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 2024 届高三(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23 题,共 8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方美学界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趋向。这种美学在当
代西方被称为“日常生活美学”,在中国则被称为“生活美学”。在当代中西方不同历史语境下,研
究中国的“生活美学”,还须从本土传统入手。
应该说,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建树起中国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传
统开始,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已经存续了几千年,一直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主流。这是由于,在中国
人的生活当中,审美与生活始终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这种传统始终没有断裂过,一直
延续至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被古人赋予了审美化
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奠定了生活化的根基。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中国美学却早已
聚焦生活。生活美学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新思潮——西方没有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
艺术传统非常久远。生活美学乃是根源于中国本土既植根于生活又超越于审美的悠久传统。
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本土美学关涉很广,主要包括
三个层面。第一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性”,如饮食、饮茶等。第二是“情感的”
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情”,如闲居、交游、雅集、人物品藻等。第三是“文化的”生活美学,
这关乎广义之“文”,诗、书、画、印、琴、曲、园林、博弈、游艺乃至于游山玩水皆属此类。美学
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审美已深入生活。“生活美学”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的美学。
这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
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生活本体上。中国的书法就是最显明例证。从王羲之、颜真卿到怀素,他们的作
品不是正襟危坐着创作出来的,而是包孕在实用化的信札、便条、序跋、祭文等等之中。我们发现,
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常态,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简单,书法之“书”
不过就是写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和美感才成其为“法”。
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
公共艺术、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倡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
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
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是
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东方生活美学最佳范本。
当然,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既然曾是“礼仪之邦”,那将来也要成为“美善之国”,
这才符合“礼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当今中国生活美学的积极践行者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
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我们最终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而是审
美地“生活”。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阐释美好生活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审美化追求,中国人的
审美具有生活化根基。
B.中国书法属“文化的”生活美学,日常书写实用化的信札、序跋等是其常态,体现出生活美
学“体用不二”的特点。
C.中国的生活美学主要包括“生理的”“情感的”“文化的”三个层面,此构架对当代中国美学
第1页/共8页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但是,在地面上由于受到重力影响,表面张力很弱。因此,地面上的“液桥”通常长度很小,只
有 2~5mm。一旦大于 5mm,“液桥”的表面张力将小于重力而被破坏掉。但是在“天宫”空间站的微
重力环境中,液体处于“漂浮”状态,便可以形成尺寸较大的液桥。
(摘编自网易《“液桥”实验是什么原理?水的张力在微重力下更明显了!》)
材料二:
我们都知道杯子满了以后水会沿着杯壁往下流,这是很自然的事,但细心的你也许同样也能发现,
在杯子将满未满的时刻,水平面会一点一点地升高,在高过玻璃杯沿的时候,水仍未落下,水的表面
却像胀起的气球一样,随着水的一点点增加,慢慢地变得丰盈起来,在高过杯沿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才像承受不住似的,哗啦一下流下杯壁。这时候你再仔细回想水将落未落时的状态,水面像紧紧缚着
一层水膜,拉着水不让它流下去,是的,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这种表面张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知道,水的内部其实是由无数的水分子组成的,它们有
两种基本的运动状态,那就是相吸和相斥,它们处在时时刻刻的运动中,当周围的温度高时,它们的
运动就快,温度低一些,运动就相对慢;挨得太近了,它们就把对方挤开,离得远了,它们又反过来
紧紧牵着手。但水面表层的分子们动得太活泼,许多都跃出了水面,这就使得水面表层的水分子要比
水里其他部位的数量要少,这么一来,平衡就打破了,因为少,分子隔着很远,它们争先恐后地拉着
对方,形成一种往里挤的力,里面的水越来越多,它们拉得越来越吃力,这个时候突破了临界点,水
面再也支持不了了,这就使水哗啦一下地流了出来。
表面张力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雨后荷叶上滚动不去的水珠;清晨草叶上凝聚的露珠;水
龙头下将滴未滴的水珠;夏天可以看见水黾在水面一跳一跳地滑行;小时候喜欢买泡泡水,一吹就会
飞出一大串七彩的泡泡;当把针等重量轻的东西轻轻掷落水面时,会发现它们会长时间浮在水面,用
手轻轻一推,就很快地沉下去了;两块干燥的玻璃叠在一起很容易分开,但是如果在玻璃之间加一些
水,这时候你再试图去将它们分开,就不那么容易了。怎么样,是不是发现表面张力存在在生活的方
方面面呢?
