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9 10:4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同学们,你们种过树吗?你们知道种树有哪些步骤吗?一颗种子要完全长成大树需要多少时间呢?
种树步骤大致是:选种、整地、播种、覆土、浇水、施肥。
至少需要5年。
01
02
03
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体会作者情感,探究本文主题。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溜达 酬劳 微薄
干涸 琢磨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kāng kǎi
字词检测
zuó
zhàng peng

tān
xiào
liū da
chóu


páo
guǎ
琢磨
zuó mo:思索,考虑
zhuó mó:1.对玉器等加工打磨。
2.加工使精美(文章等)。
慷慨:大方;不吝惜。“慷慨”除“大方,不吝惜”外,还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的意思。
琢磨:思索;考虑。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例句:由于家庭变故,他变得沉默寡言。
词语积累
词语积累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源源不断”多形容不能自主移动、需要被动地被运送的物。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例句:老师应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
链接资料
让 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一位50多岁丧亲的牧羊人,去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37年如一日的在那里种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
整体感知
尝试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内容,辨析表达方式。
第一部分(第1段):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进行高度概括,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议论
记叙
议论
抒情
研读探究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课本74页的表格。
研读探究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树。
毫无生机;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为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继续种树,品种逐渐增多。
乡景依旧如新,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溪流;树木茂盛。
87岁了,住在自己建成的乡间农舍里。
景象已经完全改观,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乡间已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美;人们搬了过来,处处呈现出幸福与安适的景象。
荒地变沃土
研读探究
以“他是 一 个__ 的人,从文中 (原文)_可以看出,因为_(分析)_”的形式分析牧羊人形象。
提示: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个方面。
(横线)直接描写:作者直接评价牧羊人的语句。
(波浪线或括号)间接描写:使用各种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描写牧羊人的语句。
研读探究
1、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2、“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 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很饱满。按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
3、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研读探究
总结:
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沉默寡言、默默无闻、一心种树、毫无私心、毅力非凡、信念坚定、一丝不苟、认真仔细、自信平和、积极乐观、忠厚不张扬……的人。
研读探究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课本75页第三题资料及本文背景介绍,以四人为一组多角度探究课文主题。
让 乔诺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这篇文章作于1953年,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研读探究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
牧羊人坚持种植树木,最终改变了曾被破坏的环境,表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
2.从人的角度:
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牧羊人坚持不懈三十多年终于成功改造了自然,这是对人类毅力的赞美。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研读探究
荒芜沙漠——战争给世界带来的毁灭与荒芜
森林水源——牧羊人给世界带来的美好与改变
3.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
人与人相处,与其在纷争中毁灭美好的事物,不如携手创造美好的事物,以此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创造美好的社会。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 让·乔诺
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拓展延伸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 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 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 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拓展延伸
“燃灯校长”张桂梅
张桂梅扎根云南丽江贫困地区40余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帮助20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她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她是2020年感动中国的获奖者。
拓展延伸
“人工天河”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在林州县委的领导下,30万林县人奋斗在太行山间,鏖战于浊漳河畔10个春秋,靠一锤一铲在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涵。
小练笔
结合本课“议论+记叙+议论抒情” 的写法,写自己熟悉的“种树”人的故事,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字数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