太,不过,你的心意大家已经看到了,你真是咱们班的榜样啊!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热烈的掌声谢谢这位懂事的同学。
师:现在我们又来看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这个情景的。
出示文字,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伏,理所当然
(课件中“伏”“理所当然”变红)
师:也就是说,只要是遇上老人来走搭石,不管是哪个年轻人,都会怎么做?(生:背老人过溪)年轻人把背老人过溪看成是(生:理所当然的事)。听了大家的回答,我就在想,(出示三句填空题)
师读前面部分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
生: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课件填空,出示红色文字)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课件填空,出示红色文字)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课件填空,出示红色文字)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课件填空,出示红色文字)
师:(出示)透过这个“伏”字,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我们又能体会到相亲们的什么品质?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板书:尊老。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出一个很美的词“尊老爱幼”,虽然文章中只描写了“尊老”的情景,但是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假如有小孩儿来走搭石,看见的人会怎么做?
师: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
师:假如遇到挑着担子的妇女来走搭石呢?
师:你们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四、深化总结,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小小的搭石上,有许许多多感动我们的画面。这一个个和谐而温馨的画面里闪耀着一种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刘章爷爷每每回忆起家乡的搭石时,总会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更会由衷地赞叹
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引学生齐读。
师:这句话写出了搭石的什么精神?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很好,再想想,仅仅是写搭石吗?生:还写乡亲们
师:说得好。请所有男同学读一读,请所有女同学读一次。那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请从下面三个答案中选出理解最恰当的一个。
师:同学们把握得非常准确。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学到这儿,我们就会明白,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描写搭石,来赞美乡亲们善良淳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美好品质。刘章爷爷用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些平凡而普通的搭石,通过这些搭石我们看到了刘章爷爷的家乡:景美,情美,乡亲们的心灵更美!
四、拓展延伸
1、爱的教育
师:心灵之所以美,是因为心中有爱;只有心中有爱,才会无私奉献!在九十年代,有一首歌曲《爱的奉献》唱遍了大江南北。(出示“爱的奉献”的歌词)在场的各位老师对这首歌曲都非常熟悉。我提议,请各位老师与我们一起回顾这首经典的歌曲,好不好?掌声有请各位老师起来,领着大家一起唱响“爱的奉献”。
2、走向生活,发现美
师:谢谢各位,请就座。刚才,各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歌喉,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老师的奉献。同学们,这首歌里反复咏唱着这样一句话:“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为了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你会把你的爱奉献出来吗?怎么奉献?
3、活学活用,写出美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中间一定有人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你发现了同学身上的美了吗?(出示罗丹名言)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像刘章爷爷那样,从普通的物、平凡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美,学习他们的美,大家愿意吗?(愿意)很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
课后小练笔:
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个平凡的人、每一件普通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师:你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好美的回答。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儿就要结束了,在下课之前,老师还有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今天大家下课后,能够从地上摆的这些搭石上走出教室,好不好?生:好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让你们走搭石吗?生1:希望我们向搭石学习生2:希望我们做无私奉献的人
师:你们真是太聪明了。非常感谢大家和我一同度过一段美好快乐的四十分钟,希望我们都能向搭石学习,向刘章爷爷学习。好,下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