(摘编自熊文丹《说说水的表面张力》)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空间站中,因为处于微重力环境下,人们可以用水连接两个固体,连接成的这个“液体桥”
瞬间就可以形成液球。
B.液体表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由表面张力构成的,它能维持液体的表面形貌,其特点是有弹性,
很薄弱,受重力影响。
C.影响“液桥”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地球引力、两个固体间的距离长短等因素,“液桥”大小与这
两个因素的大小成正比。
D.在地球重力环境下,人们通常是无法在两个距离大于 5mm 的固体间建造一座“液桥”的,因
为重力大于表面张力而将其破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液桥”现象的产生及
其原理,凸显其科普性。
B.一根重量很轻的针能长时间浮在水面,是因为针本身的重力很小,不足以对抗水的表面张力,
重力突减时针则会下沉。
C.材料二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话题,结尾段又列举许多现象,更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对
表面张力的关注和思考。
D.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如“紧紧牵着手”“太活泼”等词语的使用,使
得说明对象易被感知理解。
6.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水的表面张力形成的原理。(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文本一
第3页/共8页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隐身衣
杨绛
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
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啊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得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连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
宝,还唯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
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
也没人听见。家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未具人身
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
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有你;你虽然生存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
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 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
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 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西方人也有类似的话,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
弃。西班牙谚云:“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
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
假如是棵白莱,就力求做一颗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菜肴,不求做庙堂上
供设的珍果。我乡童谣有“三月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荠菜花怎赛过牡丹花呢!我曾见草丛里
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他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
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
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
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而且在隐身衣的掩盖下,还会别有所得,不怕旁人争夺。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
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
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唯有身处卑微的人,
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
人,知道了也还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有不便——还不止
小小的不便。
仙家的隐身衣随时可脱,而且能把凡人的衣服一并隐掉。不过,隐身衣下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
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别说刀枪的袭击,或水烫火灼,就连砖头木块的磕碰,
或笨重的踩上一脚,都受不了。如果没有及时逃避的法术,就需炼成金刚不坏之躯,才保得大事。穿
了凡间的隐身衣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要炼成刀枪不入、
水火不伤的功夫,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这份功夫,偏偏有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就难保不气破了肺,
刺伤了心,哪还有闲情逸致把它当好戏看呢,况且,不是演来娱乐观众的戏,不看也罢。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
(有删改)
文本二
①我回家问默存“你们怎么样?”当然,学部各所都是一致的,我们俩的遭遇也相仿佛①。他的
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
第4页/共8页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子。外文所规定牌子圆形,白底黑字。文学所规定牌子长方形,黑底白字。我给默存找出一块长方的
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②,恭楷写
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
②我们在新屋近旁又分得一块菜地,壮劳力都到那边去整地挖沟。旧菜园里的庄稼不能没人照看,
就叫阿香和我留守。我们把不包心的白菜一叶叶顺序包上,用藤缠住,居然有一部分也长成包心的白
菜,只是包得不紧密。阿香能挑两桶半满的尿,我就一杯杯舀来浇灌。我们偏爱几个“象牙萝卜”或
“太湖萝卜”——就是长的白萝卜。地面上露出的一寸多,足有小饭碗那多顶。我们私下说:“咱们
且培养尖子!”
有一位老大娘带着女儿坐在我们窝棚前面,等着拣菜帮子。那小姑娘不时地跑去看,又回来报告
收割的进程。最后,老大娘站起身说:“去吧!”小姑娘说:“都扫净了。”她们的话,说快了我听不大
懂,只听得连说几遍“喂猪”。那老大娘愤然说:“地主都让拣!”我就问,那些干老的菜帮子拣来怎
么吃。小姑娘说:“先煮一锅水,揉碎了菜叶撒下,把面糊倒下去,一搅,可好吃哩!”我见过他们的
“馍”,是红棕色的,面糊也是红棕色,不知“可好吃哩”的面糊是何滋味。我们日常吃的老白菜和
苦萝卜虽然没什么好滋味,“可好吃哩”的滋味却是我们应该体验而没有体验到的。
(摘编自《杨绛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1966年 8月 9日,杨绛被“揪出”,在外文所所内扫厕所,钱钟书(字默存)也被打倒,
被分派去扫外文所院子;②牌子:标明批斗对象名字身份的牌子。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身衣》以“废话”开篇,生动活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夫妇不喜拘束、热爱自由的生活态
度。
B.“国王的新衣”不同于凡间的“隐身衣”,盲目追求华丽、张扬,且带有欺骗性,属于掩耳
盗铃式的欺骗,十分荒唐、可笑。
C.《隐身衣》文中引用西班牙谚语“干什么事,成什么人”,是为了说明即使身处卑微,也要努
力超越自我,做出非凡成就。
D.杨绛的散文质朴、幽默、睿智,文本二中看似平静的叙述之下,却隐藏着不易被人察觉的喜
怒哀乐,流露悯意。
8.批评家们认为杨绛的散文具有节制的审美取向,结合上述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
9.文本一中,作者对“卑微”有着独到的见解,请结合作者的见解,点评文本二的内容。(6分)
答:△△△。
二、古文诗歌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
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
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
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
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
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
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
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
第5页/共8页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
