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8 21: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谁认识它?谁来读读它的名字。指出“芦”单独读时是第二声,比如芦苇的芦,但和葫交朋友时放在后面,我们就读轻声。齐读词语:葫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则和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二、词语识记。
读第一自然段,读读里面的生词。出示“一棵”“葫芦藤”“花谢”。重点看“葫芦藤”,请你仔细观察,这三个字都带有相同的偏旁——草字头。说明这三个字都和植物有关。“藤”指的是“木本植物的枝茎”。比如,我们在生活中还会见“葡萄藤”“黄瓜藤”。你还会说...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图文结合,体会葫芦的可爱。
(1)第一段还有这样有特点的三组短语,出示“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指名读。
(2)引导学生再次注重黄色字体的意思: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引导学生读出葫芦的(可爱),多么可爱的葫芦!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比较感叹句的语气。(赞美)
(4)把这样的短语再放回到文中,再读第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细长的、满、雪白的、可爱”齐读。
引导学生看图背诵段落:()的丝瓜藤上长满了(),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小葫芦啊!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把葫芦生长的过程画在黑板上。
过渡:这么可爱的葫芦,同学们喜欢吗?种葫芦的人呢?
(5)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引导学生体会“每天、看几次”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说明了什么?
(6)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全班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成什么样啊?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 生答(小葫芦都落了),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出示句子: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我们再来读读这句。(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疑问,为什么种葫芦的人这么想要葫芦,最后却一个都没有得到呢?我们去文中找找答案吧。
认真读2、3自然段,用“—”画出“种葫芦的人”心里怎么想的句子;用“_”画出“种葫芦的人”怎么说的,认真地读一读。
(1)学习第二段。探究: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知道那个人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指导读: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语气要重读。种葫芦的人的意思是: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谁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指名)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一句更能说明不可怕呢?请大家把这两句读一读。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心里想的句子。我们一起来看看“想”这个字。“想”是本节课要求大家会写的生字。观察:左右结构,上面是相,下面是心字底。想,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互相把对方放在心里就是想。书写的时候,请注意,上面是相,左窄右宽,捺变点。心要拖住上面的相。心字底的书写时难点。记住口诀“心字底,左点卧钩一直线,中点略低右点高”。那个人要的是什么?不要什么?(要葫芦不要叶子)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朗读指导: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引导理解“自言自语”。指导读:用自言自语的语气读这句话。(指导注意感叹句,读出种葫芦人期待小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小结:是啊,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子。
(2)学习第三段听到邻居的劝告,我们来看看种葫芦的人怎么说的?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指导读:注意带问号的句子,最后读句子的语气要上扬,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引导学生比较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学生知道这两组句子,一个是感叹句和陈述句,一个是反问句和陈述句,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两种不同的语气,它们表示的是相同的意思。
过渡: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叶子上生了蚜虫,葫芦就落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听一段葫芦叶的自白,相信听完它的叙述,你就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引导学生看“葫芦落下来的原因”示意图后说出明白的道理。
小结:就是因为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会互相影响。要想得到好果实,就要细心呵护每部分叶子的生长。我们做事情也一样,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注重结果。种葫芦的人就是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才导致最后一个葫芦都没有得到。
四、拓展延伸:
目光短浅、不听别人劝告的人,不光有种葫芦的人,老师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想和大家分享。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70页《刻舟求剑》这个故事。
思考:那个人按照他的方法,能把剑捞上来吗?你从他身上明白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不断的发生变化,要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灵活、变通地处理问题,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类似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老师推荐大家阅读:《拔苗助长》《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