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6.1《赤壁赋》(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6.1《赤壁赋》(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9 06: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赤壁赋》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 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 反复诵读,铺陈、排比手法造就的语言整饬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抓住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特点, 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 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 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赏析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 于黄州的那些杰作, 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 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 人生阶段。 一、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 ,号 、铁冠道人, 世称 、 苏仙。汉族, 眉州眉山人,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与父苏洵、弟苏辙 合称“ ”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画学文同,论 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代表作有《水调歌头》 《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 赤壁怀古》。 (二)写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 期间。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 ,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 ”,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
罪名,被捕入狱,史称“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 月释放,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 ” 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 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 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 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三)题目解读 1.赤壁 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的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 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 种感悟。 2.赋 (1)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 、 、 、 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 、 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 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赋的演变 古赋(秦汉):指六朝以前的赋体,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 音律谐和。 文赋(宋) :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四)拓展知识 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 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任 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 ”,后因“托事以讽 ”写了 一些与新法有
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 ”“指斥乘舆 ”,于是在 湖州任上被突然 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 在狱中备受诟辱, 几乎被置于死地, 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 被 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 ”, 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 ”。 2.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 ”:“壬戌 ”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 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 、 、 、 的代号。 天干(10 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 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0 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 ”的说法。 (五)字词句 1.字音 壬戌之秋( ) 举酒属客( ) 少焉( ) 斗牛之间( ) 冯虚御风( ) 桂棹( ) 嫠妇( ) 愀然( ) 山川相缪( )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渔樵( ) 江渚( ) 麋鹿( ) 匏樽( ) 蜉蝣( ) 无尽藏( ) 枕藉( ) 2.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 ” 同“ ”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 ” 同“ ” 3.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②下江陵( ) ③顺流而东也( ) ④歌窈窕之章( )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⑦舞幽壑之潜蛟( ) ⑧泣孤舟之嫠妇( )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 ⑩正襟危坐( ) 5.文言句式
①固一世之雄也 ( )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③何为其然也? ( )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⑤而今安在哉? ( )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6.挖空练习 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 ( ) 【 望 : 十五 。 朔 , 月初一 。 晦 , 月末 】 , 苏 子 与 客 泛 舟 游 于 赤 壁 之 下 。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兴 ( ) 。 举 酒 属 ( ) 客 , 诵 明 月 之 诗 , 歌 窈 窕 之 章 。 少 焉 ( ) , 月 出 于 东 山 之 上 , 徘 徊 于 斗 牛 之 间 。 白 露 横 江 , 水 光 接 天 。 纵 ( ) 一 苇 之 所 如 ( ) , 凌 ( ) 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冯 ( ) 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 ; 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 ( ) , 羽化而登仙 。于 是 饮 酒 乐 甚 , 扣 舷 而 歌 之 。 歌 曰 : “ 桂 棹 () 兮 兰 桨 , 击 空 明
兮溯流光 。 渺渺 ( ) 兮予怀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客有吹洞箫者 , 倚 歌而和 ( ) 之 。 其声呜呜然 , 如怨如慕 , 如泣如诉 , 余音袅袅 , 不绝 如缕 ( ) 【 助记 : 断绝 】 。 舞 ( ) 幽壑之潜蛟 , 泣 ( ) 孤舟 之嫠妇 。 苏子愀然 ( ) , 正襟危坐 ( ) 【 助记 : 危言危行 , 说正直的 话做正直的事 。 危 , 正直 】 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 ( ) ”客曰:“ ' 月 明 星 稀 , 乌 鹊 南 飞 ’,此 非 曹 孟 德 之 诗 乎 ? 西 ( ) 【 助 记 : 注 意 后 文 动词 “ 望 ” 】 望夏口 , 东 ( ) 【 助记 : 注意后文动词 “ 望 ” 】 望武昌 。 山川相缪 ( ) , 郁乎苍苍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方 ( ) 其 破 ( ) 荆州 , 下 ( ) 江陵 , 顺流而东 ( ) 【 助记 : 注意后文 无动词 】 也 ,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固 ( ) 一
