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8 22: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时 1
教材分析 单元概述: 本单元历史时间段是“史前时期”,即从人的出现到文明的起源这一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划分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第一单元的3课分别从人的进化、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出现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这3课也分别对应着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部落联盟时代3个发展阶段。 本课概述: 教材有三个并列子目:其内在逻辑是总分关系,要理解原始农业的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先构建时空线索,再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 由具体到抽象,形成对原始农耕的直观性认识,进而深入理解。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考古文物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2.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 3.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猎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总结过渡: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展示课题: 《原始农耕生活》 三、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考古文物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2.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 3.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讲授新课: 原始农业的发展 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第八页和第十页上面两段内容并完善内容。 河姆渡人的生活 展示材料: 材料1:农作物 材料2:木结构水井 材料3:生产工具-骨耜 材料4:陶器、玉器、乐器 材料5:干栏式房屋 展示河姆渡人生活表格,同学们自主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探究: 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可以从食物、居住条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方面来考虑) 半坡居民的生活 材料1:农作物 材料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同学们观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相关视频。 材料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概念解读:新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材料4:彩陶 小组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下面表格后,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有哪些不同? 教师引导:正是由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在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房屋建筑和种植农作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科学规律。 课堂小结: 思考并回答问题:1.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2.种地、储存粮食。 齐读学习目标 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完善内容。 阅读课本,在引导下完成内容的填写。 在引导中明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通过展示木结构水井,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应当“吃水不忘挖井人”,并对先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崇敬之情。 同学们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征并结合地图分析河姆渡遗址的地理位置,所处流域以及气候,引导学生得出这样建造房屋的理由。 自主阅读教材,完善内容。 在引导中明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引导学生们通过图片、地图、视频观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建筑特点,以及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房屋。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通过这一内容的讲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内容。 此处落实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 此处落实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 此处落实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相关内容,使他们了解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 根据考古发现得出相关历史信息,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此处落实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此处落实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处落实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此处落实了五大核心中的唯物史观。
板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农业的发展 河姆渡人 半坡人
课堂反馈 1.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2.某博物馆的讲解员说:“我们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遗址
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相关资料(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除外),下次上课我们在班里分享。
结束语 教师引导: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悠久灿烂,中华民族的先民智慧无穷。应付吾辈之韶华,耀吾辈之中华。为祖国骄傲,为华夏今朝喝彩。华夏波澜壮阔,少年仍需向前!作为同学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励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后反思 创设了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