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3.1 水循环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前预习:认真自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或是奇思妙想,在课堂上提出进行重点解决。 知识点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 问题导学: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有哪些环节、分类(依据)? 2. 探究过程:阅读P46-47,结合图3.2,分别画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的示意图并完成表格,上课请同学上讲台绘制并讲解水循环过程。 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空间环节特点及意义 典例
3. 水循环动力及原因 深究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水循环的环节 选择某一个水循环的环节,思考该环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人类能否改变这个环节?如何改变? 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下渗←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影响的表现分析 水循环环节人类活动地表径流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地下径流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 地下交通线路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局部地区人工降雨、人工消雨蒸发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典型举例:城市内涝与海绵城市 内涝原因: 解决措施: 知识点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用铅笔在课本画出相关内容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减少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增加,总量增加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读“海绵城市”与“快排”模式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4.“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水汽输送量减少 B.蒸发(腾)量减少 C.下渗量减少 D.地表径流量减少 5.下列措施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是( ) A.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B.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 C.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D.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 6.阅读表格和文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H湖是一个年轻的湖泊,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域面积不断变化。下表为H湖湖水多年平均收入量(降水、入湖径流)和支出量(蒸发)变化(单位:万立方米) 时间段湖面降水总量入湖地表径流量入湖地下径流量湖泊蒸发总量1970~1999年1912.84572.2649.07134.02000~2019年1861.31997.7649.05720.0
注:降水总量指的是降水量与湖面面积的乘积;蒸发总量指的是蒸发量与湖面面积的乘积。 (1)指出H湖湖水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在下图中绘制其水循环示意图。 (2)指出H湖参与的水循环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3)通过计算分析表1中的数据资料,说明与1970~1999年间相比,2000~2019年间湖泊多年平均蒸发总量减小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D 【解析】1.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B正确,A错误。我国的降水变率主要受锋面雨带移动的影响,植被破坏不会导致降水的变率增大,C错误。河道淤积对流量年内变化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2.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③④正确,②错误;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①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蒸腾量增加,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AC错误。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D正确,B错误。故选D。 【点睛】植被与水循环、河流的关系: ①地表的植被能截留一部分水量,起到阻滞和延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的作用,所以植被有削减滞缓洪峰、增加枯水期流量的作用(调节径流)。 ②在植被的覆盖下,土壤蒸发减少,但植物蒸腾增强,空气湿度增加,气温降低,森林地区,高大的林冠可阻滞气流,使气流上升,增加少量降水(调节气候)。 ③植被覆盖可减小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 4.D 5.A 【解析】4.水气输送量受水汽来源、风向等因素的影响,海绵城市不会使水气输送量发生明显变化,A错误。与快排模式相比,海绵城市模式下水域面积增加,蒸发量随之增加,B错误。海绵城市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量减少,C错误,D正确,故选D。 5.渗水砖可以增加城市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A正确。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可以快速将地表径流排走,利于城市内涝的治理,但不属于海绵城市,B错误。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不利于湖泊水的下渗,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C错误。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会提高地面的硬化率,减少绿地的面积,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D错误,故选A。 【点睛】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等环节影响水循环。 6.(1)陆地内循环(或“陆上内循环”),绘图评分如下:湖泊上方的蒸发(含对流,可以不画对流)和降水,湖泊向流域内其他地方的水汽输送,流域内其他地方降水。汇入湖泊的地表径流。 下渗和地下径流,标准示意如下: 简化版本: (2)地表径流。理由:与1970~1990年间相比,2000~2019年间多年平均入湖径流迅速减少,而同期水循环其他环节的变化并不明显。或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减少了入湖的径流。 (3)1970~1999年间,H湖收入量(1912.8+4572.2+649.0-7134.0)与支出量(7134.0)相当,湖泊水域面积基本稳定(或“湖泊面积不变”。);2000~2019年间,H湖收入量(1861.3+1997.7+649.0-4508)远小于支出量(5720.0),说明水量净亏损(或“水位下降”,),湖泊水域面积缩小,故湖泊多年平均蒸发总量减小。 【分析】本题以湖泊水量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的环节与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该湖泊的水量支出只有蒸发一个环节,缺少由湖泊向外流出的河流,盐分无法排出,属于内陆咸水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由图可知,该湖泊位于山间盆地,湖水受热蒸发,蒸发至湖泊上空的水汽一部分直接转化为降水,一部分向四周输送,遇到周围山地的阻挡,形成地形雨,降水落至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湖泊,另一部分下渗,转化为地下径流,最后汇入湖泊。 (2)通过表格数据可知,与1970~1990年间相比,2000~2019年间多年平均入湖径流迅速减少,原因主要是入湖河流所在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所致,属于地表径流环节。入湖地下径流量没有变化,湖泊蒸发总量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小于入湖地表径流量,且蒸发总量的下降也是受到入湖地表径流量减少的影响,导致湖泊面积减小所致。 (3)蒸发总量指的是蒸发量与湖面面积的乘积,其中蒸发量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相关气候变化的信息,故引起蒸发总量变化的主要是湖面面积的变化,由表格数据可知,1970~1999年间,H湖收入量(1912.8+4572.2+649.0-7134.0)与支出量(7134.0)相当,湖泊水域面积基本稳定(或“湖泊面积不变”。);2000~2019年间,H湖收入量(1861.3+1997.7+649.0-4508)远小于支出量(5720.0),说明水量净亏损(或“水位下降”,),湖面降水总量减少,入湖地表径流量减少,入湖地下径流量不变,导致湖泊收入量减少较多,从而导致湖泊水量亏损较多,湖泊水域面积减小,进而使得湖泊蒸发总量减少。