世 之 雄 也 ,而 今 安 在 哉 ( )况 吾 与 子 渔 樵( )【 助 记:渔 夫 樵 夫 】 于 江 渚 之 上 , 侣 ( ) 鱼 虾 而 友 ( ) 麋 鹿 ,驾 一 叶 之 扁 舟 , 举 匏 尊 以 相 属 。 寄 蜉 蝣 于 天 地 , 渺 沧 海 之 一 粟 ( ) 。 哀 吾 生 之 须 臾 ( ) , 羡 长 江 之 无 穷 。 挟 ( ) 飞 仙 以 遨 游 , 抱 明 月 而 长 终 。 知 不 可 乎 骤 ( ) 得 , 托 ( ) 遗 响 于 悲 风 。 ” 苏 子 曰 : “ 客 亦 知 夫 ( ) 水 与 月 乎 ? 逝 者 如 斯 , 而 未 尝 往 也 ;盈 虚 者如彼 , 而卒 ( ) 莫消长也 。 盖将自 ( ) 其变者而观之 , 则天地 曾 ( ) 【 助记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不能以一瞬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 而 又 何 羡 乎 ? 且 夫 天 地 之 间 , 物 各 有 主 , 苟 ( ) 非吾之所有 , 虽 ( ) 一毫而莫取 。 惟 ( ) 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 明 月 , 耳 得 之 而 为 声 , 目 遇 之 而 成 色 , 取 之 无 禁 ( ) , 用 之 不 竭 ( ) , 是 造 物 者 之 无 尽 藏 ( ) 也 , 而 吾 与 子 之 所 共 适 ( ) 。 ” 客喜而 ( ) 笑 , 洗盏更 ( ) 【 助记 : 更换 】 酌 。 肴核既尽 , 杯盘狼籍 。 相与 ( ) 枕藉乎舟中 , 不知东方之既 ( ) 白 ( ) 。 7.情景默写 (1)在《赤壁赋》中苏轼写夜游赤壁的欢乐情景,以“ , ”两句写月亮从东山升起前的江面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到 无比惬意。 ( 2 ) 在 《 赤 壁 赋 》 中 苏 轼 以 “ , ”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 经·月出》,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3)苏轼在《赤壁赋》中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美妙景色的句子 是 “ , ”。 ( 4 )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中 以 “ , ”两句描写月出后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
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 5 )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中 “ , ”两句,以“苇叶 ”比喻小船,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 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6 )《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写 “水波不兴”的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有如空中乘风飞行的美好感受。 ( 7 ) 《 赤 壁 赋 》 中 苏 轼 以 “ , ”两句写泛舟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 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8)在《赤壁赋》中苏轼看到月下美景,于是纵酒放歌,其中写自己船桨之美和陶醉划 船月下的歌词是“ , ”。 (9 )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中 写 饮 酒 放 歌 的 欢 乐 , 化 用 《 楚 辞 》 名 句 , 以 “ , ” 两句抒发其思“美人 ” 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10 ) 苏 轼 在《 赤 壁 赋 》 中 先 写 自 己 饮 酒 放 歌 , 再 写 客 倚 歌 而 和 , 接 着 以 “ , ”两句描摹箫声给人 的四种感受,借箫声写出愁情。 ( 11 )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中 以 “ , ”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美 的享受。 (12 )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 以“ , ”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孤舟中的寡妇听了
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13 ) 《 赤 壁 赋 》 中 苏 轼 借 客 之 口 , 引 用 曹 操 《 短 歌 行 》 中 的 两 句 诗 是 “ ” , 。 (14) 《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山河接壤连绵不绝, 目力所及一 片苍翠。的的句子是“ , ”。 ( 15 )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中 以 “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 16 ) 《 赤 壁 赋 》 中 苏 轼 以 “ , ”两句形象的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 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17 ) 《 赤 壁 赋 》 中 苏 轼 写 如 今 在 江 中 小 洲 上 捕 鱼 打 柴 的 生 活 , 接 着 以 “ , ”两句表现驾小舟、饮美酒的乐趣。 (1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 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 (19 )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中 感 慨 人 生 短 暂 , 羡 慕 自 然 永 恒 的 名 句 是 “ ” , 。 (20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 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名句是 “ ” , 。 (2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 表示在愿望难于实现情况下, 只好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 在悲凉的秋风中吹 奏出来。
(22)苏轼在《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 真正逝去的两句是“ , ”。 (2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其中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 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 ”。 (24 )苏轼在《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 , ”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5 )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中 写 到 江 上 清 风 与 山 间 明 月 给 人 的 感 受 , 又 以 “ , ”写江山无穷,风月长存,而这恰 恰可以让我们自得其乐。 (26 ) 苏 轼 在 《 赤 壁 赋 》 写 客 转 悲 为 喜 , 开 怀 畅 饮 , 最 后 以 “ , ”两句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 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27)在《赤壁赋》中, 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 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 暂的感叹“ , ”。 (六)板书设计 二、合作学习
