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 知识梳理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过程:
(1)海上内循环:A蒸发、B_____;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海陆间循环:A蒸发、C_____、D、降水、E地表径流、H______、G、地下径流;水循环环节最多、范围最广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3)陆地内循环:I、蒸发、F____、D、降水;典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注意: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以海陆间循环为主;而内流区域只存在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地理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 平衡 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③塑造 形态,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⑤影响全球的 和 。
2.水循环与水资源
(1)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2)人类用水超过水体更新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 。
三、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 ”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3)影响下渗的因素
(4)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 分配不均,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调蓄);同时由于水域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水库周围)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 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城市绿化/渗水砖:下渗量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量 ,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人工增雨:增大降雨量,缓解旱情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植被,减少植物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会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削弱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知识拓展:1、城市内涝的原因:①降水多且集中;②地面硬化,植被减少,地表水下渗
量减少,易积水;③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2.如何缓解城市内涝?
①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
②铺设渗水砖,增加雨水下渗;
③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④整修河道,加速雨水排泄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的海陆间水循环过程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用品包括烧瓶、石棉网、带有弯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玻璃板、不渗水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没有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地下径流 D.蒸发
2.可以直接改变该实验中甲代表环节的人类活动是( )
①人工降雨 ②修建水库 ③海水淡化 ④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下图中①~⑨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选项,与图中③环节相吻合的是( )
A.黄河入海流 B.沙尘暴
C.伏旱 D.台风登陆
4.“一滴水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这段话涉及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
①水汽输送 ②蒸发 ③降水 ④径流
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
下图为长江三峡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西归”主要依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植物蒸腾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地下径流
6.上图能直接体现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
A.缓解不同纬度热量不平衡的矛盾
B.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
C.把地球各大圈层联系起来
D.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的水循环密切相关。下图为某城市水系统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8.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②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 ③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 ④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9.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谷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12~13题。
11.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 )
A.枯水期水位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水质变差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 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区域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5 267 96 171
写出材料一图中水循环②⑤环节的名称。
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3.1水循环知识梳理答案
1-5 CBDAC 6-10 DBDBB 11-12 BC
13.(1)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3)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