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2(3)《峨日朵雪峰之侧》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理想,培养学生辩证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诗人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知它们共同营造出的凝重壮美 的艺术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现的饱含沧桑 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意象意境,分析手法。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情怀,辩证思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抒情写志的一种体裁, 能够以最凝练的方式来表情达意, 《沁园春 长沙》抒发了毛 主席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力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 突进的勇猛革命精神, 《红烛》展现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当代的青春之诗,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 湖南桃源人。 1950 年参军, 1951 年春赴朝鲜作战, 其 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 年“停战协定 ”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 了部队。1955 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 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 坎坷与磨难。1979 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 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 ”“ ”“中国当 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 ”。
(二)写作背景 1957 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 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 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 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 ”,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 1962 年 8 月, 作者因被打成 右派, 正在距 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峨日朵 ”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 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 ”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 ”便是 乡境内的 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 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 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三)字音字形 1、明确加点字的读音 彷徨 ( ) 决然( ) 嚣鸣( ) 铆钉( ) 揳入( ) 罅隙( ) 锈蚀( ) 2、词语释义: 罅隙: 。 揳: 。 (四)在学案上完成表格。 所处环境(特点)外在形象内在品质“我”雄鹰雪豹蜘蛛
三、合作学习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一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我 ”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 B.“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喊杀声响在“我 ”身旁向深渊 “自上而下”地远去时, “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诗句由壮观 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 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2.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情感。 第二组 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 ”和“仅 ”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 ”的“绝顶 ”,却是
“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 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 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 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4.《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 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四、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陷入岁月的困境中 时,从深山 秘境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力量, 与困境 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 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奥秘,则是诗歌所要 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 的, 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 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让 人激动的魅力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 首先就是为之震撼, 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 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 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 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 地成为一 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寻找 水到渠成 B.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探究 顺理成章 C.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寻找 水到渠成 D.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探究 顺理成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河 床 昌 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 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
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 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 一身珠宝, 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圆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4.下列关于《河床》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 诗人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 显示 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B.当我们读诗的第一行时,便从审美心理上与河床融为一体了,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 手法的成功之处。 C.该诗的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 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和句式相交错。 D.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 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即为虚的意象。
5.这首诗歌在意象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五、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最信赖的诗人 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二)写作背景 峨堡 峨堡 峨堡 (三)字音字形 1、明确加点字的读音 彷徨 (páng huáng) 决然(jué) 嚣鸣(xiāo) 铆钉(mǎo) 揳入(xiē) 罅隙(xià xì) 锈蚀(xiù shí) 2、词语释义: 罅隙:缝隙。 揳: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这里指用力插入。 (四)在学案上完成表格。 所处环境(特点)外在形象内在品质“我”壮阔、危险渺小顽强、英勇雄鹰雪豹高空、高原雄伟高大蜘蛛壮阔、危险下的可怜坚毅