第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香 熟悉文史的人 皆知 ,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 武赤壁 , 自然指 的是史上曾发 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 ;文赤壁 ,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误把 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 1082 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 “ 一词二赋 ”的地方。 文赤壁 自古素有“ 风景如画 ”之美誉。 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 说法不一。 或许 因 其山崖陡峭 ,壁如刀削 ,犹如城壁一般 ,且呈赭红色 ,故称之 。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 人把黄州的叫作“ 赤鼻 ”,误把“ 赤鼻 ”当“ 赤壁 ”,再观其地形酷似, 就不曾深究, 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于是 ,他排遣愁绪 ,赤壁怀古 ,寄情于山水之间 ,撰 妙文于笔端 ,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 。这真是贵州百姓之荣光 ,实在是 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 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 的观光客, 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驱车到武汉 , 向东 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亦壁 。一下午 ,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 东坡 ,那是 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 的汉 白玉石雕像 。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 ,是应 该的 ,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纷纷走近前去 ,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 豪, 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 良久 ,他英俊洒脱, 气宇轩昂 ,那眉宇间 ,襟袍临风处 ,无不溢 出 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 ,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 ,缓缓走来 。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 ,不 禁一愣, 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 ,不高 ,随 同众游人拾级而上。 居高临下, 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 。 抬头北望 ,远处才是 白茫茫 的长江 。在宋代 ,长江就在这座 山脚下拍壁奔流 的啊 ,几 百年后已淤积成滩 ,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 。遥想当年 ,苏轼就在此地 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 ,怡情山水 ,饮酒作乐 ,感叹过“ 哀吾生之须臾 ,羨长江之 无穷 ”。试想 ,他第一次秋游之后 ,写下《 赤壁赋》 ;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 ,重游赤 壁再写《 赤壁赋》时 ,就 曾感叹“ 曾 日月之几何 ,而江 山不可复识矣 ”。何况他去世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 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
毕竟江面已远去, 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 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 ,简直太重要 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 间最长 的地方, 有 四年零两个 月之久 。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 :躬耕东坡 、放浪山水 、修身养性 、激情创作 。黄州优 美 的 山水风景 ,他 自身特殊 的人生经历和境遇 ,给 了他无穷 的创作源泉 。谪居黄州期 间 ,苏轼 以挥洒 自如 的笔力 ,创造 了具有开拓意义 的新 的生活和新 的艺术形象 ,冲破 了艺术樊篱 ,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 。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 自黄州 ,他艺术上 的顶峰是在黄州 。据悉 ,在数量上 ,在黄州写 了 753 篇作 品 ,其 中 诗歌 214 首,词 79 首,散文 457 篇,赋 3 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 一词二 赋 ”,书法上 的代表作是《 寒食帖》 。平均每两天一篇 ,每周 3.3 篇 。乃至饮食上 的 东坡肉 、东坡饼 、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 。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 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 ,对 了, 包括苏轼的号“ 东坡居士 ”,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 的。东坡 是营地 ,长期无人耕种 ,是瓦砾之场 ,不适合耕种 。又因当年大旱 ,从未躬耕的苏轼 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 ,但是他仍然很乐观 ,很豁达 。一个月夜 ,苏轼拄着拐杖 ,走 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 ,诗兴大发 ,写下著名的小诗《 东坡》 : “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 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这真是逆 境出成果 ,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 。苏轼个人之不幸 ,命运的阴差阳错 ,反而成就了黄 州赤壁之大幸, 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 ,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 失意而不失志, 胸襟开 阔大度 , “ 不以物 喜 ,不以已悲 ”,怎不让人敬佩万分 ?他文如其人 ,直抒心灵 ,率直本真 ,赤壁怀古 之赋、之词, 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 ,永恒的文赤壁。《 苏东坡传》 的作者林语堂曾说: “ 像苏东坡这 样的人物 ,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 ”作为后人的我们 ,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 。 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 , 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 ,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东坡 千古流芳, 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选自《中国散文家》)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 它的地形酷似城壁, 于是将错就错, 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璧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 朽的诗赋, 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即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 贬黄州的生活场景, 时空转换自然, 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璧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他的贬谪使 黄州名扬天下, 并写下了许多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 有什么作用? 3.余秋雨说: “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结合文本,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二组 (文段一)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 何为其然也 ? ”客曰 : “‘ 月明星稀 ,乌鹊南 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 口 ,东望武 昌 ,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 (节选自《赤壁赋》 ) (文段二) 苏轼 ,字子瞻 ,眉州眉 山人 。生十年 ,父洵游学 四方 ,母程 氏亲授 以书 , 闻古今 成败, 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 传》, 慨然太息, 轼请曰:“ 轼若为滂, 母许
