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 海水“制碱” 同步学案+教案+课件(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 海水“制碱” 同步学案+教案+课件(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03-22 10:37:12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海水“制碱”配料:食用纯碱 (碳酸钠)阅读课本: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和反应原理,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利用海水中NaCl制取Na2CO3 ?为什么?
2、如果利用海水中NaCl制取Na2CO3你认为还需要什么元素?
你打算选取哪种物质为原料?理由?
3、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使反应充分,反应物的量要充足。
为此,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食盐水?
4、已知:标准状况下,一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CO2;能溶解700体积的NH3
为了使食盐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流程中采用了加压和通入氨气的方法。
思考:1)加压的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会怎么样?
2)为什么通入氨气后的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5、第一步反应中,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
为什么?(参考溶解度曲线图回答)
6、第二步反应中,获得产品碳酸钠的同时
产生了二氧化碳,你打算如何处理二氧化碳?
“饱和”
“吸氨”
“碳酸化”
“过滤”、
“热解” 侯德榜侯德榜,生于福建农村,少年时学习刻苦,即使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车水,仍捧着书认真的学习,1921年留学美国,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使我国的工业发展因为纯碱的缺乏而步履维艰,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放弃美国的舒适生活,返回祖国。回国后全身心扑在科研和生产上,终于克服了氨碱法的缺点,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从此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名人故事 碳酸钠俗称苏打,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又称酸式碳酸钠,通常是白色晶体,能溶于水。二、纯碱的性质一、指示剂二、酸三、碱四、盐实验报告酚酞试液变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有气泡产生,燃着火柴熄灭=2NaCl+ CO2↑+H2O2实验报告酚酞试液变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有气泡产生,燃着火柴熄灭=2NaCl+ CO2↑+H2O2白色沉淀白色沉淀=CaCO3↓+ 2NaOH=BaCO3↓+ 2NaCl多识一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H2CO3我的收获1、氨碱法制纯碱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纯碱的性质:碳酸钠在工业上叫做纯碱或苏打。它是白色粉末状物质,易溶于水,显碱性。3、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它们的离子相互结合的过程第三节 海水“制碱”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纯碱等盐类物质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的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1.能通过实验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并能总结盐的性质;
教材预览:
1.碳酸钠(俗称________或________)就是以_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以______为媒介,采用________法制得的。
2.纯碱在化学工业中用途极广,如:石油精炼、________、________、人造纤维及________生产等均需大量的纯碱。另外,纯碱还广泛的应用于冶金、________、纺织印染、________生产等领域。
3.碳酸氢钠俗称__________,又称酸式碳酸钠,通常是白色晶体,_____于水,受热 ,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在灭火器里,它是产生________的原料之一;在食品工业中,它是______的一种主要原料;在制造饮料时,它也是常用的一种原料;在医疗上,它是治疗_______的一种药剂。
4.纯碱是 (填“酸”,“碱”,“盐”),它可与 , , 和 发生反应。
5.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相互结合,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氨碱法制纯碱
思考讨论
由氯化钠转变为碳酸钠,物质的组成元素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氯化钠制取碳酸钠,还需要含什么元素的物质?____ ___
合作学习与讨论
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工业生产过程如下:
盐水 精盐水 氨盐水 碳酸氢钠 纯碱
探究以下问题:
1.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使反应充分,反应物的量要充足,为此,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食盐水?
2.已知:标准状况下,一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CO2;能溶解700体积的NH3
为了使食盐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流程中采用了加压和通入氨气的方法。
思考:1)加压的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会怎么样?
2)为什么通入氨气后的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3.第一步反应中,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
为什么?(参考溶解度曲线图回答)
4.第二步反应中,获得产品碳酸钠的同时
产生了二氧化碳,你打算如何处理二氧化碳?
5.写出上述工业生产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小组讨论
说出氨碱法制纯碱的“关键词”,相互提问 其流程。
知识点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结合教材预览,组内相互交流。
知识点三:纯碱的性质
实验探究
分组完成课本45页“实验探究8--4”---纯碱的性质
小组讨论
根据上述实验,总结纯碱的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与________作用:能使__________变红色,说明纯碱的水溶液呈_______
2.与酸反应:
碳酸钠与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钠与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氢氧化钙反应:_______ ___________
4.与氯化钡反应:__________ ___________
5上述的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结合课本46页多识一点)。
归纳整理:
当堂达标
1.下列物质与氨碱法制取纯碱无关的是( )
A.石灰石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氨气
2.下列用途一定与纯碱无关的是( )
A.粗盐精制 B.洗涤剂生产 C. 造纸工业 D .制作发酵粉
3.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纯碱需要的原料是食盐和石灰石
B.海水晒得的粗盐可以直接吸氨制成氨盐水
C.向氨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可得到纯碱,溶液经结晶后得到纯碱固体
D.因为氯化钠水溶液呈中性,所以氨盐水也呈中性
4.鱼胆破后使鱼肉沾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好物质是( )
A.水 B.纯碱 C.食盐 D.食醋
5.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下列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加入稀盐酸 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酚酞试液
6.已知家庭常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为小苏打(NaHCO3)受热易分解为Na2CO3和两种氧化物A、B,且其中一种为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气体,一种为生活中常见的无色液体。请根据下列图示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从上述图示中推断出A、D、F各是什么物质?(写化学式)
A_________ D_________ F____________
(2)反应②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海水“制碱”教案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纯碱(碳酸钠)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了解2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的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能力以及观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纯碱的性质。
难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
教学流程:
任务一:自学课本,根据学案完成教材预览,不太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小组内解决。通过展示完成学案的教材预览内容,对于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做好标记。
任务二:引导学生探究氨碱法制纯碱的内容。
1.通过思考与讨论,探究制取纯碱的原料,渗透元素的守恒观,巩固物质制取的一般思路。
2.引导学生对氨碱法制纯碱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与讨论,深入理解原料、原理、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3.小结:总结氨碱法制纯碱的关键词
4.结合课本“多识一点”---侯氏制碱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任务三:引导学生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结合教材预览,组内相互交流。强调碳酸氢钠用于食品业、灭火等;结合碳酸氢钠的物质类别对酸碱盐的物质的定义进行复习。
任务四:引导学生探究纯碱的性质。
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强调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渗透碳酸盐的检验;探究纯碱石灰制取火碱的方法。
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并推广的对盐这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概括。
4.引导学生学习课本46页“多识一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并作适当点拨。
归纳整理和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对于制碱采用“联系——预测”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如根据元素的守恒推测原料,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谁析出,通过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对制碱有深层次的理解。
纯碱的性质设计分组实验,指导完成对其性质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验和探究的本质。教师拓展学生的思维,由碳酸钠的性质推广到盐的性质的学习,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