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共10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共10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22 07:0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0张PPT。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深圳市翠园中学 孙曙光……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顾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请判断以下名言是哪些历史人物所说的?回顾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请判断以下名言是哪些历史人物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回顾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请判断以下名言是哪些历史人物所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回顾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请判断以下名言是哪些历史人物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黄宗羲
回顾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请判断以下名言是哪些历史人物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
历史推进到西元1400年人类的第二次思想爆发期到来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开始了,但在历史的痕迹中东方却好像毫无动静。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在文艺复兴的同时,明朝时期东方也开始了其第二个思想爆发期,明朝民间的思想活跃开放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是谁抹去了历史的痕迹? 明末华夏文化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已经发展出由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思想,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比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自秦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中,明朝要占据一半还多。当时反传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活到了七十岁,这在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贽的书在当时是畅销书,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某些书店印刷工厂,为了赚钱,居然把一些书冒充为李贽写的拿来卖,其盛况可想而知。明朝党争之所以如此剧烈,这和明朝思想活跃也是分不开的,而反过来思想的活跃党争的激烈又促使更为先进更为激烈的思想的出现。大家看看明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就可以知道明朝思想界的活跃和进步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自明代开始由盛转衰,当时据统治地位的、专门研究心性的理学要负重要责任。所以,明末出现了一批清醒的学者,主张搞学问要有助于国家社会,提倡经世致用。他们嘲笑理学家们是一些“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废物篓子。但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抛弃了专门谈心性神学的经院哲学,转而研究实用的学问,科学研究蔚然成风,才有了后来的崛起,对于我们来说,也才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这么多人在弘扬国学,却少有人指出如何对待其中的糟粕。今天重新温习这一段历史尤其发人深思。★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为什么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进步思潮呢?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十八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明王朝命运,但明末的吏治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新的思想在孕育 袁崇焕(1584-1630),祖籍广东东莞。他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遏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后皇太极未敢再犯京师。但昏庸的崇祯帝却听信阉党余孽的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被磔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贞节牌坊同学们知道此牌坊是怎样获得的吗?从一而终
夫亡不嫁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门前生意,好比六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据传到了1601年,利玛窦神父来到中国,进贡给明万历皇帝的是一座有驱动坠的铁钟,后来西方进贡给清皇朝的钟越来越豪华,体现出西洋钟实用与艺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世界第一只手表:1868年)世界第一座时钟:中国宋朝水钟(水运仪象台),1088年。水运仪象台是一座底是正方形、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结构建筑,高大约十二米,底宽大约七米,共分三大层。它是十一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国际上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专制腐朽的王朝政治、因循死板的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又严重地阻挠着新思想的破土而出。 到乾隆一朝,这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平齐的正楷字深受皇帝的宠爱,成为官场上使用的书体。这种书体叫“馆阁体”。在清代,很多书法家为了求取功名,登上仕途之路,早年他们都曾认真学写过馆阁体。在书法家的眼中,馆阁体也许被视为一种工具,所以在传世的书法作品中,很难找到它的踪影。 该书长6.2cm,宽5cm,厚1cm,仅火柴盒大小,面积约31平方厘米,全书一百页,每平方厘米42字,约25万字。雕版印刷,雕字笔画清晰,墨色清匀。其排字密度之高、形制之小、存世量之少,皆堪称一绝。 坎肩上面用毛笔抄满了四书五经,密密麻麻,足抄了四五万字。从这些“挟带”上可以进一步考证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有关清朝末年的八股文章。科举考试是文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考场举子为入官场不惜煞费苦心 明清开始,科举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恶制”,这主要就是因为八股文的存在。它不仅形式被规定死了,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出题,还必须是以朱熹等人对经书的阐释为主,要求“代圣贤立言”,绝不允许有自己的发挥。这自然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至于如何再使儒家的学说发展,根本无人关心。况且,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八股文是思想的毒药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首先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哲学家李贽。而明清之末,黄宗羲、颜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则在对明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沉痛反思中,奋抉而起,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和空谈心性的腐迂学风,积极倡导社会变革,主张复兴儒家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又一次发展,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这场风雷激荡的时代,一批儒学斗士欲跳出“四书五经”的巢穴,突破科举制度的羁绊,呼出了振聋发奋的最强音。他们的名字就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的思想家。
现在我们一块儿了解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吧
一、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新风貌
(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1、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3、思想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但西学东渐中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使一些知识分子视野开阔。★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害致死一、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李贽 “七十老翁何所求?”是李贽离开这个人世的最后一句话。他是晚明的一个特殊人物。他的理论非圣非法,喝佛骂祖,按传统道学观念,他是彻头彻尾的异端。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才高气傲之士屈死在统治阶级的樊笼中的,李贽就是这样的一位。用现在的话来说,李贽所犯的是思想罪。在他的思想中,充满了一种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反叛意识。他最主要的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里面反映的也大多是这种思想——对封建理学进行批判。《焚书》 明朝时期 李贽著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3、利用阴阳理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天理”,否定“三纲五常”,进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2、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人人皆可以为圣” “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探讨世界本原,根本上否定天理存在李贽所谓“异端”思想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问题探究:
李贽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完全符合实际吗?其意义何在? 据中国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112.8比100、镇为116.5比100、乡村为118.1比100。无疑,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状况严重。 而在400多年前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男女平等观点的,他是: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李贽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2﹑蔑视礼法
3 ﹑追求个性发展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他流浪各地,对社会中下层生活深有体会;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自幼的反叛精神和个性思想,在几千年来“三纲五常”的“无我”教条下,喊出了人人皆圣人、可以有自我的心声。就冲着这一点,能不得到天下平民百姓的欢迎吗? 万历皇帝在逮捕令上做出了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令下诏狱治罪。他的著作不论出版与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罚不贷!” 于北京皇城监狱,他用一把剃刀追求到了他的自由。从此,宣告了明末思想界的沉寂,宣告了自由时代的遥遥无期,也宣告了对封建朝廷无声的蔑视。
共同生活背景:处在动荡的年代,都参加了抗清斗争1、批判程朱理学,倡导经世致用2、提出“工商皆本”3、批判君主专制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顾炎武—亭林先生黄宗羲—梨洲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 王夫之是怎样批判程朱理学的?道在气先理在气中格物致知