之否乎 ? ”程 氏 曰 : “ 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 比冠 ,博通经史 ,属文 日数 千言, 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叹曰:“ 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 得吾心矣 。 ”嘉祐二年 ,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 得轼《刑赏忠厚论》, 惊喜。后以书见修, 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闻者始哗不厌, 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 水轼曰 : “ 富民若出 , 民心动摇 ,吾谁与守 ?吾在是 ,水决不能败城 。 ”驱使复入 。 轼诣武卫营 ,呼卒长曰 : “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 ”卒长曰 : “ 太 守犹不避涂潦② , 吾侪小人 ,当效命 。 ”率其徒持畚锸③ 以 出 。筑东南长堤 ,首起戏马 台 ,尾属于城 。雨 日夜不止 ,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 ,过家不入 ,使官吏分堵 以 守, 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 增筑故城为木岸, 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 有改动) (注) ①范滂:东汉人, 曾任汝阳太守属吏, 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 岁死于狱中。 其母深明大义。 ②涂潦: 泥水。 ③锸(chā):锹。 4. (文段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5. (文段二)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以示成人, 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 B.“ 礼部 ”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 C. “ 太守 ”战国时称郡守, 汉改称太守, 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有“ 治民 ”等职。 D. “ 侪 ”是“ 同类, 同辈的人 ”的意思, 同义词还有“ 伦 ”“ 徒 ”“ 属 ”“ 辈 ”等。 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 “ 客 ”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 客 ”对英雄的 敬仰追慕之情。
B.(文段一)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 既描写了当时的 景象, 又引出了话题。 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 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 D. (文段二) 苏轼成年时, 已博通经史, 勤奋读书, 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 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7.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2)轼庐于其上, 过家不入, 使官吏分堵以守, 卒全其城。 8.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三、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 1~ 2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 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 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 , 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 单于若问君家世, 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 【注】①清禁: 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 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 唐代李揆被皇 帝誉为“ 门地 、人物 、文学 皆 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 , 酋长 问他: “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 ? ”李揆怕被扣 留 ,骗他说: “彼李揆 ,安 肯来邪? ”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 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 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 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 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 ,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诉苏辙, 作为大国使臣, 切莫以家世傲人, 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 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 希望他小心谨慎, 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子瞻 东坡居士 苏东坡 三苏 唐宋八大家 苏黄 苏辛 宋四家 (二)写作背景 黄州 乌台诗案 (三)题目解读 赤鼻矶 辞赋、骈赋、律赋、文赋 四 六 (四)拓展知识 乌台 乌台诗案 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五)字词 1.字音 壬戌之秋(rén xū) 举酒属客(zhǔ) 少焉(shǎo)
斗牛之间(dǒu) 冯虚御风(píng)桂棹(zhào)嫠妇(lí) 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舳舻千里(zhú lú) 旌旗蔽空(jīng)酾酒临江(shī)横槊赋诗(shuò) 渔樵(qiáo)江渚(zhǔ)麋鹿(mí) 匏樽(páo)蜉蝣(fú yóu)无尽藏(zàng) 枕藉(jiè)2.通假字(1) “冯”同“凭”,乘(2) “缪”同“缭”,盘绕、围绕3.古今异义(1) 白露横江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4.词类活用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②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③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④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吟诵)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⑦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⑧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⑩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5.文言句式 ①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③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 ⑤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6.挖空练习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十六) 【望:十五。朔,月初一。晦,月末】,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不一会儿),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通“ 凭 ”,乘)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人世超然独立) ,羽化而登 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形似桨的划船工具)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悠远的样子)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唱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像一缕不断的丝线) 【助记:断绝】。 