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芒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
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
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
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
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惠王自为 A太子 B时 C尝不快于乐毅 D及即位 E齐之田单 F闻之 G乃纵 H反间于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
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
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
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
做有损燕国之事。
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
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3分)
答:△△△。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4分)
答:△△△。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16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
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此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
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第6页/共8页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
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
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今如许”三字陡然转折发问,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腐败无能
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
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绘的情形,在苏轼
《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指出自己求学时并不羡慕一起学习的富家子弟衣着华贵、食
物新鲜肥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华夏儿女往往将心系家国的情怀寓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词频
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本题共 5小题,20分)
做着饭还要看手机直播,凌晨不睡觉刷短视频,控制不住网购化身“剁手党”,在直播间看节目
应援打赏……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一些难得回趟家看望父母的网友惊叹,父母成了“网瘾老
年”。
有网友吐槽,现在角色反过来了,以前父母总叮嘱自己“少玩手机,不要沉迷”,如今换作自己
敦促父母“放下手机,早点睡觉”。还有网友为了父母健康将其手机设成青少年模式,不料却引发家
庭矛盾。
①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②数据显示,近年来 60 岁及以上
网民占比快速上升。③截止 2022 年 12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 4小时;④老年网民规模达
1.53 亿。⑤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⑥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往往还会增加。
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前脚刚越过“数字鸿沟”,后脚便陷入“数字沉
迷”。
比如,不久前,被称为“中老年饭圈顶流”的网红主播“秀才”塌房,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粉
丝中老年人占比高达 80%。他们把“秀才”看成“云陪伴”的亲人或朋友,在评论区倒苦水、话家常、
疯狂表白。不仅将其视为精神寄托,还把情感投射转化为金钱打投。
老年人何以有“网瘾”?“孤独”是主要原因。“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与子女缺乏交流,不适
应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年人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不被需要的孤独感。人在网络,其实是
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
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
新闻时事……通过手机网络,他们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上网带给我许多收获”,一位退休多
年的老人说:“在网上通过各类小视频,我学会了收纳、修理、种花,生活别提多充实了!”
所以,对于“网瘾老年”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
关注其真正的需求。本文的标题是《防老年人“网瘾”,需开好三张“药方”》,下面就具体来说说这
第7页/共8页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三种“药方”。
让亲情成为一剂“解药”。于年轻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辈在网络空间里的探索,更要主动去倾
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陪伴和关心。
让优质网络内容成为一剂“补药”。网络内容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假新闻、养生伪科学等车.
载.斗.量.,侵蚀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平台应当从关爱老人角度出发,提供适老的、健康优质的内容,
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18.写出文中加点成语的近义成语,使其放入原成语的位置不改变语段原意。(2分)
(1)混为一谈:____△____(2)车载斗量:____△____
19.对下列出自文中句子的标点使用,解说(见括号内)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做着饭还要看手机直播,凌晨不睡觉刷短视频,控制不住网购化身‘剁手党’,在直播间看
节目应援打赏……”与“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两句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
B.父母成了“网瘾老年”,后脚便陷入“数字沉迷”(两句中引号的作用不同。)
C.“上网带给我许多收获”,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说:“在网上通过各类小视频,我学会了收纳、
修理、种花,生活别提多充实了!”(此句中有使用错误的标点。)
D.既然本文的标题为《防老年人“网瘾”,需开好三张“药方”》,下面就具体来说说三种“药方”。
(此句中的标点使用正确。)
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有误,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改
变原意。(3分)
答:△△△。
21.文章结尾处的“解药”和“补药”可否互换位置?请简要阐述理由。(6分)
答:△△△。
22.请你根据全文内容,开出给“网瘾老年”的第三张药方,不超过一百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第8页/共8页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2023-2024 学年度 2024 届高三(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扩大了范围,表述太绝对化。文章第二段说“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C.“此构架对当代中国美学做了整体的规划”
说法有误。文章第三段所谈的中国生活美学主要包括的三个层面是客观叙述,而最后一段说
“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则说明当代中国美学还没有整体规划,这两个部分之间没
有选项所述关系。D.“源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鉴”说法有误。文章第四段说
“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
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
运动。”可见,“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更谈不上“源
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鉴”,而是对中国本身的古老生活美学传统的延续。故
选 B。)
2.C(“进而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广度和深度”错误。分析第三段“这个‘用’,
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生活本体上。中国的书法就是最显明例证……”可知文章举中国书法
