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
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
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
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
的开拓者、奠基人,长期从事教育工
作和历史研究。著有《古史辨》《当
今中国史学》等。
【作家作品】
顾颉刚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
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
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写作背景】
1922年--
1925年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命题,引起了
一场古史论战。
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
第一册,使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
中国史坛迅速崛起,《怀疑与学问》为此段时间所作。
1923年
1926年
19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驳论文,识记“凶险”“视察”“虚妄”“墨守”
“停滞”“不攻自破”等重点字词。
2.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3.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4.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5.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6.积累具有怀疑精神的故事等素材。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虚wàng( ) mò( )守 流sú( )
大rú( ) pì( )如 视chá( )
máng( )从 停滞( ) 折( )扣
【字音字形】
妄
墨
俗
儒
譬
盲
zhì
zhé
察
: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无稽的。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比如。
: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
破绽,站不住脚了。
: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虚妄
墨守
譬如
流俗
大儒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重点字词】
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证明或补充
论据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具体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的数字
(简明、真实、典型)
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谚语、俗语
科学上的定理公式、规律等
论证:
论证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
议论文三要素
【文学常识】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思考(批注):
1.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
(标题“怀疑与学问”揭示了论题)
治学(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3.文章运用了哪种论据?试举例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引用了程颐、张载、孟子、笛卡尔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列举戴震、笛卡尔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一)通读课文,探讨交流: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
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
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中心论点( 段)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 段)
分论点二( 段)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
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2
3-5
6
四、课后延伸
微写作
《怀疑与学问》可用话题方向:质疑、求学、学习态度等。
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孔子强调学习时一定要有谦虚的学习态
度,要多向别人请教。前提是,要善于质疑,敢于提问。
正如《怀疑与学问》中作者所言,“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
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只要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质疑,就一
定能学有所成。
【片段范例】
第二课时
柏拉图的故事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
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要求大家再仔细
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学生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回到了
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
余的学生全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到了这名学生
面前问:“难道你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
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向学生
们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
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人云亦云,要有怀疑精神。
一、探究论证方法
(一)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两位理学家的名言,点明中心
论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道理论证】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3.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
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话,论证我们要有怀疑精
神,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6 段,举例论证。举戴震小时候追问《大学章句》的
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观点,
从而证明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了举例论证,举……的例子(概括事例),论证了……,
使论证更真实具体、更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
第4段【举例论证】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
的事例,具体真切地论述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与……对比,使观点更鲜明、突出,
具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
第6 段,对比论证。作者先从反面入手,阐述不动脑筋的
危害——不动脑筋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指出,只有常常怀
疑、发问,我们才会由无疑到有疑,由有疑到求解,想求解才
会有新学说,学术才会有发展、有进步。论证了怀疑是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3段,类比论证。以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出现的许多
口头的消息不一定可靠的例子类比“做学问”,论证做学问
要学会质疑,不能只依靠传说,引出下文对传说的论述。
【类比论证】
二、积累拓展
(一)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
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
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
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
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
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
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
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
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
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
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
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
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
说“修正”的前提。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
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二)人物故事——祖冲之的怀疑精神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对数
学和天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专攻数术,搜炼古今”,
但决不“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籍文献及前人成说
之中。他从研究数学开始就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敢于推
翻前人的错误理论,并且能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科学遗产。在
青年时他就对张衡和郑玄等人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仔细研究,并
且校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后
来他又发现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写的《元嘉历》存在许多错误,
于是着手重编了新的历法—《大明历》
《大明历》这部著作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为后
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参考。
(三)跟着教材学写作
【举例论证】本文多次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请你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论证“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这一观点。
围绕观点
选择
典型事例
写作方法
教材解读
本文举对“三皇、
五帝”和“腐草为
萤”的说法进行追
问的例子,论述了
人们应该怎样以怀
疑的精神做学问。
迁移运用
凡是成功之人都是有恒心的代表。
王羲之为了练好字,每天练习无
数次,最后一池水竟被墨汁染黑,
他也成了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池
水被墨染黑,这是他坚持了多长
时间才会有的结果啊!他的成功
不就和恒心密不可分吗?
【写作示范】
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
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日》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
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
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终提取出青蒿素……可
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三、课后延伸
(一)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
方法的名言警句。
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②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③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④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⑤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
⑥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