舞(使起舞) 幽壑之潜蛟,泣(使 哭泣) 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衣端坐。危,端正。联系前文“正 ”)【助记:危言 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向西) 【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夏口,东(向东) 【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 ”,环绕,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当) 其破(夺取) 荆州,下(攻占) 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助记:注意后文无动词】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然而如今在哪里 呢) 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 【助记:渔夫樵夫】于江渚之上,侣(以……为伴侣) 鱼虾而友(以……为 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 托在天地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羡长江之无穷。挟(偕同) 飞仙以遨 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屡次多次) 得,托(寄托) 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那) 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 莫消长也。 盖将自(从)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连……都)【助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假如)非吾之所有,虽(即使) 一毫而莫取。惟(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禁止), 用之不竭(尽)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 ” 客喜而(表修饰) 笑,洗盏更(重新)【助记:更换】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相互)枕 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 白(发白,即天亮)。 7.情景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9)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0)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14)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1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7)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9)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0)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1)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2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7)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二、合作学习 第一组 1 .选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 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 答此题, 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以确定正误。A 项, “将错就错 ”说法错误, 原文是说 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C 项, “先叙后议 ”说法错误, 应是夹叙夹议。 D 项, “苏轼个人 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故选 B。 2.【答案】①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 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 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 像的作用, 属于概括题。可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对苏轼的雕像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三四两段, 结合“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 是应该的, 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突出苏轼是黄州的主角 ”“他 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等分析,对他外貌的描 写,直观地展现了苏轼儒雅的形象;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情
感上的作用就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3. 【答案】 ①文学方面,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 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 苏轼。 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 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从 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考虑主旨、人物 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重点要分析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从文章的第六段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开始,以后的几段重点介绍了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可结合关键 句子来分析。如“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 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 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 作源泉”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 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哦,对了,包 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 绪和客观环境”“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 '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等。最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子进行整合,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学方面、思想 性格方面、生活方面。 第二组 4 .选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城南 两山环绕,吕梁狭窄,阻滞了泄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 要逃出城避水。“河决曹村 ”中“决 ”后省略了介词于 ”,这是状语后置句, 之间不可分开;“泛于梁山泊 ” 承前共用主语“河”,也是状语后置句,“泊”后断开,排除 AC。“富民争出避水”,“富民”作主语, 这是主谓宾成分完整的单句,“富”前断开,排除 B。故选 D。 5 .选 B 【解析】“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官员考核评定不属于其职能。 6 .选 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相关内容、主旨、手法、结构的理解分析能力。A 项, “客 ’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 况,并以曹操自比”错误,没有自比。用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故选 A。 7.