为例,只是为了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深度,对广度的分析主要在前面“三个层面”的分
析中。)
3.B(A.“因此,中国的生活美学优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美学”强加因果,也扩大了范围。
文章只是说“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中国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生活美学对于西方而言
是一个新思潮——西方没有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但
并没有进行高下之分。C.“中国生活美学”“必将”“引领美学新潮流”的推断于文无据。
“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生
意盎然的活的传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东方生活美学最佳范本”,只提出了前半部分内容,
并没有得出后面的结果。D.“只要……,就能……”说法有误。原文说“当今中国生活美学
的积极践行者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我们最终要的,并非生活的‘美学’,
而是审美地‘生活’”,只是说我们要这么做,而不是说我们可以实现这个结果。)
4.D(A.“这个‘液体桥’瞬间就可以形成液球”理解错误,原文是“我们发现:陆地
上的液滴,到了‘天宫’就可以形成液球”;B.“液体表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由表面张力构
成的”说法不当,文中“如同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并不是真正
的薄膜;C.“与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成正比”说法不当,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液桥”
的大小与地球引力成反比,与两固体间的距离成正比。)
5.B(“重力突减时针则会下沉”说法不当,从材料二可知,其一,重力不会轻易改变。
其二,假如重力突减,针也不会下沉。)
6.①温度差异使得水的表里分子运动速度不同;②速度不同使得表面水分子数量较少,
分子间距离增大;③距离增大使得分子间吸力增大,形成表面张力。
7.C(引用西班牙谚语,是为了与后文的“是什么料,充什么用”结合,说明人的成就
不由境遇决定,即使处在卑微境遇中,也要脚踏实地,做自己能做的事,而非不顾自身能力
去“超越自我”,也非人人都去追求“非凡成就”。))
8.(1)语言平淡克制。用质朴的语言将卑微者的经历以及自身下放的真人真事娓娓道
来,不刻意煽情。
(2)客观呈现,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文本二中杨钱夫妇制作牌子的相互欣赏,老大娘
的女儿说“可好吃哩”,作者都没有进一步渲染,留给读者思考空间。
1 / 4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
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
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
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
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
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
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
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
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
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
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
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
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
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
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
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
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
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
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15.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无中生有,全词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南渡之
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感慨苍茫,意
味深厚。故选 C。)
16.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
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哀颓,怀
古是为讽今。(每个要点 3分)
【解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出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体描写
壮丽奇险的赤壁古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结合“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分析,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怀
古是为伤己。
《满江红 赤壁怀古》,“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
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
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
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
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
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
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自己再也无心观赏了。以无心观赏
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怀古是为讽今。
17.(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去;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
3 / 4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
丁洋》;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唐·杜甫《清明二首》;山河千古在,城郭
一时非。——宋·文天祥《南安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满江红》;)
18.(1)一概而论、等量齐观。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
论。(2)不计其数、多如牛毛、数见不鲜、屡见不鲜。车载斗量:比喻数量多,不可胜数,多
指不足为奇,很常见。(每处 1分,共 2分)
19.D(A正确。省略号都表示列举的省略。B正确。“网瘾老年”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数字沉迷”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 正确。应把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D 错误。应将句中
的书名号换为引号。)
20.③“截止”改为“截至”。④“规模”改为“人数”⑥“往往”改为“常常”。(每
处 1分,共 3分)
21.不能。亲情是“解药”。前文谈到,“孤独”是老年人有网瘾的主要原因,亲情是
解决问题的关键;解药指可以解除或缓和毒性的药,与“瘾”呼应,因网瘾和毒瘾相似。优
质网络内容是“补药”。字面上看,“补”意味着对关键方法的补充;补药是滋补身体的药
物,与“上网让老年人感到生活更充实”相似,都让对象“更好”。(共 4 点原因,答对 2
个给 3分,共 6分)
22.让老年人健康触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这是一剂“保健药”。老人们的今天很
可能是我们的明天 0,“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何况,建设和谐社会,理应“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聚焦解决老年人网瘾的其他办法,说理充分,4分;语言能呼应喻体“药方”,
2分。超过一百字,每超三字扣一分,最多扣 3分。)
23.参考立意与命题如下:[以(3)(4)立意最佳]
(1) 敬畏而无畏
(2) 心有敬畏,行而无畏
(3) 敬畏立身,无畏革新
(4) 心有敬畏的革新者
(5) 心有敬畏的时代人
(6) 敬畏无畏,时代新人
(7) 君子与改革家
评分标准:(1)“提示语”要求“结合以上材料”,所以审题立意上,最需要综合两则
材料的含义。这样的作文建议 46分为基准分。
(2)以单则材料立意写作,只做切题量分,不做合题量分。这样的作文建议 42分为基
准分。
(3)基本离开材料写作,建议 30分为基准分。
4 / 4
{#{QQABTYAQgggAAgAAAQgCAwlCCACQkACCCIoOQFAMoAABg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