唯心主义先验论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二、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思想 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背景 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 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 “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中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全新命题。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
4月,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走进复旦大学光华楼,完成了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经由面试专家综合评定,最终将预录取300名学生。

这意味着3天后,将有300人有幸告别“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以“面试”的方式被复旦大学录取。

你知道他们面试的题目是什么吗?比如,“你知道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吗?”、“昨天的新闻有哪些?” “网络黑客算不算创新”, “讨论一下《无极》、《一个馒头的血案》给网络生活带来的启示”等,甚至是“请你说出父母的生日”。

这些被专家称之为“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不在于对错”的试题究竟怎么能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相信复旦的此种面试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请你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经世致用江苏昆山,美丽的江南水乡周庄所在地,昆曲
    之乡,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人来到这    
    里。在中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位      
    居第一,这成为昆山人的骄傲。                                  让昆山人 感到自豪的是,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就是昆山人.在明末清初那个特殊的年代,以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敢于表达自已的观点,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忧国忧民,表现出了他们的高风亮节。现在,让我们走进那个时代去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批判宋明理学,肯定人追求私利的合理性,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推崇商品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能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材料三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黄书》            
问:以上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有哪些?想一想: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试评价这两种经济政策。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经济学,早以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全球发行。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2003年上海文综:
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足以与当时西方相媲美的成果。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君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单独一个的统治”或“全部最高的权力”。
如今,君主制根据君主的权力大小又分为两种:君主专制制(无限君主制)与君主立宪制(有限君主制)。
君主专政制的国家有:斯威士兰、梵蒂冈、沙地阿拉伯、不丹、汶莱;
君主立宪制下君主仍拥有行政权的国家有:摩洛哥、摩纳哥、列支敦士登、汤加、阿曼、约旦、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现在还有君主专制的国家吗? 而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君主制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夏代奴隶制国家建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4000多年间,基本上都实行君主专制制。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文字狱 文字狱,是反动统治者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故意从作品中寻摘字句,罗织罪名而构成的冤狱。文字狱自古就有,而以清朝最为严重。清王朝是满族贵州掌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防范、控制极严。尤其是清朝前期,只要是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是统治者疑神疑鬼,认为文字中人触犯群权和妨碍自己的内容,必兴文字狱,动辄株连数十人乃至数百人。
例如,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帝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 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清朝前期屡兴文字狱,总计有一百多次,而且处刑极为严酷 ,搞得人人自危,无所措手足。在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不敢涉及政治,只能埋头考订古书。 ? 和坤有两大罪状,一是升官升得快,三年内就从一个骄前随侍摇身一变成为丞相,二是聚敛钱财,用事二十多年,被嘉庆赐自尽,查抄其家产竟值白银八百亿两还多。当时清政府年收入为白银七千万两,和坤一人家财当一国二十年岁收(和坤不顾百姓死活,用浆米和蛋清和在一起粘帖石头,可想而知和坤的家财到了何种程度)。恭王府——和坤的家 封建专制主义下的官员——和坤3、对君主专制的批判1)认识到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反对君主专制。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供我一人
之淫乐”、“天下之大害者”。2)区分“亡国”、“亡天下”的内涵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3)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君主敲诈剥削人民,导致人民生活悲惨,君主专制是社会诸多弊病的根源。 “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批判君主的理由是什么?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顾炎武
黄宗羲:提出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是非决于学校”,国家最高权力是内阁,另设监督和咨询机关(即“学校”),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 他们主张如何限制君权?带有怎样的色彩?倡导言论自由,以众治取代独治,以法治取代人治,设立最高权力机构和监督机关限制君主权力。
带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进步意义表现在: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了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主导:
5、冲击:
6、融合:
7、发展:
8、批判
式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本课选择题练习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c 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d 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束缚
A、abcd
B、adc
C、acd
D、abd明清之际出现思想
批判的社会背景是: 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明清进步思想家(四人)的共同主张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四人)的主张,不包括: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其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黄宗羲等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为学应求真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B、把耕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收赋税
C、“严以吏治,宽以养民”
D、“工商皆本”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
A、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B、“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C、反对重农抑商
D、主张经世致用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不包括: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王阳明明末“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包括:
A、政局动荡,统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赋税不均,百姓生活困苦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重商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D、明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最早提出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是: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自人智日聪明,而人人皆得有天赋之权力可享”的思想精华与中国古代的: A、儒家“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有关C、顾炎武的学以致用主张有关
D、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有关B、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有关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这主要是指:
A、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B、古典小说蓬勃发展
C、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D、戏曲艺术的繁荣
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2: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4: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1)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2)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而明清之际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你对此如何评价? 统治者采取什么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
经济基础决定的。商鞅变法时处在封社会初期,小农经济刚刚确立,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政府必然重视;而抑商的目的则有二:一是避免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二是束缚农民于土地上,便于统治。黄宗羲则处在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时期,小农经济已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这时仍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就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抑商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土地兼并。所以,两个人的观点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都起着积极作用。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