(1)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8 .(1) 安 定 民 心 。 及 时 阻 止 富 裕 的 百 姓 出 逃 , 安 定 了 民 心 。 (2) 动员各方力量 ,齐心协力 ,抗洪保城。 (3) 科学施策 ,责任明确 , 率先垂范。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 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苏轼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由“轼 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 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可知,苏轼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 力,抗洪保城。由“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科学施策,责任明 确,率先垂范。 参考译文: (文段一)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 , (他 )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 “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 ”客 人 回答 : “ 月 明 星稀 , 乌鹊 南飞这不是 曹公孟德 的诗 吗 ? (这里 ) 向西可 以望 到夏 口 , 向东可 以 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 ,(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 当初他攻陷荆州 ,夺得江陵 ,沿长江顺流东下 ,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 ,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 ,在 江边持酒而饮 ,横执矛槊吟诗作赋 , 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 ,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与你在 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 与鱼虾作伴 , 与麋鹿为友 , (我们 ) 驾着这一叶小舟 ,举起杯盏相互敬 酒 。 (我们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 (唉 , )哀叹我们 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 , (不由 ) 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 (我想 ) 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 , 与明月相 拥而永存世间 。 (我 )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 ,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节选 自《 赤壁赋》) (文段二) 苏轼 , 字 子 瞻 ,是眉 州眉 山县人 。十岁 的 时候 ,其父苏洵 到外地 去游 学 ,母 亲程 氏则 亲 自教
他读书 , 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 ,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 后汉书.范滂传 》 时 , 发 出深深 的慨 叹 ,苏轼对她说 :“ 我如果 想和 范滂一样 为名节而不顾 生死 ,母 亲 您答应 吗 ” 程 氏 说:“ 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 , 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 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 ,在梁山泊泛滥 ,从南清河溢出 , 汇聚在徐州城下 ,水 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 , 城墙即将被冲毁 , 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 苏轼说:“ 如果 富人都 出 了 城 , 民 心 一 定 会动摇 ,谁和 我一起 守 城 呢 只 要有 我在 这 里 ,就 不 会让决堤 的水毁 了 城墙 。 ”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 ,把卒长叫出说:“ 河水将要冲进城里 ,事情很 紧迫了 , 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 ”卒长说:“ 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 , 我们这些小人应 该为您效力 。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 ,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 ,堤坝从戏马台起 ,末尾 与城墙相连。雨 日夜不停 ,没有 受损 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 ,即使经过家 门 也不入, 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 ,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 ,加高修筑旧城 墙 ,修筑木制堤岸 ,用以防备洪水再来 。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选 自《 宋史 · 苏轼传》 ,有 改动) 三、教考融合 1 .选 C 【解析】C 项, “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错, 这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 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 但诗人远在杭州, 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背景】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佑四年(1089 年),其时, 苏轼 54 岁, 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 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 916 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 雄峙北方近 200 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
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 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见兄弟之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 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 深, 苏辙 23 岁前与兄住在一起, 未曾一日分离。 23 岁进入仕途, 从此宦游四方, 会少离多。尽管如此, 他 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 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 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 见。 "苏辙此去, 虽为远别, 但暂作分离, 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 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 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 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 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 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 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 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 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 告诫子由, 出使北蕃, 决不可追求盛名, 须小心谨慎, 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 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 实, 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 国情怀之佳作。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