三、合作学习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D 项,“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错误。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 上与“我同在。在这样的高度上,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 ”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 怜的蜘蛛, 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它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 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 而坚毅的高度之上。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弱小 生命的同情 ”。故选 D。 2.(1)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2)对顽强意志和坚韧生命力的讴歌;(3)对理想的坚定追求;(4)对 平凡、弱小者的礼赞、敬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 高度了 ”,写得凝练而含蓄。它暗示了多重意思:“此刻 ”的高度虽不是山之顶峰,却是“我 ”尽了自己的 最大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 ”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 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它还暗示了“我 ”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 “我 ”的目标与“我 ”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 ”的决定。抒发来人对顽强意志和坚韧 生命力的讴歌。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人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 出 ”,由此, 我们可以想见攀登者所具有的顽强与坚韧, 更可以想见他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抒发了追求 理想时的坚定。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 ”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 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 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 ”更有力量。抒发了对平凡、 弱小者的礼赞、敬畏。这首诗创作于 1962 年 8 月,最后完成在 1983 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 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 ”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 ”的年代,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 批判。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也有些失落 ”错误。根据原诗“但 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可知,作者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 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故选 D。 4.①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 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 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 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 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 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之时, 是没有大小之分的。②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 ”相对照,“可
怜 ”与“默享 ”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及其作用,准确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仔细品鉴诗句所使用的意 象,揣摩其情感基调,分析诗人感情。题干要求回答《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 头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这只蜘蛛有何内涵?“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在原文中后半部分, 需要结合全诗来分析。这句的前文是“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这是表现我的勇者风范和 气度,希望与动物界中的猛禽为伍;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看到的是“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 蜘蛛 ”。蜘蛛与雄鹰、雪豹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蜘蛛虽然渺小, 但作为一个生灵存在, 它“还与我一同默享 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作者这样写表现了对大自然生命的礼赞和讴歌:再小的生灵都有它存活世界的理 由和方式,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宇宙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以及绝对的强弱之分。 四、教考融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自拔:指陷进很 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语境指陷入困境难以解脱,应选用“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比喻在 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语境强调的是“搏斗精神 ”,故选 用“不屈不挠 ”更妥当。寻找:去找某样东西或是什么事情。探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语境的使用对 象是“诗歌 ”,故应选用“探究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 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 自然产生某种结果。语境指昌耀成为诗人是合乎情理的,应 选用“顺理成章 ”。故选 B。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二是语序不 当,不合逻辑,所以“为之震撼”应在句末。 A 项,修改后仍无主语,排除;B 项,逻辑顺序不当,应该先 “惊奇”后“震撼 ”,排除;C 项,修改后语序仍不恰当,“我”应调整到句首,排除。只有 D 项的修改是最 恰当的。故选 D。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 以及语意的提示。A 项, 结
合文意理解,不是“需要他 ”寻找答案,排除;B 项,结合上文叙述语气分析,“这个问题 ”放在句首与上 文语意不连贯,排除;D 项,结合上文看,不是“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而是“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 案 ”,排除。只有 C 项的表述是最恰当的。故选 C。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即为 虚的意象 ”错误。首句“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可知,此地为巴颜喀拉山,它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 也是唐蕃古道, 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 因此,“唐古特 人的那些马车 ”应为实的意象;再结合诗中“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那些 马车响着刮木, 像奏着迎神的喇叭, 登上了我的胸脯 ”,也可知, 我是“河床 ”,“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确 实走过,因此是实的意象。故选 D。 5 .(1)丰富多彩。①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 ”“母狼 ”“黄河象 ”,原始、血性,突出旺 盛生命力的特征。②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 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猎人 ”“鹰的城堡 ”,给 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③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 ”“时间 ” “古迹 ”“化石 ”“始皇帝 ”“驰道 ”“不可攻克的球门 ”。(2)这一系列意象, 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 又 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 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20.《河床》以“滋润的河床 ”“枯干的河床 ”“浩荡的河床 ”“纵的河床 ”“横 的河床 ”等众多的意象来表现河床的雄性之美,以及他博爱的襟怀、无限的富贵、悠久的历史。他饱经沧 桑而又充满了生命的原力,表现出作者对雄性之美与阳刚之美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意象的能力。意象,是含有作者思想感情的景或物。由此,我们找 出诗歌中的意象有:“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中的“鹰的城堡 ”;“我老远就听到 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中的“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 少女的媚眼。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中的“兀 鹰 ”;“猎人 ”“母狼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中的“黄河象 ”;“我是屈曲的峰峦, 是下陷 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中的“峰峦 ”“飓风 ”等;“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 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 是广场, 是通都大邑, 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是结构力, 是驰道, 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中的“时间 ”“古迹 ”“化石 ”“始皇帝 ”“驰道 ”“不可攻克的球门 ” 等。这些意象特点不同,如“兀鹰 ”“母狼 ”“黄河象 ”都是虚拟的,是我们在神话、传说中听到的,它们
为了自己的生存,无差别的生活在苍莽艰难的环境中,虽然原始、血性,却能突出旺盛生命力;“唐古特人 的那些马车 ”“猎人 ”“鹰的城堡 ”,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 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 它们久远, 沉 重, 却给人视觉刺激, 让人能感受到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带来的巨大而奇异的感觉;“飓风 ”“时间 ”“古迹 ” “化石 ”“始皇帝 ”“驰道 ”“不可攻克的球门 ”,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给人以古老神秘凝重的感觉,具 有沧桑感、伤残感;诗中“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猎人 ”“鹰的城堡”意象是认知自我的历史;“兀鹰 ”“母 狼 ”“黄河象 ”是感知自我的清醒;“飓风 ”“时间 ”“古迹 ”“化石 ”“始皇帝 ”“驰道 ”“不可攻克的球门 ” 是珍爱历史的智慧;而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走在河床上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 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