波澜壮阔的景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我付出,我收获思考:探究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儒学的关系 明清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立和谐社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解决三农问题)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
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
理念中的新体现。深化?提高  儒家思想复兴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的内容:反对绝对权威;倡导个性发展;否定“三纲五常”,否定“天理”存在。 (提倡男女平等);
经世致用:为学应求务实,立足现实,学以致用;主张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1、出现的背景2、主张内容3、影响异端遭到文化围攻和人身迫害。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解放了思想,启迪了后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知识结构复习)一、“异端”思想家李贽⑴明清政治专制腐败,人民起义不断
⑵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风气
⑶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竞相逐利
⑷士人有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⑴批判理学和孔孟,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⑵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⑶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阴阳二气. “更不言一,亦不言理”,否定“天理”。⑴ ⑵ ⑶ ⑷ 同左 ⑸ 一些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方案, 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⑴主张经世致用——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立足现实,学以致用;实事求是、 博学考据。 ⑵“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 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⑷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历史背景
2、代表及其主要主张

2、影响与作用解放了思想,启迪了后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进步意义表现在: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经世致用思想: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的冲击,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深刻影响着清末民国初思想家的民主主义思想。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想的传播。
(4)民众方面: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为什么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未能动摇封建社会理论基础?我付出,我收获 (1)、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2)、反对程朱理学,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经世致用” ;主张“工商皆本”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有一定思想启蒙的作用。(4)、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三、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评价1、“工商皆本”思想提出的根本原因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是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基础巩固我付出,我收获课堂反馈2、属于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反对重农抑商
D、主张经世致用
我付出,我收获△巩固练习:3、明清时期,思想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
指 ( )
A 理学发展为心学 B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
C 西学东渐 D 拜金逐利思想盛行B4、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
A 抗清斗争的高涨
B 对文字狱的抗争
C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D我付出,我收获6、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
潮流的是 ( )
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C “理”并不是世界的本原D “工商皆本”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突出反
映是 ( )
A 一些传统学科的总结性的著作问世B 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重大发展
C 出现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D小说与戏剧的创作出现繁荣局面CD我付出,我收获7、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 )
①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②反封建专制
③反传统反教条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D8、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对后世学风影响很大,他的
代表作是 ( )
A《焚书》 B《藏书》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明夷待访录》 C我付出,我收获9、明清进步思想家在批判君主专制的过程中,提出了
许多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要是 ( )
①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以“众治”取代“独治”,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④实行君主立宪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A10、关于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不正确的( )
A 有利于思想解放B 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 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 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D我付出,我收获(2000年广东卷)
11.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
① 生活在明末清初② 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 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D ③④ C我付出,我收获课堂练习12.以下著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①② D我付出,我收获 13.黄宗羲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
A.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B.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
C.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
A我付出,我收获 14. (2005年全国文综卷2)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
C我付出,我收获15、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传播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C.《焚书》 D.《变法通议》1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我付出,我收获DB深入认识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评价(三大思想家):
①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提倡民主,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
②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④他们不畏强权、担当历史重任、敢于冲破旧的思想藩篱、探索真理的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学习。我付出,我收获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想法?你自己应该怎样做?
 答案提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古代和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都激发了仁人志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历史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同样激发着每一位华夏儿女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作为高中生,应当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接受祖国的挑选,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2.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思想?
答案提示:(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2)。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二、自我测评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答案提示: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
解析与探究:
比较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与上古民本思想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有这些异同?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⑴相同:都认为民为国本,要善待民众;
⑵相异:上古重民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则含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成分。
⑶原因:相同的是都认识到人民的作用;不同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也就不同。解析与探究思考探究
1、哲学、历史学博士后王杰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明清之际是可以与春秋战国之际相媲美的重要时代,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预示着中国漫长封建时代的开始,明清之际则表征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没落……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用所学习过的知识阐明你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或启示。
2、中国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有何不同?
请多提宝贵意见:孙曙光sunhistor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