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多元作文审题立意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多元作文审题立意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9 06:4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多元解读,寻找最佳立意
作文材料的多元解读法
《非常道》选取了弘一法师的一件小事:
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了恺仍跟他有来往。弘一法师曾到丰家,丰子恺请法师就座法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多次如此后,丰问何故。法师答曰:"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中间,也许有小虫伏动,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的,所以选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他们走避。
多元解读示例1:
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
一枝一叶见真情,一点一滴见佛心。
李叔同本是音乐美术之奇才,自从出家之后,一心向佛,悟道甚高。一次,来到丰子恺家,落座之前,轻轻摇晃藤椅,让虫走避。
其心善,善比亲人;其意诚,诚如朋友;其事小,小如一枝一叶;其境高,高如他的坐禅宗旨"天心月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弘一法师的精神大世界:天人合一。
多元解读示例2: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湖北卷)
入,是门径;出,是圆满。
干什么事情,往往"入"的容易,而达到"出"的境界很难。而这里要讲的李叔同先生是一个大例外。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后半生却钟情于佛教,于是出家来到虎跑寺,来到佛教圣地。他入了佛门,一心向佛,佛书,佛经,佛理,佛道,出神入化。有一次,他来到学生丰子恺家,落座前轻轻摇晃藤椅,他说:"这,好让小虫走避。"这一言一行,正展现了他的佛心禅意,
可见他已真正达到了"入乎其内",知理;又"出乎其外",实践了。他写了不少佛经著述,还云游各处作佛教的演讲,他的外圆内秀的饱含禅意的书法,都真正阐释了"出乎其外"的含义。
入乎佛教之初,还呼李叔同;出乎其外,大名弘一法师。
多元解读示例3:
留给明天(天津卷)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什么?
是真。一份真情的告白,悠扬而古典的《送别》之曲回荡在我们的耳边:"长停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
是美。他的绘画天赋奇绝,学生丰子恺得益于他的指导而出神入化;他还登台演出古装戏剧,把美送给观众;他的书法在当时堪称绝伦,鲁迅先生曾托人专门相求。
是善。他的佛心禅骨,非我们这些凡失俗子所能理解。他曾到他的学生丰子恺家,落座时轻轻摇晃藤椅。让藤椅中间的小虫走避。这真是修到了"善"的最高之境;与自然之物合一,物我合一。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真,是美,是善,是天心月圆。
普遍存在的问题:论证分析发散思维不够开阔,
论证层递性、深入性不够。
没有层次
有层次,没有深广度
作文材料,如何发现多角度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反面或折中三个角度去审视;
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种“人”或几种“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材料中有几种评价,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5)、一个材料中有几种情感,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运用多角度分析方法?
使议论文说理更有层次和深广度
1.对手分析
2.表层原因分析
3.深层原因分析
4.背景分析
对手分析
“有人认为”
“你也许会说”
“不可否认……”
“诚然……”
深层原因分析
谈意义
析危害
从历史层面、民族层面、社会层面、
文化层面审美层面、人性层面去挖掘
背景分析
小结:(1)“反观当下”
“……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事例比比皆是”
“当今时代”
(2)有所拔高,从一件事想到一类事,
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民族,
从感性到理性——是展现思想深广度的关键段。
①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它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获得对这一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作文中即以文题(或话题)为中心,让思维像辐射一样向四周发散。这种思维方式就像自行车的轮子,许多辐条(思路)以车轴(文题)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写作时,要抱住这个题目四面地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到一点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直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全记下来为止。”这实际上是要我们根据事物间存在的相关、相似、相类、相反、相对等关系,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相应的联想和想像,从而使思路洞开,文思泉涌,让相关的生活积累在心中复活。思路的激活,导致写作激情的高涨,写作灵感的激发,为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多元化的构思立意打下了基础。
发散思维四个显著特点
一、“多端”,它对问题作多角度的分析。
二、“灵活”,对问题的分析不一成不变。
三、“精细”,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对问题的考虑不仅顾及问题的全体,而且还考虑到与问题有关的各个方面的情况。
四、“新颖”,分析问题后得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容易产生新颖不俗的见解。
相似联想
相反联想
相关联想
联想的基本方式
联 想
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
1.由题目到教材相关内容的联想。
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和《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相关联想
2.由题目到成语、俗语、谚语的联想。
看到“流水”可想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高山流水”、“滴水穿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百川归大海”等成语、俗语……
相关联想
3.由题目到名言警句的联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相关联想
4.由题目到生活的联想。
生活是海洋,既有沙鸥翔集、碧波万顷的一面,更有台风怒吼、巨浪滔天的一面;
流水曲折,只要长流不断,最终百川归大海;人生坎坷,如能自强不息,终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联想
5.由正面到反面的联想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水能造福于人类,灌溉、运 输、发电、养鱼等;
水也能危害人类,洪水泛滥,房塌田毁,“人或为鱼鳖”。
相关、相反联想
6.由喻体(或“具体事物”)到本体 (或 “人生哲理”)的联想
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联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
相似联想
7.由历史到现实的联想
昔日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
今日“高峡出平湖”,变“水患”为“水利”……
相关联想
②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
顺着题目(材料)的角度思考
逆向思维
从题目(材料)的反面进行思考
操作流程:
①界定题目(材料)中关键词的意义,找到多角度立意的突破口
②确定题目(材料)中关键词间的关系,找到多角度立意的切入点
题目1:
现在,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传到网上去,然后再等着大家来赞美、评论。有人说这是“晒幸福”。幸福,一定要晒出来吗?晒出来,真的会幸福吧?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晒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把握关键词:
晒:
share。分享、展示、炫耀
幸福:
①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②(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立意角度:
正向思维:
幸福就要晒出来
反向思维:
晒出来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
题目2:
你为何总是向往彼岸?
你为何总以为朋友、熟人和邻居以及素不相识的人都比你幸福?
你为何总说:“我付出了很多,却什么也没得到。”
彼岸总是显得更美,因为它遥远。
然而,你却从未注意到彼岸的人也在看你,以为你比他们更幸福,因为他们只看到你令人愉快的一面,而不知道你的忧虑。
幸福生活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你对自己感到满足。
幸福不在彼岸,它就在你身边。
请以“幸福不在彼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把握关键词:
幸福:
①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②(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彼岸:
成功、到达、实现、追求、跨越……
立意角度:
正向思维:
幸福不在彼岸,在于当下
反向思维:
幸福就在彼岸,不满足于当下,不断的追求能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③聚合思维
新颖
熟悉
深刻
操作流程:
①列举所有角度和立意 ②删除老旧立意和材料
③寻找贴合时代的新理念
④要符合自己的写作实际
⑤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